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事小张刚开始回去时,是父母的“好大儿”,父母“宝贝宝贝”的叫自己。
01 48小时的亲情溢价期过后,双方舒适度断崖式下跌
同事小张刚开始回去时,是父母的“好大儿”,父母“宝贝宝贝”的叫自己。
然而第三天就开始享受父母行使的权力了,怎一个“忍”字了得?
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刷牙、什么时候休息、见什么亲戚、见几个相亲对象,父母都要严格管理。
爱就是“控制”吗?小张在微信问我。
最夸张的是有一回他刚洗完澡回房间时,正好看见妈妈正在翻看他的手机。他十分气愤,质问母亲怎么能没有经过他允许的情况下随意翻看他的手机,侵犯他的隐私权?
母亲说:“我是关心你啊!不管你长得多大,你都是我的孩子,是我身上掉下的肉,那你的手机我为什么不能看呢?”
于是他迅速想到小时候他的日记也是被母亲随意翻看的。
为此他高中选择住校。
他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完全没有清晰的边界感,还时不时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不可撼动。
小张无法说服父母,只能下次洗澡的时候也带上手机。
写到这里想到了晨晨:
考编6年都没上岸,邻居女儿疯了,婚礼也取消了
考了6年都失败、精神失常的邻居女儿的后续
考公6年都失败,疯了的邻居女儿在精神失常之前,应该如何自救?
02
线上亲戚群数据洪峰轰炸,线下审问又令CPU烧干
小张说每天线上被亲戚群信息轰炸,线下见亲戚也要表情管理。
太南了.....
他脸都要笑僵了,看见谁都笑,如果不笑,父母就批评他,“你甩脸子给谁看?”
他就纳闷了,他只是没笑而已,怎么就成了甩脸色?
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他们的问题,比如混的怎么样,工资多少,年薪多少?职位是什么?房子租的还是买的?有贷款吗?有女朋友没有?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
亲戚们的热情关怀就像是甜蜜的炮火对着他精准轮番轰炸。每一次回答都比他面对HR的面试或升职考试还要紧张。
比如他回答自己混得还不错,工资待遇也挺高的。亲戚们便叮嘱他自己混得好了,也要想着弟弟妹妹,帮衬着他们。
帮他们介绍工作,借钱给他们创业,人不能忘本等等。
如果回答混的不好了,父母脸上挂不住。亲戚们也会投来鄙夷的眼光,还教导你:“城里这么难混,还不如回到我们家乡!年轻人应该脚踏实地,不要有虚荣心。”
03
这边年终奖已清空,那边红包又招手叫唤
红包库存告急,年终奖也基本和没发一样,全部清空。
小张纳闷了,不是说现在生育率下滑都不生孩子了吗?为什么回到家乡了,个个都是二胎,三胎。
孩子怎么这么多?红包怎么发也发不完。
发完孩子,长辈更要孝敬、结婚的也要随份子。年终奖和没发一样。
他说再不返城,他下个月租金都没了。
04
年轻人不得不在传统的宗族社会与现代契约社会之间重新校准自己的文化GPS。
小张提前返程,看似是对春节的逃离,实际上是他在传统与现代,亲情与自我,安逸与奋斗之间寻找平衡的方式。
他再一次尝试融入大城市,尽管大城市的边界感和孤独感并存。
来源:育儿心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