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一个人,其实不用翻脸的,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是“认知重构法”

B站影视 2025-01-24 19:09 3

摘要:我问他:“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唠叨背后,其实是妈妈对你的关心呢?”他一脸认真地看着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最近我接过一个来访,一位青少年向我倾诉了他的烦恼:

“我真的很讨厌我妈,她总是唠唠叨叨,让我添衣服、别熬夜、多吃菜,我感觉自己都快被她逼疯了!”

我问他:“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唠叨背后,其实是妈妈对你的关心呢?”他一脸认真地看着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子关系里,我们常常因为认知角度的不同而产生负面情绪。

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进行认知重构,因为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

认知重构法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调节我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认知行为疗法致力于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认知重构法则专注于对认知进行调整。

我们的悲伤、痛苦与内耗,往往并非单纯源于外界发生的事件,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人不幸被狗咬后被送往医院。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绪方向。

其一,他聚焦于自己被狗咬这一遭遇,这可能使他陷入悲伤、委屈的情绪之中,每日都沉浸在不愉快的状态里;

其二,他关注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及时救助,从而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更为积极。

这充分表明,我们对过往经历的选择性记忆,会直接影响到当下的情绪和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法则,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其中,A代表激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C是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通常人们直觉地认为是A直接导致了C,然而实际上,B才是左右C的核心变量。

比如,当我们遭遇装空调师傅迟到这一激发事件A时,如果我们持有“付了钱却遭遇迟到体验很差”这样的认知B;

就可能引发生气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但要是我们了解到师傅是因为路上突发交通事故才迟到;

此时我们的认知B发生了改变,那么情绪和行为后果C也可能会从生气转变为理解。

消除负面认知

在探讨认知重构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并纠正一种负面认知。

所谓负面认知,是指我们在看待事物或人际关系时,不由自主产生的消极、片面的看法。

在亲子关系的研究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表示父母难以理解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例如,在天气转凉的时候,父母总是频繁地提醒孩子增添衣物;到了晚上,还会告诫孩子一定不要熬夜;

用餐过程中,也会反复强调要多吃青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对于孩子而言,这种行为会被视为过度的干涉与唠叨,他们会觉得父母的思维方式难以捉摸。

但是,实际上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切关怀,他们的成长经验和对孩子健康的担忧,使他们不厌其烦地提醒。

只是在亲子沟通的时候,双方的视角和理解方式存在差异。

不同代际的人的生活阅历不一样,产生的思考也会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孩子对他们产生误解,认为父母总是跟他处处针锋相对。

这一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在人际关系中,不合理的认知角度是负面认知产生的原因,以及认知重构的重要性。

认知重构法能帮我们应对讨厌的人。从认知行为理论来看,情绪其实是由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决定的。

就像同事让我们觉得讨厌,那就要仔细分析,到底是他什么行为让我们不舒服呢?再想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首先,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如果他的原生家庭不太好,那么他的行为和性格可能会受其影响,性格会比较偏激。

比如,他家里老是闹矛盾,他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会认为这是家庭中正常交流模式。

因此,他就可能在跟人打交道时不太会控制情绪,显得有点攻击性。这可能并不是他有意想这样子,而是无意间这样表达的。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换个想法,明白他的行为主要是受成长环境影响,不是咱自己有问题。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这么一想,心里的怨气就会少很多。

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共情和包容特别重要。我们得用包容的心去理解他。想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试着换位思考。

他可能因为成长环境不好,才有了那些不太好的性格。

当我们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就会发现他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他被这种不好的环境塑造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一下子就能对他产生共情。有了这种共情,我们就能更宽容地看待他的行为,不那么讨厌他了,跟他的相处也能更和谐些。

其次,拥有一颗包容的心至关重要。当面对让我们心生厌烦的同事时,不如深入思考他做出那些行为的内在原因。

就像前面提到的,成长环境往往对人的性格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他成长环境欠佳,那么这种环境很可能在他性格中留下了独特印记,进而导致他在工作中的某些表现不太符合我们的预期。

这时候,换位思考就成为理解他的“金钥匙”。

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会发现他一路走来或许充满艰辛,如此一来,便能对他的处境多一份理解和体谅。

毕竟大家同在一家公司工作,要是频繁产生矛盾冲突,不仅会影响工作氛围,对双方的职业发展也都没什么好处。

我们能做的,是主动调整自己对他的看法。比如,试着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

也许他在团队协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又或者在解决某些专业问题时有着过人的思路。

一旦发现这些优点,我们对他的负面情绪或许就会随之减轻。

而且,当我们深入探寻他行为背后的原因,会发现许多曾经难以接受的行为,其实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他也并非完全不可理喻。

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在人际交往中,坚持友善与包容的态度,不仅能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应对职场人际关系;

还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和谐的工作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你看,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我们不应过度期待他人完全契合自己的标准,要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当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那个令我们讨厌的人时;

或许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难以忍受的点,不过是对方独特个性的体现,并非不可饶恕的过错。

-The End -

作者-汤米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