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中国,面对信息技术的不同态度,验证了改革开放多么重要

B站影视 2025-02-01 11:10 3

摘要:苏联通过实施计划经济,短时间内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和工业水平的差距,成为超级大国之一,但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来临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封锁和闭关锁国,错失了赶上信息技术革命的机会,令人不胜惋惜。

苏联通过实施计划经济,短时间内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和工业水平的差距,成为超级大国之一,但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来临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封锁和闭关锁国,错失了赶上信息技术革命的机会,令人不胜惋惜。

苏联实行信息技术封锁,有外部原因,比如巴黎统筹委员会禁止向苏联出口先进技术,这是外因,但更关键的因素,是苏联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封锁和限制。苏联不缺技术人才,即使面对西方技术封锁,只要政策正确,也不会在信息技术领域如此不堪。

首先苏联从意识形态层面,就反对控制论,认为它是“机械主义”的“反动的伪科学”,企图以智能机器人取代工人‌,从而引发了对工人阶级的威胁‌,五十年代还在大肆批判。直到六十年代才逐渐接受,但是已经错过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计划经济的僵化,也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由国家计划主导,缺乏市场反馈机制,并且主要集中在军事和航天领域,没有用于民用领域,技术难以商业化,和社会进步脱节。

苏联在七十年代曾经设想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络,但是官僚阻力以及资金缺乏,错过了互联网革命的先机。

苏联对国内实行信息隔离政策,禁止普通民众接触西方计算机科学文献和学术成果,科研机构的信息流通高度受限,学术交流仅限经意识形态审查的官方渠道。

甚至严格到出台打字机登记制度,为防止“非法信息传播”,苏联要求所有打字机必须向国家安全部门(KGB)登记备案,并监控复印机的使用。

并实行计算机的军事化管控,个人计算机(如1980年代的“Agat”和“BK-0010”)产量极低,且主要供应军方和科研单位,普通民众难以接触。

软件也是孤立的,采用封闭的操作标准(如基于ALGOL的编程语言),与国际通用的UNIX或DOS系统不兼容,阻碍了软件生态的全球协作。

这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封锁政策,导致了严重后果,技术代差扩大,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已落后西方至少10年,半导体工艺停留在微米级,而西方已进入亚微米时代。

创新能力萎缩,封闭环境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国际视野,重复造轮子的现象普遍,原创性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几乎空白。

经济效率低下,信息技术未能赋能民用经济,苏联的工业生产和管理仍依赖低效的人工流程,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

看到这里,不免感叹,苏联拥有大批的精英人才,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体现了强大的实力和效率,偏偏在决定未来技术走向的信息技术领域,如此僵化封闭不思进取。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紧紧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浪潮,虽然起步晚,但是后发先至,也有了今天井喷式的技术领先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秉持开放合作与技术引进政策,基础差,我们就“市场换技术”,用开放的姿态吸收一切先进的技术,让计算机成为普及性的民用产品,不能造就先买,积累技术,培养市场,加入WTO后,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中心,通过代工(OEM)和逆向工程积累技术能力,逐步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跃升。

这点很关键,确保了我国一直跟随信息技术革命发展潮流,没有被时代拉下,也是后来厚积薄发的前提条件。

在开放的同时,我国也长远布局,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的研发,同时实行“双循环”战略,面对西方技术封锁,我国一直保持与国际技术合作,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比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

和苏联有明显不同的是,苏联把所有的事,都指望国家,而我国不但有国家,还有非常重要的民营科技企业,而且是成规模的集群优势,华为、大疆、字节跳动等,这些民营科技公司的效率和所起到的作用,大家都有目共睹,不用赘述。

而且国家对信息技术也是鼓励和支持态度,电商、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避免苏联那样的信息技术与经济脱节,并相互促进,相互反哺,不断做大做强。

苏联的教训表明,封闭必然导致技术落后,但完全依赖外部技术也可能陷入“依附性发展”。

中国的经验在于:

1. 以开放促创新:通过国际合作缩短技术差距,但需防范“卡脖子”风险。

2. 以改革破体制障碍:打破计划经济思维,让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3. 以可控保安全:在关键领域(如芯片、操作系统)建立自主生态,同时避免重回封闭老路。

苏联是我国工业化的老师,现在我们的超越,也是和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生产力的解放离不开开放的环境与制度的弹性。苏联的失败和中国的成功,共同印证了“封闭导致衰落,改革赢得未来”的历史规律。

来源:史海趣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