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宝藏,哪里就是我的家

B站影视 2025-01-24 19:10 3

摘要:2024年4月,经过一冬的休整与淬炼,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相关项目组工作人员,继续深入甘肃省文县的崇山峻岭间,开展“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项目。他们手持专业设备,用脚步在大山深处书写责任与担当,为提升国家黄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地质找矿篇

2024年4月,经过一冬的休整与淬炼,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相关项目组工作人员,继续深入甘肃省文县的崇山峻岭间,开展“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项目。他们手持专业设备,用脚步在大山深处书写责任与担当,为提升国家黄金资源储量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扎实推进国家能源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协同奋进、奔赴山海,为高质量发展挺起坚实的资源脊梁,用满腔热血书写不负韶华、不愧时代的壮丽篇章。

奇台达坂项目工作现场。倪海天 摄

擎旗奋进:力撑找矿新局

矿产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对保障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指挥中心积极作为,凭借专业优势与团队力量,全力助推新一轮找矿突破。

在茫茫戈壁,呼和浩特中心哈达门沟矿区的地质勘探队伍正日夜不停地进行找矿突破。“钻井开钻后,无论天气如何,班组成员必须坚守机台。”项目负责人杨彪说,项目组每班3~4名成员,需要在钻机平台上连续奋战12小时。在勘探队员的不懈努力下,2024年,矿区大坝沟矿段100号脉群累计新增查明矿石量近900万吨、新增查明低品位矿石量800余万吨。

在雪域高原,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柴达木盆地,5月~7月,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白天酷暑难当,夜晚寒风凛冽,不时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恶劣的环境让人难以适应,也给钾盐钻探作业造成了极大阻碍。“这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下岩层富含卤水对钻井液的要求极为特殊,钻探成孔难度大。”项目负责人韩小龙介绍说。伴随着钻机轰鸣,西宁中心钾盐团队在严酷的环境中奋力拼搏,为实现钾盐找矿突破挥洒汗水与热血。2024年,该团队攻坚克难,发现了最大单日涌水量5927立方米/天的深层砂砾孔隙卤水钾盐矿。

西宁中心钾盐团队施工现场。李亚婷摄

在崇山峻岭,西安矿产中心技术团队先后转战陕、甘、豫、青、新、蒙等14个省区,发现甘肃寨上、陕西金龙山等大型岩金矿床3处、中型岩金矿床8处、小型金矿床23处;在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取得找矿新进展,提交金、锑、萤石等找矿靶区3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4处、区块建议3处;在南秦岭后龙门造山带和旬北地区新发现辛家咀和王庄金矿产地2处;东秦岭大落日沟锑找矿靶区初步估算锑潜在资源量3500余吨。

在胶东半岛,“世界黄金之都”山东招远玲珑镇连绵起伏的山丘之间,几架身披绿衣的钻塔巍峨挺拔,烟台中心胶西北地区金矿资源勘查项目组技术人员正向地球深部探进。该团队提出滕家东部地区深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新认识,新发现招远滕家金矿推断金资源量超过50吨,达特大型规模;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矿区推断金资源量27.5吨,达大型规模,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2023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为区域金矿勘查提供了新思路和案例,有效巩固了胶西北矿集区金矿资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资源宝藏在地质人的丈量中熠熠发光。2024年,指挥中心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积极进展,以金矿、钾盐、萤石、锑矿、稀土等矿种为重点,有序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面积4500余平方千米。在秦岭、胶西北、吉黑东部等成矿带开展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提交锑、稀土矿、赤铁、锆铪等矿产地6个,圈定找矿靶区83处,提交勘查区块建议53个。同时,推进金矿大型资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编制完成甘南—陇南和哈达门沟2个金矿大型资源基地建设方案通过论证,发现3个大型或超大型金矿。

智驱领航:科技创新赋能

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成为新一轮找矿突破关键,为深埋地下的矿产资源精准探测注入了新活力,开启了智慧找矿新篇章。

大数据智能找矿,即借助海量数据与智能技术精准定位潜在矿产资源的前沿探索。工作人员应用智能算法系统对海量信息展开深度剖析,一旦某区域的地质状况与已知矿区呈现高度相似特征,系统便能依凭规律精准推测该区域潜在矿产资源,为后续实地勘探提供高可信度的方向指引,大幅提升找矿效率。

2024年,是大数据赋能地质找矿的关键一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与技术论证,正式启动了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项目。该项目遵循“边研究、边建设、边应用”的总体思路,秉承“开放、共享、合作”的原则,汇聚了行业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省级地勘单位及企业等多方优势力量,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和工作合力,构建了共商、共建、共享、共用、互利、互惠的良性生态系统,成功破解了系列智能找矿预测技术难题,有序推动了智能找矿预测工作的加快开展。未来,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工作将继续围绕大型资源能源基地建设、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储上产,聚焦重点成矿区带、矿集区、矿山深边部等关键区域,建设可用性高的地质找矿大数据,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地质找矿业务的深入融合,助力我国地质找矿事业迈向新高度。

去年以来,哈尔滨中心组织多名骨干成立专班,赴多宝山成矿亚带开展地质找矿。专班成员整合地质、物探等海量信息,去粗取精,为矿区勾勒数字框架。破冰攻坚的日子里,团队成员没日没夜搞研究、做试验,对获取的数据反复归并、处理,千方百计构建数字成矿带,力争实现地质找矿信息透明立体。经过数十次验证,团队选定了利用神经网络、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组合的技术路径,建立起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找矿模型,探索形成了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技术方法。

绿韵寻踪:守护生态底色

指挥中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绿色勘查模式,力求在地下宝藏探寻征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牡丹江中心工作区多为森林覆盖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但生态系统也十分脆弱,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关键课题。为此,牡丹江中心的队员们深入调研、反复试验,最终目光聚焦先进的模块化岩心钻机。与传统笨重的钻机不同,模块化岩心钻机以其轻量、便携的特性大放异彩,能够根据地形地貌和运输条件灵活拆卸、组装,避免了大型设备进场时对植被、土壤的破坏,让山林依旧保持往日生机。

岩心钻探。曹新康 摄

思路新了,路才能宽。牡丹江中心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一系列绿色钻探技术应运而生。“一基多孔”定向钻探技术在减少机台占地面积和搬迁次数的同时,精准深入地下矿体,大大削减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面积;小角度钻探技术在传统槽探无法触及的深覆盖区、复杂地段,能够代替槽探开展精准勘查,既避免了对地表破坏,又有效深挖地表矿体的深部延伸奥秘;钢索取心工艺相较于传统取心工艺,其效率呈几何倍数增长,取心效率提升高达30倍以上,还能大幅提升岩心内管提取和推送成功率,在高效获取岩心样本的同时,节水成效显著。

开展钻孔布设工作。李楠 摄

同时,指挥中心及所属13家专业中心先后为西安地调中心、天津地调中心等单位提供钻探技术服务支撑,在新疆托里县等9个区域开展绿色钻探工作,通过因地制宜,科学优选钻探设备,创新技术方法,提升钻探工程质效。2024年,累计完成钻探实物工作量7.2万米,完成比例达到94.87%。

制度建设:夯实标准根基

2022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研究中心在指挥中心挂牌成立。两年来,标准研究中心严格遵循上级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为全局地质找矿事业夯实制度根基。

为了构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化专项标准体系,标准化研究团队开启了西南、西北、东北—华北、中南和华东片区矿业大省标准化调研行动。白天,他们兵分五路奔赴矿区了解需求、摸清家底,在严重缺氧的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疆乌东煤矿区等,工作人员与一线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了解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探寻地质找矿标准化的现状与问题;夜晚,他们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找线索、理思路。历经无数次推翻与重建,形成了覆盖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勘查与储量管理、开发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框架图。

调查分析矿脉走向。孙涛 摄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地质矿产标准化研究团队共发布技术标准45项,组织了4次全国性地质调查标准宣贯培训,惠及学员8万余人,实现了地质矿产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的有机衔接,促进了地质找矿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地勘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助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薪火相传:赓续精神力量

岁月悠悠,在指挥中心的奋进征程里,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在时代的更迭中始终奔涌炽热,为国家的能源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西安矿产中心钻探机长、高级工程师华伶俐,30年前满怀壮志投身钻探一线,从青涩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脊梁。初上机台,面对全新且复杂的75绳索钻具,满头大汗的他在拆卸重组中屡屡受挫。为攻克技术难关,他认真钻研,吃饭以筷子作钻机模拟操作,走路仍不忘背参数,利用休息时间将钻机500多个零部件反复拆卸上百遍,点滴积累终成“攻坚利刃”。2011年全国地勘行业钻探技能大赛,华伶俐凭借过硬本领勇夺金牌。

像华伶俐这样的“找矿达人”还有很多:呼和浩特中心杨彪,扎根内蒙古哈达门沟14年,在风吹石头跑的大漠孤滩,带领团队在矿区累计探查金资源储量超过20吨,推动老矿山焕发新活力;西安矿产中心高永宝,长期坚持在南疆、秦岭等边远艰苦地区从事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先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自然资源部、陕西省科技领军人才;西宁中心支金保先后破解26个技术难题,取得8项技术革新成果,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级技工、大国工匠的蜕变;烟台中心段留安,长期扎根野外一线,深耕胶东重点矿区数十载,创新性提出“近东西向构造”控矿模式和“三层结构”勘查模式,成功探获特大型、大型金矿床各1处,累计查明推断金资源量超70余吨。

野外勘察。李杰 摄

这支地质找矿国家队在祖国的山川湖海间,无畏高寒缺氧的高原、人迹罕至的荒野,哪里有矿产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哪里有宝藏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支队伍将继续用行动传承红色精神,为党和国家的地质矿产事业作出贡献,筑起守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坚实堡垒,让红色基因在地质找矿的征程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刘文举、谢威、孙涛

文字编辑:孙安然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

来源:i自然全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