摘要: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可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里,却有这么一位让全村人都称呼”煎饼奶奶”的老人,15年来天天做煎饼给村民吃,从不收钱。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古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可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里,却有这么一位让全村人都称呼”煎饼奶奶”的老人,15年来天天做煎饼给村民吃,从不收钱。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古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叫王小明,是青山村的村医。五年前从县医院退休后,我回到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说来也巧,我家正对着村口那个老煎饼摊。每天清晨,我都能看到那个瘦小的身影,在晨雾中忙碌。那就是今年83岁的李秀兰奶奶,村里人都叫她煎饼奶奶。
记得我刚回村那会儿,看到李奶奶天不亮就支起摊子,我还纳闷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图啥。那时候村里的李二狗最爱说闲话,他说:“这老太太有点魔怔了,天天做煎饼不收钱,这是钱多了撒的啊?”
可我仔细观察了几天,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李奶奶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和面,五点就支起摊子。她那个老旧的煤气灶子用了不知道多少年,上面的搪瓷都掉了漆。但她摊煎饼的动作依然麻利,一个煎饼从摊到卷,不到两分钟就能完成。
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从不马虎。面糊调得稀稠适中,摊出来的煎饼薄如蝉翼。她总会往里面放上自己腌制的萝卜丝、自己种的韭菜,还有一个荷包蛋。有时候看到学生来买,她还会多加一根火腿肠。
我注意到她从不坐着,即使腿脚不便也总是站着。她说:“站着才能看清楚来的都是谁,好给他们准备爱吃的配料。”这话说得质朴,却让人心里一热。
村里老支书告诉我,李奶奶30年前就守了寡。她有个独生子叫李建国,是县医院的医生。那孩子年轻有为,可惜在一次抢救病人时被感染,得了重病没过几天就走了。从那以后,李奶奶就变得沉默寡言。
建国走后,她的两个女儿想接她去城里住。但她死活不肯,说:“我在这村里住了大半辈子,认识的都是熟人,走不了。”其实大伙都知道,她是放不下儿子生前住过的屋子。
让人意外的是,15年前李奶奶突然支起了煎饼摊。一开始大家还以为她是想赚点零花钱,可她却一分钱不收。有人问她为什么,她就笑着说:“我这把年纪了,赚那些钱做啥?能给大伙做点吃的,我心里高兴。”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村里的娃娃长大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可李奶奶的煎饼摊始终在那里,像一盏不变的灯。
去年冬天,我发现李奶奶经常捂着胸口。作为村医,我劝她去医院检查,她总是摆摆手说不碍事。直到上个月的一天早上,她正在摊煎饼时突然晕倒了。
送到县医院一查,是严重的心脏病,需要马上手术。医生说手术费要20万,李奶奶的积蓄只有5000元。她的两个女儿都说家里困难,推来推去谁也不愿意出这笔钱。
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可李奶奶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说:“我这一辈子没求过谁,这钱我不能要。”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惊人的发现改变了一切。村里王老师整理图书室时,发现了一本旧日记。那是李奶奶儿子生前的笔记本。
原来,建国生前最后写下的话是:“妈,我这一辈子没能给您养老,但我救过的那些人,就是我留给您的家人。您要替我好好活着。”
手术那天,全村300多人自发来到医院。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李奶奶这些年帮助过他们的事:
“1995年,我摔断腿没钱治疗,是李奶奶偷偷塞给我5000块。”
“2008年,我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李奶奶把自己的养老钱给了我。”
“2015年,我媳妇难产,是李奶奶连夜送我们去医院。”
…
这些纸条密密麻麻贴满了医院的墙。原来,李奶奶这些年不只是在摊煎饼,她把儿子的遗产都用在了帮助村民上。她说,这是在替儿子继续行医。
手术很成功。当李奶奶从手术室推出来时,看到墙上的纸条,老人家哭了。她说:“建国,妈妈这些年没给你丢脸,是不是?”
康复期间,我在整理李奶奶的房间时,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是她这15年来记录的日记:
“今天又看到建国以前的病人来吃煎饼了,那孩子现在长得可壮实了…”
“村口张婶最近总叹气,打听才知道家里揭不开锅,我偷偷把上个月的退休金给她送去了…”
“小李家的孩子要上大学了,建国要是在该多高兴…”
最后一页写着:“儿子,妈妈用这种方式延续你的爱,你在天上可以安心了。”
如今,李奶奶已经出院了。她的煎饼摊还在那里,只是多了很多帮她打下手的村民。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她带着笑容站在那里,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那么,李奶奶这15年来不收钱究竟是为了什么?是赎罪?是怀念?还是她始终放不下30年前儿子的那句话?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温暖的煎饼里,藏在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日记里。
来源:一颗柠檬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