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中医沉默片刻,指了指诊室角落的智能脉象仪:“它上个月测出我肝郁气滞,建议我少生气。但机器不懂,我是因为看到病人乱信AI才生气的。”
老中医慌了?AI把脉准确率超90%,一眼看穿你的体质
徒弟问老中医:“师傅,您号脉30年,真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老中医沉默片刻,指了指诊室角落的智能脉象仪:“它上个月测出我肝郁气滞,建议我少生气。但机器不懂,我是因为看到病人乱信AI才生气的。”
体验测评:AI中医是神医还是“人工智障”?
记者亲测:戴上某品牌“智能舌诊仪”,30秒后报告出炉:“舌苔厚腻,脾胃湿热,建议喝红豆薏米茶。”
随后,记者求助省级名中医。老中医把脉5分钟后说:“长期熬夜致肝火旺,脾胃虚弱只是表象,根源在肝,需疏肝理气。”
真相揭露
AI优势:快速识别常见体质(如阴虚、痰湿),准确率超85%。
AI短板:无法捕捉“情志病”(如肝郁化火)、脉象细微差异(如弦滑脉与弦细脉),误诊率高达40%。
把脉机器人现场翻车实录
杭州某AI中医馆,机器人给痛经患者开出“温经汤”,却忽略其近期服用抗凝药,导致服药后出血过量送医。
专家点评:“中医讲究‘望闻问切’,AI切脉却丢了‘问诊’的人情味。连患者是否备孕都不问,何谈精准?”
资本暗战——腾讯、阿里如何“瓜分”老祖宗的智慧?
互联网巨头的“AI中医抢滩战”
腾讯:斥资2亿收购中医AI初创公司,联合6省中医院开发“智能辨证系统”,抢占公立医院市场。
阿里:推出家用舌诊仪“灵枢镜”,凭健康大模型生成养生方案,用户数据直链天猫中药馆。
字节:开发“中医养生”垂类直播间,AI脉诊手环成带货爆款,9.9元测体质引流百万用户。
万亿市场的“隐形收割逻辑”
第一层:硬件销售(脉象仪均价599元,年销量预估破千万台)。
第二层:健康数据垄断(用户体质、用药习惯成精准营销筹码)。
第三层:中药电商闭环(AI诊断后推送“定制药方”,药材毛利率超60%)。
伦理争议:机器人开错药,该由谁买单?
维权困局
上海一白领按AI药方连服“祛湿茶”三个月,反而胃寒腹泻。投诉时被告知:“本产品仅供保健参考。”
法律盲区
若AI诊断失误,用户需自行举证“算法缺陷”,但技术黑箱导致取证难。目前中医AI仅被归类为“健康管理设备”,不受《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约束。
老中医的愤怒
某中医世家传人公开炮轰:“AI把‘一人一方’变成‘万人一方’,麻黄桂枝随便开,这是对《伤寒论》的亵渎!”
患者吐槽:“机器人说我‘阴阳两虚’,建议每天喝参汤吃六味地黄丸。这组合上火又滋腻,吃完直接流鼻血!”
来源:太极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