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老板的暗黑发家史!最强奢侈品帝国LVMH的崛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6-06 11:27 6

摘要:背后的男人伯纳德·阿尔诺,被称为"穿着开司米的狼"。为何如此称呼?他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儒雅姿态,一身笔挺西装,挂着含蓄笑容。但若因此认为他是温和的欧洲老绅士,便大错特错——听完他的发家史,你定会拍腿惊叹。今天我们便聊聊他的"残暴上位史"。

LV你肯定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迪奥、芬迪、宝格丽这些奢侈品牌与LV同属一家——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

背后的男人伯纳德·阿尔诺,被称为"穿着开司米的狼"。为何如此称呼?他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儒雅姿态,一身笔挺西装,挂着含蓄笑容。但若因此认为他是温和的欧洲老绅士,便大错特错——听完他的发家史,你定会拍腿惊叹。今天我们便聊聊他的"残暴上位史"。

阿尔诺的出身与奢侈品毫无关联,他是建筑工程领域的富二代。他首先劝说父亲转型,遭拒后便游说其他高层,最终以四千万法郎的价格卖掉公司建筑业务,从包工头摇身一变成为地产商(注意:这一行为是他后续人生的典型操作)。

1978年,不到30岁的阿尔诺从尚未退休的父亲手中接过公司控制权。此后阿尔诺赴美开设分公司,但心中始终有个"白月光"——投身奢侈品生意。

这一执念的启蒙者竟是一位普通出租车司机。据说在美国乘车时,阿尔诺与司机闲聊法国,问"你知道法国总统是谁吗?"司机答"不知道,但我知道法国有个大牌叫迪奥"。一个美国司机不关心法国总统,却知晓法国奢侈品牌迪奥,这让阿尔诺对迪奥印象深刻。

阿尔诺不仅手段狠辣,更具远见。他敏锐察觉当时的社会趋势:人均财富初增、中产阶级扩张,消费者开始追求品味,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愿为奢侈品支付溢价以彰显地位。他预判全球奢侈品需求与消费力将持续增长,只有奢侈品能实现高毛利与强稀缺性。

相较之下,彼时阿尔诺的公司规模微不足道,但"老鼠绊大象"的机会终会到来。1984年,35岁的阿尔诺等来了机会——他刚从美国回到法国,便得知迪奥母公司博萨克申请破产。

博萨克旗下资产庞杂,但核心资产迪奥是法国乃至欧洲顶级高定时装屋,历经三任设计师仍保持盈利,是优质资产(需注意:迪奥业务中,高定成衣是形象业务,香水化妆品才是收入主力;但早在1968年,博萨克已将迪奥香水业务卖给酩悦——即后来LVMH中的"M")。

尽管博萨克仓库堆满滞销服装、三万员工频繁罢工、账面负债30亿法郎,但凭借迪奥品牌这一核心资产,仍是香饽饽。法国政府释放收购信号后,阿尔诺立即决定抵押全部身家收购。巧合的是,阿尔诺的发妻是博萨克业主亲戚,这让他获得优先购股权。

但问题随之而来:抵押家族企业仅能凑出1.5亿法郎,连10%股权都不够。阿尔诺先从法国拉扎德银行获得小额贷款,拉扎德又为他牵线两家石油集团与英国汇丰银行,合计融资4亿法郎仍不足。此时他施展"骚操作"——向法国政府画饼,承诺收购后保证业务运转、保住就业。

法国政府正为罢工和债务头疼,见这位"爱国企业家"愿接盘烂摊子,便同意兜底:提供7.5亿法郎补贴,取消博萨克银行债务。最终,阿尔诺以1/10资金通过杠杆完成收购。收购完成后,阿尔诺立刻暴露真实面目:违背承诺,出售集团亏损的纺织尿布业务,仅保留迪奥与一家盈利百货公司;对员工毫不留情,裁员1.6万人。

至此,阿尔诺通过"买-拆-卖"赚得数亿美金,但他收购的迪奥仅包含服装业务,香水业务仍在LVMH集团手中。LVMH集团的诞生要追溯到1987年:法国两大巨头路易威登(LV)与酩悦·轩尼诗(MH,M为300年皇室香槟品牌酩悦,H为干邑巨头轩尼诗)合并。

LV当时年营收38亿法郎、利润近7亿法郎,是法国第二大奢侈品集团;MH因遭遇恶意收购急于找盟友。双方均为家族企业,LV想拓展酒业,MH需要靠山,于是达成合并。合并后双方投票权合计51%,理论上只要联盟稳固即可掌控公司,但MH因规模更大,由其高层阿兰任主席,LV高层阿亨任副主席,双方各自为政。

两位强势法国人矛盾从细节显现:阿亨为新公司定制文具时将自己名字印在阿兰上方,阿兰当场销毁所有文具,此后更常通过媒体互相攻击。1988年,LVMH股票交易量异常放大,预示有人暗中收购。MH提议与烈酒巨头保乐力加结盟,购买3.5%股份增强控制权。

但保乐力加要求增持至20%,LV认为这是"卖酒联盟"的宣战,决定在时尚界找盟友——拉扎德银行向LV推荐了阿尔诺。LV看中阿尔诺的"优势":法国籍、经营迪奥、年轻有冲劲,且此前收购博萨克时LV曾为其引荐投行资源。LV计划让阿尔诺持有LVMH25%股份(比保乐力加多5%)。

阿尔诺暗自欣喜——他早对LV垂涎,且迪奥香水业务还在LVMH手中。拉扎德银行的角色耐人寻味:它不仅是阿尔诺的幕后推手,更是LV与MH的主要投行。此次拉扎德选择与阿尔诺联手,分析局势后建议:保乐力加财力远超LV,直接对抗必输,需找更大靠山。

在拉扎德秘密安排下,阿尔诺与MH、保乐力加在其办公室召开深夜三方会议,决定成立合资公司搅局。MH与保乐力加忌惮彼此,认为阿尔诺更易控制,于是保乐力加占40%、阿尔诺占60%,由阿尔诺实际控制合资公司。表面上阿尔诺仍站在LV阵营,信誓旦旦"愿为LV赴汤蹈火",实则暗中联合MH增持LVMH股份。

1987年10月华尔街崩盘,法国股市暴跌,LVMH股价断崖式下跌,合资公司趁机收购24%股份。LV如梦初醒——阿尔诺竟是"反骨仔"!LV选择正面开战,动用家族资金扫货,目标是超过33%股份(根据法国公司法,33%股份可成为"少数阻碍派",阻止董事会决议)。

但如拉扎德所料,LV财力远不及保乐力加,阿尔诺与保乐力加的合资公司同步扫货,3个交易日内持股增至37.5%,阿尔诺成为LVMH最大股东。

大敌当前,LV与MH不得不再次联手挽救控制权。他们尝试拆分LV与MH,但需阿尔诺同意(显然不可能);又提议将迪奥香水业务送给阿尔诺,试图用利益换和平,但阿尔诺假意"考虑",实则两天内继续扫货,将持股增至43.5%。

随后他通过利益输送赢得多数管理层与股东支持,数月内从局外人成为LVMH掌门人。掌权后,阿尔诺立刻调整集团架构与人事,罢免元老,安插亲信,真正完成LVMH的整合。

此后他开启"买买买"模式——1987至2013年完成63次收购,持股74家公司,同时出售48家公司,通过并购打造商业帝国:90年代收购丝芙兰,2000年收购尚美,2010年收购宝格丽,2016年收购24S,2019年收购蒂芙尼,业务覆盖时装、皮具、香水、美妆、酒类、珠宝、钟表、零售、传媒等领域。

当然并非所有收购都成功,古驰与爱马仕便通过精彩保卫战抵御了收购。并购的魅力在于以小博大,却也常碾碎创业者的梦想。阿尔诺的底色始终冷酷:收购迪奥后撕毁承诺大规模裁员,收购思琳后数月内将创始人一家扫地出门。

他有真正的"自己人"吗?或许要看五个子女——他对子女要求严苛,从小培养艺术、体育与商业知识,餐桌上只谈生意,假期常安排参观奢侈品店,法国人调侃"阿尔诺家孩子的职业生涯从娘胎开始"

据说二公子亚历山大出生时,14岁的长子安托万写信:"亲爱的亚历山大,希望你顺利出生。我建议你马上开始工作,否则......"这或许解释了"亚历山大"(压力山大)之名的深意。

阿尔诺与前妻育有一儿一女,与现任妻子育有三子,五位子女表面和睦,实则因同父异母鲜少互动,社交平台几乎无交集。继承权问题如TVB剧集,实为"养狼计划"——阿尔诺从不表露偏爱,子女均有危机感,必须拼命证明自己。

长女德尔菲娜从商学院毕业后接手丝芙兰,引入维吉尔·阿布洛为LV创造巨额收益,还签下蕾哈娜转型彩妆博主,打造FentyBeauty;长子安托万近期不顺,手中"摇钱树"LoroPiana转交三公子弗雷德里克;三公子从泰格豪雅CEO升任集团手表部门负责人,在董事会权重日增。

大太子地位动摇,阿尔诺却不动声色,让子女自发内卷。但继承人悬而未决,资本市场已坐不住。过去一年LVMH股价跌超32%,2025年4月,爱马仕以2436亿欧元市值历史性超越LVMH,成为全球最有价值奢侈品集团。

76岁的阿尔诺慌了——他多次登顶世界首富,于是宣布延迟退休,计划掌权至85岁。继承者们仍需在父亲的绝对权威下接受终极考验。LVMH商业帝国能否延续?阿尔诺若退场,帝国将扩张还是分裂?答案需待终局揭晓。

文本来源 @谢宏达商业洞察 的视频内容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