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奶酪
编辑|吃瓜小圈
近几年的春晚是看的人越来越少了,热度也不像往年那么高,而且节目带给观众的欢乐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前几日官方消息发出第四次联排已经收尾,看到春晚彩排的名单时,观众高呼:一点也不期待!
说起来这个,很多人都认为春晚已经变性了。以前是登上春晚的人就能“红”,而现在是只有你“红”了才有资格登上春晚的舞台。
春晚的表演越来越被人诟病,大家都表示没什么年味,甚至有人评价:“这简直是看了一场长达五小时的新闻联播。”
从几年前开始,春晚就被人吐槽,节目质量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网上掀起的风气,“骂”春晚似乎成为了一种正确。
真有那么“烂”吗?跟着小编一起往下分析吧。
其实对于艺术的界定本身就很模糊,什么样的是好的,什么样的差的,这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例如曾经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有的学员在台上鬼哭狼嚎半天我们观众甚是不解,但是专业的音乐人却十分欣赏。
再比如画画,有很多作品由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成,我们不懂这其中的美感,但是却另成一派“抽象派”,被美术家称为艺术。
所以我们老百姓很多人都不懂演奏、唱歌和舞蹈这些节目,只是遵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值得期待的也只有语言类节目了。
可是这类节目也渐渐让我们失去了兴趣,这才是老百姓发声的根本原因啊!
综合下来,现在办不好春晚归结为以下两点原因:
近些年,随着一些深受百姓喜爱的老艺术家陆续退出,我们对于春晚的期待值也变低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近些年的很多节目并不是以搞笑为目的,反而更注重教育意义了。
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在春晚这个好日子笑声才是硬道理。
例如被人吐槽甚多的《初见照相馆》,本来一个好好的小品,最后非要煽情进行一番升华,仿佛以喜开头以悲结尾才是“高级”。
还记得赵本山,宋丹丹等老艺术家表演时,经常会把大家逗得开怀大笑,无数次将晚会的氛围推向高潮。
中国人的“内卷”现象十分普遍,一年365天我们时刻紧绷,每天都在被教育。
在这个春节的欢乐日子与家人坐在一起,讲究的就是一个“团圆”和“年味”,哪里有时间去思考什么教育意义呢?
现在的小品好像只是为了最后的那一下升华而表演,将小品本身的娱乐性弄丢了。
而小品王赵本山之前也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
他说:“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就是快乐,它教育不了人。因为人在三百六十多天里都在教育里走过,就一个晚上教育他有用吗?”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东西,想要传播正能量无可厚非,但是也不急于这一时吧?
在这个举家欢乐的日子里,观众认为笑出来才是真谛。
沈腾和马丽在早年春晚表演的小品《扶不扶》掀起了一番热潮,讲述了在看到有人摔倒时介于扶与不扶之间的一系列思想斗争。
正好对应当时的社会热点,并且将人们内心中想做好事,但又怕人心“险恶被讹诈”的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讽刺”了社会现实。
这一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直到现在仍旧是经典舞台。
其中还演绎了面对这类问题时的正确做法。你能说他不具有教育意义吗?
看来教育和娱乐可以同时具备,但是需要隐晦地表达,更多的还是要偏向娱乐性,让大家在这阖家幸福的日子里也笑一笑!
还有一个让人十分不解的是在春晚舞台上让影视演员唱歌,歌手演小品,反而喜剧演员抓去唱歌了。
这样一个大染缸中实在是乱七八糟,到最后弄得什么也不出彩。曾经的春晚舞台上什么人干什么事,安排的明明白白。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让大家看得更舒服。
以前的春晚舞台上像姜昆、侯耀文这类的相声界大师,即使去演小品,也是以相声的底色为基础。
也从来没有见过宋丹丹,马丽等喜剧演员去唱歌,这是对于舞台最基本的尊重。
而近些年,已经全部乱了套。舞蹈作品被列入“北舞教科书”的金晨在春晚上拿起了话筒,刘涛、刘诗诗等科班出生的专业演员却在舞台上合唱。
引起大众争议的岳云鹏孙越组合更是离谱,在相声表演时几度忍不住笑场,甚至对诗词的时候还要看着扇子上的“小抄”!
在问道是谁的诗句时,笃定地说出“李清照”,但是到底是不是她的诗词还存疑。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如此不严谨实在是不该。
综上所述,春晚遭到网友“诟病”相对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么一对比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
不过也有不少进步的地方,例如能让各种职业的人都有机会登台表演;展示汉服文化;舞台上不只有包饺子这一种形式等等。
希望能够多听取大众的意见,积极整改,争取越办越好!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息来源:【河青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来源:爱伦坡电影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