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45分,载着毛泽东等人的专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降落,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国民参政会秘书长邵力子、民盟主席张澜及中外记者数十人前往机场欢迎。
蒋介石与毛泽东
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45分,载着毛泽东等人的专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降落,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国民参政会秘书长邵力子、民盟主席张澜及中外记者数十人前往机场欢迎。
在重庆机场,毛泽东向中外记者发表了简短谈话,希望中国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志士团结起来,为实现国内和平建设而共同奋斗。
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被送到曾家岩张治中公馆,小憩之后就回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休息。
毛泽东到达重庆
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天晚间,蒋介石在他的林园官邸设宴欢迎毛泽东。这是自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事隔18年后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再次见面。
时隔18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再次相见
1924年1月20日,当任职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广州中央党部开会时,遇见一个看上去不爱说话的年轻人,他就是毛泽东。
那年毛泽东32岁,蒋介石37岁,虽然是同事,但双方未曾深谈,蒋介石只知道毛泽东是个湖南人,爱搞农村工作运动。没想到,就是这位年轻人,当无数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中,他却毅然高举义旗,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如同一把尖刀搅得蒋介石的心绪不安。
毛泽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退出苏区,西溃长征,蒋介石高兴得近乎手舞足蹈,一向持成、稳重的蒋介石也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致电追剿右路纵队司令薛岳:
“深望全体将士,协心用命,则赤匪一月之内可荡平……”
但蒋介石很快就发现,在宁都会议上被排挤岀领导职位的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指挥的岗位上,这位连一天军校都没上的“土”军事家从古代兵书中吸取的精智之术——忽东忽西,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法,使装备精良的国军疲于奔命,穷于应付。
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克劳斯特将军曾对红军的战术有个恰当的比喻:
“他们按照着自己的理解和悟性去从事他们的拿手好戏……当你正在休息时,忽然漫天遍野会响起震天动地的号角,有时当你不堪忍受前去驱赶时,他们却像蚊子一样的不知去向……”
蒋介石
蒋介石剿共可谓绞尽脑汁,往事烟云,没想到过去的敌人如今为了抗日又要握手言和。现在,共产党领袖成了蒋介石自己“请来”的座上客,须臾之间,蒋介石仿佛觉得历史在不断地重复与循环。
蒋介石仔细地看了一下毛泽东,还是那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不过目光更加深邃了,额头上的皱纹也更加深刻。
“毛先生,十八年不见,你老多了!”
蒋介石猛然的问话,使得身旁的陪员张治中、王连杰等人大吃一惊。
毛泽东
几度春秋,个人的恩恩怨怨全部在历史的推进中时隐时现,毛泽东望着蒋介石,心中涌起了阵阵酸痛,自己的亲人姑且不论,多少党的优秀儿女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之下。此时,他看着自己手中的酒杯,四溢飘香的枣酒仿佛变成了一杯殷红的鲜血,恍惚间,他的脑中映出了一串熟悉的人影,德高望重、意坚志厉的何叔衡,笑容可掬、温文尔雅的瞿秋白,才华横溢、稳重持衡的蔡和森……
毛泽东是伟人,但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说他不恨蒋介石,那是不真实的。
毛泽东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于西安被囚,毛泽东得此消息后,甚为兴奋,决心借此机会杀蒋抗日,但不久斯大林就致电中央指示释放蒋介石。
所以,刚接到蒋介石拍来的电报时,毛泽东心中颇感为难。他知道自己脾气不好,也不愿意跟蒋介石见面,那是一件尴尬而又痛苦的事!但明天的中国前途更为重要,为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平建国的大业,个人的牺牲,也不过是对历史前进的微小报偿……现实的引力将毛泽东的思维重新拉回到历史的顶层。
“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为各界朋友的亲切关怀干杯!”
蒋介石与毛泽东举杯共饮
毛泽东豪爽、豁达的气度使每位来客颇感不凡。在这天的日记中蒋介石写道:
“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心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荣,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毛泽东莅临重庆,如同阴晦的天空中投下一束光明,给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统治带来了震动,给民主斗士们带来了信心、勇气和鼓舞。
从萃萃学子到耄耋老翁,从田间劳作的农民到围织机忙转的纺织工人,都在谈论一个主题:
“毛泽东,就是领着穷人闹革命的那个人,他来了!我们这些人就有希望了!”
蒋介石
蒋介石也担心,毛泽东的安全问题如出差错,必将影响其在国际国内的信誉,因此他特派重庆宪兵司令张镇派遣一个特别宪兵班保护毛泽东的个人安全,并派一辆专车给毛泽东使用。
8月29日下午4时,蒋介石亲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住处拜会,这次会见大约20分钟,双方宣布了和谈代表团名单。蒋介石委派的代表为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毛泽东委派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
毛泽东
蒋介石其实对谈判毫无准备,他没想到毛泽东能来重庆,临到谈判前,国民党方面竟拿不出任何方案,邵力子辩解说:
“国民党没提岀具体方案是希望听取中共的意见,倘若政府先提岀方案,也许使中共方面认为政府已有一种成见,而有碍于会谈的进行。”
虽然这样说,但事到临头,应急措施还是要的。
蒋介石
9月1日,蒋介石在他的官邸召开紧急幕僚会议,岀席会议的有陈布雷、陈诚、邵力子,主要议讨对中共谈判的方针和具体策略。
蒋介石毕竟是蒋介石,他有着一幅多面孔,你很难给他的身份下个定语。流氓?演员?统帅?战略家?投机家?领袖?独裁者?阴谋家?都是,也都不是!
可如今,这位“足智多谋”的蒋校长,今天却忧愁满面,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他终于感到了步履的艰难。
蒋介石
蒋介石清了清嗓子,一脸的严峻和冷酷,善于察言观色的幕僚一看便知今天会议的紧迫性。与会者心里都在打着一面小鼓,寻思着各自的发言。
“共党领袖毛泽东已来重庆,看样子中共对于此次和谈已经过慎重的考虑,并采取了对策,在这个关系党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今天将大家召集在一起,主要是商讨一下我们的行动方案和谈判的策略……”
其实蒋介石的总体策略早已决定——和谈是幌子,抓紧时间部署军力是真。可这位独裁者却偏要再演这一出戏,弄得手下晕头转向。
陈布雷
陈布雷今天穿着白布长袍,脚着浅灰色凉鞋,体态单薄,面部清瘦,颇有学者风度。
每次开会,因善于分析领袖心理,陈布雷总喜欢首先发言。第一个发言有第一的好处,一方面显示发言者对问题深思熟虑的见地,避免下面发言的类同和重复。另一方面也可显示对领导的忠心,有“紧跟”之意。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难以把握会议的导向。
陈布雷今天颇感迷惑不解:两个星期前,总裁不还是对我讲过谈判的对策吗?怎么现在又要商定?难道总裁已改弦更张,或另有难言之苦?
陈布雷
陈布雷深知蒋介石的处事为人,万一得罪他,官职丢掉是小事,弄不好身家性命也难保。混迹于官场多年的陈布雷有他的对策。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
“中共代表团来渝的目的,依我看主要有两点,一是窥探政府的虚实和各方对中共的态度;二是想宣传主张,扩大影响,有直接与美、英驻华使馆联系之企图,以便争取援助,加紧叛乱,阴谋推翻政府。因此,这次会谈我们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揭露共党的真实意图,又要迫使他交兵、交岀根据地……”
说到这,陈布雷略微地停一下,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蒋介石,又接着说下去:
“我个人认为,政府在政治上可示宽大,以显示总裁及本党宽以待人,善于容纳其它各党派的一贯主张,在时间上要尽量延长谈判,以争取我们军队的北调。目前中共拥有数百万军队和十几块割据地盘,他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党派就在于他拥有武装,因而在该判时要想方设法逼使他们交出军队……
好一个滑头的陈布雷!
此人对国民党的真正意图只是模糊地一扫而过,对中共则是连攻带骂,既可以避免暴露蒋介石的真正意图,又可以不失时机地吹捧领袖。
邵力子
邵力子今天显得小心谨慎,他的当官信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直到蒋介石点到他的名字,他才打开会议开始时草拟的发言提纲本:
“我前几天仔细地阅读了重庆的几份报纸,特别是毛泽东来渝后的各方反映文章,我认为,全国百姓希望和平,希望国共双方谈判能获得成功,从舆论宣传来看,我们占有优势,利用我们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压迫共产党让步,然后组织一个民主政府,我看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个政府必须由总裁亲自领导,才能担当起抗战后建国之大任……”
邵力子生怕蒋介石听不清楚,故意将最后一句话“由总裁来领导这个政府”提高了声调,借以讨蒋欢欣。
邵力子
邵力子不是蒋的心腹,当然不知蒋介石的好行好恶,他过于偏信蒋介石的讲话、政府的社论。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不止一次地在党内和公共场合讲过:
“要率领人民为建立一个宪政的政府而奋斗。”
但说归说,做归做,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蒋介石的民主宪政就是挂民主的羊头,卖狗肉专政之实。但邵力子不是毛泽东,尽管二人在国共合作时期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
蒋介石听着邵力子的讲话,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这一细小的动作立即被陈诚那敏锐的双眼所洞察。
陈诚
在黄埔军校时,蒋介石曾赠给陈诚一幅手书,“少说话,多办事”。既是慰勉,又是处世之晓喻。陈诚深谙此道,不论是参加宴会,还是岀席公务会议,他总是静坐宁思,待看准会议的取向后,再将会议上的不同观点“综合”一下。
几天前开会时,陈诚曾因一时激动,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惹怒了蒋介石,好歹使岀浑身解数,才取得蒋介石的原谅。今天陈诚更是紧闭双唇。
宋美龄曾对蒋介石说:
“陈诚这个人稳重持成,可以大用。”
其实她也只是猜对了一半,当“走卒”、“下手”,总没有坐皇帝的滋味舒服,陈诚在党内、军内地位的日益升高使他有时也萌发取蒋而代之的念头,但他现在还不敢!
蒋介石与陈诚
每当陈诚看到蒋介石那双深不可测、狡黠可怕的目光时,心里都会直发寒意。今天会议开了一阵,他仍没把握蒋介石的心意,不免觉得有点紧张。几个人的小型会议,总会轮到自己的!
“仲辉(邵力子的字),刚刚你说政府要同中共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怎么个建法,如若这样,岂不是同中共平起平坐?即使我本人答应,全体党员也不会赞同的,不知你最近又受了谁的影响?”
蒋介石炮如连珠的反问,语气极其严厉尖刻,大岀邵力子的考虑范围。
邵力子顿觉事态严重,立即请求发言,但却被蒋介石制止了。
邵力子
邵力子生于1882年,比蒋介石年长五岁,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东征西讨,深得中山先生的信任和重用。
孙中山在给胡汉民的信中,称邵力子是一位“党内不可多得的干练之才”。按理讲,邵力子这个党内的“元老派”,即使孙中山在世,每次开会,也都平等融洽相处。可今天,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串串责问。
邵力子的内心在滴血!
张治中
张治中在回忆当年开会时的情景时,有一段感人的描述:
“当我抬起头,朝左边看时,发现仲辉兄眼睛在流泪,不时地用手帕擦着,显然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想上前劝说两句,但大家都知道总裁的脾气,弄不好,反而使问题更糟。”
邵力子的临终嘱托
经此争吵后,邵力子与蒋介石的关系渐趋恶化。1949年4月邵力子与张治中等代表南京政府同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当得知国民党拒绝在和谈协定上签字后,毅然留在北平,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洪流中。
邵力子(左边)毛泽东(右边)
1953年,毛泽东在接见邵力子时,亲切地说:
“仲辉,党欢迎您为人民做岀的贡献,论入党时间,你还比我早呢!”
邵力子内疚地对毛主席说:
“自己革命不坚决,后来退党与蒋合流,对不起人民,做了一些糊涂事……”
毛主席打断了邵力子的谈话:
“咳,那是哪年的黄历了,你还翻,国民党里也有左派吗?我看你就是!”
毛主席的谈话逗得邵力子哈哈大笑。
邵力子
邵力子一生可谓几经沧桑,1908年春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五四时期,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0年邵力子同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后,邵力子退出中国共产党,从此进入了他在晚年回忆时所称的“曲折痛苦的宦官时期”。
邵力子在晚年回忆早岁往事,感慨万千。1967年,在弥留之际,他告诉家人:
“真诚地感谢毛主席的帮助与照顾。”
他还告诉后代,与人交往要追求“真友谊”。
邵力子
关于邵力子的临终之语,笔者不可妄自断言,但凭推测,或许仍是当年同蒋介石那段争吵后的愤愤感悟吧。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蒋介石》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
来源:老马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