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科技「王炸」!「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盛典」年度案例发布

B站影视 2025-01-23 17:13 2

摘要:科技涌新潮,产业焕新篇。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盛典」成功举办!这是一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盛会:从上天入海的铝基新材到出入危难之地的防爆机器人,从商业航天的父女传奇到「稻米造血」的生命探索……10个新质生

科技涌新潮,产业焕新篇。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盛典」成功举办!这是一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盛会:从上天入海的铝基新材到出入危难之地的防爆机器人,从商业航天的父女传奇到「稻米造血」的生命探索……10个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通过讲述人的演讲,结合AI文生图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呈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新动能、新优势。创业过程中,这些企业靠哪些「科技密码」使其破局制胜?又凭借哪些「独门秘籍」改写了行业格局?跟随我们一起揭开10个年度案例的神秘面纱,一同开启这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探秘之旅。

焕新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年度案例一:铝基新材

上天入海,「铝」伴无处不在,漫漫「铝」途,坚强不辱使命

案例企业: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讲述人:黎勇,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讲述人:黎勇

案例概括:

西南铝业在我国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材料供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C919大飞机为例,其机身超62%采用铝合金材料,其中7050铝合金厚板被称为「行业内最难铸造的铝合金之一」。十六年前,西南铝业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历经无数次失败、报废数千吨材料,终于实现7050铝合金厚板的稳定化生产。还有C919旅客观察窗,精密制造工艺要求极高,这种材料以前只有国外一家企业能够生产。经过不断科研攻关,开发新工艺、新路子,如今实现了自主可控和产业化。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如今,西南铝不仅为C919提供30个规格、1000余件高品质铝合金材料,更护航中国的太空探索,助力国产高端制造迈向星辰大海的新征程。

年度案例二:绿色引擎

从追随转身,向引领启航,传统车企勇闯新能源转型之路

讲述人:卢放

案例概括:

随着新能源路线的兴起,传统车企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2018年,东风汽车谋划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岚图。没有先例可以参照,没有资金新建工厂,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一座94.5万平方米的传统燃油车工厂的基础上,开始了改造升级。团队争分夺秒,硬件改造和软件升级双管齐下。相比建一座新的工厂,最终他们仅用了一半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的花费,就让一座老旧工厂「旧貌换新颜」,成功将其转变为高端、绿色、智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凭借5G+工业互联网赋能的全流程制造技术,如今,这座工厂已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17万辆,产生超过600亿的产值,成为传统车企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发展的「绿色引擎」。

年度案例三:防爆机器人

案例企业: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

讲述人:宋雯,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讲述人:宋雯

案例概括:

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防爆机器人,旨在解决石化等高危行业的安全巡检难题,可替代一线工作人员在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下进行作业。宋雯说:「四足机器人的设计本身不难,单纯的防爆设计也不难,但是要实现四足机器人加防爆就很有难度了。」防爆机器人既要厚实可靠,又要灵活运转。经过上万次试验,他们使用航空领域的电静液驱动技术,突破了瓶颈。「相当于我们把大国重器的技术用到机器人的小小关节上,从而解决电气设备封装及轻量化的问题,达到防爆的效果。」宋雯说。因为选择了这条狭窄的赛道,团队研发过程充满艰辛,测试往往在环境极其严苛的野外。有一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野外测试中,气温低至-40℃,工程样机「宕机」了。面对车不能进、样机重达600斤的困境,6位研发人员花费近4小时才将其转移。如今七腾的防爆机器人可搭载 500多种识别算法,检测准确率高达99.8%,能高效替代人工巡检,赋能传统化工、制造等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安全领域的忠诚守护者。

追新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年度案例四:民商火箭

左一:彭昆雅;左二:彭昊旻

案例概括:

父亲彭昆雅从幼年痴迷鞭炮烟花,到立志成为火箭专家,再到成为长征十一号火箭总设计师,职业生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而出生航天大院的女儿彭昊旻,一开始并不想重复父亲的老路,但在一番人生历练后,唤醒了内心深处对火箭行业的热忱,创办一家商业航天公司。即将退休的父亲决定发挥余热助力女儿的全新事业。在国家鼓励商业航天的感召下,父女二人最终走向同一个目标。但这场携手一开始并不顺利,两代人思想上的冲撞时时上演。经过不断地磨合,他们大胆创新,引入全新供应链理念,有效降低成本,不断增强性能。2024年1月「引力一号」在海上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在内等多项纪录,将我国固体火箭运载能力提升3倍,发射成本降低30%以上,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年度案例五:溅射靶材

二十年坚守,让半导体核心材料「溅射」出中国制造的光芒

案例企业: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讲述人:姚力军,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讲述人:姚力军

案例概括:

溅射靶材是制造芯片的关键原材料。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可以集成超过200亿个三极管。这些三极管之间要用到这种超高纯金属的导线,就好像是在小小的芯片当中修建高速公路,只不过这些高速公路的线宽只有头发丝的两万分之一。1994年,姚力军在哈工大读博期间,发现当时电脑所用的芯片几乎都要依赖进口。「如何能让中国造出自己的芯片?」为了寻找答案,他出国求学,又回国创业。创业期间,公司几度陷入困境,面对跨国大公司条件优厚的收购合同,他断然拒绝,坚持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自主研发生产装备,逐个攻克工艺难题。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建立了从材料制备到靶材生产的全流程生产线,开发出3000多种型号的芯片靶材,并全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纯度可达 99.9999%,在全球市场占据近40%的份额,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年度案例六:肌肉外甲

当科技有了温度,「懂你」的人工肌肉,支撑起生命的尊严

讲述人:丁也,远也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讲述人:丁也

案例概括:

中国残疾人总数约8500万人,其中最多的是肢体残疾接近2500万人,比北京市常住人口还要多,但为什么生活中很少能看到他们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无法自由行走。就是这个自由行走,成为丁也追求了10年的梦想。丁也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博期间开启了肌肉外甲的研究之旅,希望帮助肢体残疾人士恢复行动能力。这套看起来轻巧又聪明,穿脱也非常方便的辅助康复设备,可以在 0.01秒内去预判穿戴者的行动意图,用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让机器自己找寻最优解,从而把人机交互的效率提升一倍。这个项目曾被国际权威杂志评为2018 年度全球十大机器人技术。经过十年努力,该技术不断成熟,已帮助数十万名患者改善行动能力,为残障人士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尊严。

年度案例七:智能视觉

它是生产线上的「灵眸」,细察微毫,破解行业难题

讲述人:郑道勤,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讲述人:郑道勤

案例概括:

郑道勤自称摇橹船科技的「领航员」,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光 + 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研发。如果说光解决的是看见的问题, AI则解决看懂的问题。「光 + AI」技术成像速度是民用相机的100万倍,是智能化生产线上的「灵眸」,细察微毫,破解行业难题。比如在某企业的汽车总装车间,设备30秒可以实现300 个位点的检测;在半导体检测领域,能在巴掌大的晶圆上精准检测数百万颗芯片,精度达2.5像素;在无人驾驶领域,汽车搭载可视化激光雷达,能实现5-10公里的高清成像,没有照明情况下,也能一路狂飙;在C919微晶玻璃生产线上,检测设备使良率提升50%,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为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郑道勤和团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凭借坚定的信念,以江南水乡摇橹船 “只前进,不后退” 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

探新篇: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年度案例八:数智骨科

智慧医疗洞察手术盲区,人工智能创造骨科奇迹

案例企业: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逸凌,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讲述人:南少奎

左一:南少奎;左二:张逸凌

案例概括:

据统计,我国骨关节患者多达1.4亿,但专业骨科医生数量仅有1.5万余名,能够熟练进行关节手术的医师尤为稀缺。作为一名骨科医师,南少奎感受尤为深刻:「你需要经历上千台骨科手术的经验积累,你才有可能站在主刀这个位置。」在此背景下,张逸凌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复制顶尖三甲医院医生的经验,历时六年,凝聚国内数百名骨科专家,积累上百万临床案例,成功打造出了全球首款骨科人工智能手术系统。这套系统拥有更强大的「大脑」,更精准的「眼睛」,更灵活的「双手」,帮助医生精确规划三维手术方案,实时追踪患者体位变化,使手术定位精度高达0.6毫米。不仅将手术时间从三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还大幅缩短了医生学习手术操作的时间。「可能就是十多例手术,就从一个新手到一个很熟练的医生了。」南少奎感慨道。如今,这套产品已服务于全国上千家医院,甚至帮助一些边远地区的医院培养了高水平的骨科医生,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顶级的治疗方案。

年度案例九:光子芯片

一束芯光,助力中国芯片产业换道超车

案例企业: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

讲述人:金贤敏

案例概括:

金贤敏团队专注光子芯片和量子计算研究二十余年。他认为,如今人们最常见的电子芯片正面临着物理极限的到来,以及高能耗的多重困扰。光子芯片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可实现通信速度指数级提升,同时功耗极低。更重要的是,光子芯片制程工艺无需依赖国外高端光刻机,这将是我国芯片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金贤敏早年在国外工作时,深刻体会到芯片研发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回国后决心攻克光子芯片产业难题。2024年9月,金贤敏主导的中国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预计年产能约1.2万片晶圆,可极大缩短光子芯片试生产周期,推动中国光子芯片产业驶入快车道。金贤敏认为:「未来智能化工业革命、终极计算、终极连接和终极存储都可以用光子芯片来实现,对人工智能时代提供巨大的支撑。」现场金贤敏还带来一只光存储芯片,采用飞秒激光的方式把信息写在里面,一小块就可以存100个TB的数据,大概是电脑存储量的100倍。其理论寿命更是高达138亿年,几乎相当于宇宙年龄,可以永久地记录人类文明。

年度案例十:稻米造血

在稻田中寻找生命答案,在稻谷中培育人血清白蛋白

案例企业: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讲述人:杨代常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讲述人:杨代常

案例概括:

人血清白蛋白被称为「黄金救命药」,过去只能从人血浆中提取,被用于治疗休克以及烧伤等危重患者,并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国内年需求量超过1000吨,其中60%以上依靠进口。杨代常早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人血清白蛋白在国内长期紧缺的情况后,决心开展「稻米造血」研究。但研发过程充满坎坷,备受质疑。2008年在动物实验中,杨代常每日焦急等待结果,最终28天实验无一只小鼠死亡,此项研究才初见曙光。2017年获得临床批件后,他亲自参与人体试验,主动和医院签下免责书后,成为第一位药品受试人,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性。经过十九年的努力,其研发的人血清白蛋白纯度高达99.9999%,即将建成年产能600吨原液的产业化基地,有望改变我国人血清白蛋白依赖进口的局面。

--央视财经

来源:Future远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