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股价“狂欢”冷思:价值发现还是资本错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6-10 10:13 5

摘要:5月16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选举顾建忠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机构核准。这位在金融业深耕近30年的资深银行家,将带领这家资产规模超3万亿元的城商行开启新篇章。


文/风言

编辑/渔夫

来源/万点研究


5月16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选举顾建忠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机构核准。这位在金融业深耕近30年的资深银行家,将带领这家资产规模超3万亿元的城商行开启新篇章。

顾建忠是上海银行的“老将”,1997年加入后,历任金融部总经理、授信审批中心总经理、营业部总经理等核心职务,展现出卓越的业务和管理能力。2011年4月,他升任上海银行党委委员、人力资源部总经理,2012年7月起兼任纪委副书记。

2015年,顾建忠短暂离开银行业,赴上海国际集团担任副总裁,主导投资业务,积累了跨领域的金融经验。2018年12月,他回归银行体系,出任上海农商银行行长,推动该行成功实现A股上市,并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顾建忠重返上海银行,市场也对其抱有很高的期待,市场期待在他的带领下,该行能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5月22日,该行股价再次刷新纪录,盘中创出最高11.33元/股复权价。

短期股价亮眼,长期发展承压

股价短期是信心投票机,长期是价值称重机。

2024年以来,上海银行股价持续走强。通达信交易软件显示,截至2025年6月6日,该行近一年股价累计涨幅达54.65%,排在A股42家上市银行同期涨幅榜第5位。与该行优秀的股价表现相比,该行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不尽如人意。

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资产规模突破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7%。相比之下,宁波银行同期总资产约为3.40万亿元,同比增长8.67%。上海银行资产规模自2016年上市以来,首次跌出A股上市城商行“前三甲”。

资产规模增长乏力的同时,上海银行盈利能力方面表现更是已显疲态。2025年一季度该行实现净利润62.92亿元,同比增速仅为2.3%。相比之下,宁波银行同期实现净利润74.17亿元,同比增长5.76%。

更值得警惕的是,上海银行在城商行第四的位置已岌岌可危。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南京银行以2.76万亿元的资产规模实现6.71%的同比增速,同时净利润61.08亿元、同比增长7.06%,在规模和盈利增速上均展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相较之下,上海银行不仅被宁波银行全面超越,其与南京银行的差距也在快速收窄,区域竞争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

分析上海银行业绩持续承压的原因,净息差是一个关键指标。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净息差仅为1.15%。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为1.43%。拉长周期来看,2024年,上海银行净息差为1.17%,位列42家A股上市银行的倒数第二,不仅低于商业银行1.52%的平均水平,也跑输上市城商行净息差均值。

伴随净息差持续收窄,上海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已连续三年萎缩。财报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22年至2024年利息净收入分别为380.27亿元、351.64亿元和324.86亿元,三年内下滑超14%。

相比利息净收入,上海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滑情况更为堪忧。2024年,上海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9.59亿元,同比下降19.46%。拉长时间线来看,该行2021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90.47亿元,2022年降至64.93亿元,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49.15亿元,2024年跌至39.59亿元,四年间累计降幅高达56.24%。

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轻资本运营能力的重要体现,上海银行中间业务持续下滑反映出该行在财富管理、投行业务、支付结算等领域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银行业加速向轻资本、高质量转型的背景下,这一短板若不能尽快弥补,将进一步拖累其长期盈利能力。

顾建忠任内,若不能扭转上海银行净息差偏低的问题,该行未来市场地位或将进一步承压。新任管理层的战略调整成效,将成为影响该行中长期发展的关键变量。

对公不良改善,零售不良承压

上海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持续压力,多项指标显示其风险管控能力与行业领先机构存在明显差距。根据该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截至3月末,其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67.7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4亿元。

虽然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18%的水平,与上年末持平,但这一数据仍显著高于宁波银行同期的0.76%。横向对比来看,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上海银行的不良率高于行业1.16%的平均值。

深入分析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从业务结构来看,2024年该行资产质量呈现出“对公改善、零售承压”的显著特征。

在房地产贷款方面,上海银行经过2023年的风险加速出清,2024年末该业务余额降至1187.39亿元,占贷款总额比重从8.94%下降至8.45%,不良率更是从2.11%大幅改善至0.98%,显示风险管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需要警惕的是,其对“宝能系”的风险敞口仍然较大,涉及宝能地产、深业物流等企业的逾期贷款本息超100亿元,相关诉讼金额达73.76亿元。考虑到宝能集团被执行总金额高达439亿元的现状,这部分资产的实际回收前景仍不容乐观。

房地产领域不良压力得以缓解之后,零售金融领域,上海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出现上升态势。2024年该行个人贷款与垫款规模达4139.2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4%,相比2023年0.89%不良贷款率上涨0.25%。

分类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不良率全线上升,其中,上海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达1.98%,为分类之中不良率最高。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同比增长0.41%,为分类之中增幅最大。

从风险抵御能力来看,上海银行呈现出短期改善与长期承压并存的复杂局面。

一方面,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71.24%,同比提升1.43%。贷款拨备比也微增0.02%至3.2%,显示短期风险缓冲能力有所增强。

但另一方面,拉长时间维度观察,上海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2020年的321.38%持续下滑至2024年末的269.81%,四年间累计下降超过50%,风险缓冲空间明显收窄。

值得肯定的是,在资本充足率方面,2024年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9.53%提升至10.35%,增幅达0.82%,在30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四,显示出较强的资本补充能力。

相比国内业务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上海银行国际化经营则面临着资本补充压力。作为该行国际化布局核心平台,上银香港2024年合并报表净亏损达11.10亿港元,同比扩大52.47%。

回溯过往业绩,上银香港已连续四年亏损,2021年至2023年分别亏损1.36亿港元、3.78亿港元和7.33亿港元,累计亏损总额达24.31亿港元。

持续亏损之下,2023年上银香港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迫使上海银行在2024年9月获批向其增资不超过8亿港元以维持正常运营。

综合来看,上海银行正处于业务结构调整和风险防控的关键时期。虽然房地产领域风险得到阶段性控制,但零售业务风险的快速上升和国际化平台的持续亏损,都给未来发展带来不小挑战。未来新任管理层需要着力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保持资本充足优势的同时,加快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模式转型。

大额罚单不断,小额罚单频现

作为新任管理层的最后一个挑战,合规性建设方面,上海银行依旧任重道远。

企业预警通显示,截至2025年5月23日,上海银行年内累计收到多张罚单,处罚金额合计超500万元。违规事实包括: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存款业务管理不审慎、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等,具体来看:

1月2日,上海银行因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代理销售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上海金融监管局处以200万元罚单。时任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团队负责人孙某某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1月7日,上海银行苏州分行因项目贷款管理不到位、个人贷款用途管理不到位、银票贸易背景审核不到位被苏州金融监管分局罚款120万元。时任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 授信审批部副总经理许某和时任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普惠金融业务部兼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韩某某分别被警告并处罚款8万元。

2月28日,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因存款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宁波金融监管局处以罚款50万元。时任上海银行宁波象山支行时任行长史某某和客户经理林某均被警告。

3月28日,上海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罚款110万元。

拉长周期来看,最近三年以来,上海银行的合规压力依旧不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23年4月,上海银行因违规办理备用金结汇、违规办理内保外贷业务等8项违规行为被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合计罚没金额9854.4万元。除此之外,2024年,上海银行也有多笔百万元以上的罚单。

2024年6月,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限制性领域;代销业务管理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罚款185万元。

2024年8月,上海银行深圳分行因贷款资金对接本行到期不能兑付的理财产品;房地产贷款未按项目进度放款、贷后管理不到位;以贷款资金转存存单,并以存单质押发放贷款;小微统计数据不真实;个人经营性贷款“三查”不到位,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罚没472.7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黑猫投诉平台之上,虽然关于上海银行投诉不足千条,但是平台显示上海银行并没有入驻黑猫投诉平台,因此这近千条投诉都没有被回复解决。消费者投诉主要包含暴力催收、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违规开通个人消费贷款授信等问题。

客观而言,万点研究查阅黑猫平台显示,除上海银行之外,目前国内主要城商行中,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均未入驻黑猫投诉平台,相比之下南京银行、宁银银行则已经入驻平台。未来在消费者服务方面,上海银行能否更进一步,对此万点研究也将继续保持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银行当前面临的挑战具有行业普遍性,集中反映了城商行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其经营指标下滑、合规风险频发等现象,实质上是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典型表现。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上海银行亟须以科技赋能推动全面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

500亿民企专项信贷背的差异化突围

顾建忠上任上海银行行长未满一个月,便打出了上海银行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

6月5日,上海银行与上海市浙江商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磅发布《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宣布将提供总额高达50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信贷资源意向性额度,以专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这一举措无疑为民营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上海银行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本源,在多项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此番与上海市浙江商会的此次战略合作,是上海银行重拾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关键落子。

万点研究认为,上海银行此次推出的500亿专项信贷及22条举措,正是其聚焦“五篇大文章”、精准滴灌民营经济的最新实践。这些措施不仅直接助力民营经济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深刻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展现了区域头部城商行的责任担当与发展活力。

2024年以来,上海银行通过深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布局,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科技金融领域,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已达1805.11亿元,较年初增长13.01%,单季度投放金额更是高达645.9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48%。

绿色金融方面,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6.38%,一季度投放金额达190.58亿元,同比增长10.05%。

普惠金融成果同样亮眼,普惠型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3.31%,一季度投放526.17亿元,同比增长 6.17%,服务零售客户数量达2147.30万户,管理零售客户综合资产(AUM)更是达到10445.76亿元,较年初增长2.22%。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上海银行已实现超300项业务场景的智能化升级,并成功落地全国首单水务数据资产增信贷款。

养老金融领域,截至2024年末,该行已服务超500万老年市民以及160万养老金代发客户,2025年一季度养老金代发业务更是高达657.89万笔。

当前,银行业正集体发力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各家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本质上仍高度趋同,“千行一面”的竞争格局隐然成型。在此背景下审视上海银行,其“五篇大文章”的布局框架清晰、举措有力,但是否真正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仍需时间检验。

万点研究认为,银行业真正的差异化,源于对区域产业基因的深度理解与数据要素协同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市场、治理等综合成长赋能的能力,这要求银行不仅做资金的提供者,更要成为区域经济复杂生态系统的构建者与价值整合者。

所有改革绝非一蹴而就,其成效需要市场更长时间的检验和更苛刻场景的淬炼。上海银行面临的真正考验,在于将战略布局转化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同质化红海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航道。

来源:万点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