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全国两个半会说相声的,侯宝林算那半个

B站影视 2025-01-22 10:48 2

摘要:“建国初,全国两个半会说相声的,侯宝林算那半拉。”这句话是郭德纲的恩师金文声说的。都说郭德纲嘴损,损劲儿比起金文声差远了。

“建国初,全国两个半会说相声的,侯宝林算那半拉。”这句话是郭德纲的恩师金文声说的。都说郭德纲嘴损,损劲儿比起金文声差远了。

金文声一生结过六次婚,解放前入过清帮。解放后,他拒说新式相声,常表演荤口段子,从而坐过几年大牢。这样放荡不羁的一生,导致他毫无老艺术家包袱,表演时啥都敢说。他说了:“两个会说相声的一个叫孙少林,一个叫张永熙。侯宝林算半拉。侯宝林没有唱花脸的嗓子。”孙少林是济南说相声的,马三立的徒弟。金文声打小也长在济南,也有老乡捧老乡之嫌。

过去的曲艺艺人大多都是贫苦出身。金文声是个例外,他是位富家少爷。济南新市场的天庆剧院就是他家的,邀请不到剧团演出时,就靠他说评书和相声来撑着。

旧社会的相声和评书,不光说传统段子和武侠演义,还兼说当地的新闻和绯闻。旧社会的人识字率低,扛大包的、拉地排的、玩杂耍的、摆地摊的等都不识字。街头评书和相声艺人就相当于的有声小报。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有了广播电台,有些事情电台播音员是不敢乱说的。街头艺人就没这种忌惮。但要是无底线的讽刺,也会吃官司的。所以济南评书和相声艺人说张宗昌的段子最多。一是张宗昌死了,二是说张宗昌昏庸,显得韩复榘清廉。小报记者也常在街头艺人这里采风,把段子登载到报纸上吸引读者。有位台湾文人把搜集小报上关于张宗昌的短文,编写成书。书里的内容就是以讹传讹,不能当正史研究。

不光济南的曲艺艺人这样,当时全国干曲艺的都这样。民国时,瞎子阿炳就常在无锡城里,拉着二胡唱新闻。晚清时,北京蓝旗营那地,一位旗人家的姑娘跳河殉情了。曲艺界就编出了个新太平歌词《探清水河》:桃叶尖上尖

柳叶儿就遮满了天

在其位这个明阿公

细听我来言呐

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

蓝靛厂火器营儿有一个松老三

提起那松老三

两口子卖大烟

一辈子无有儿

所生个女儿婵娟呐…

德云社唱的是清口《探清水河》,原先完整的歌词里有很多黄色污秽的段子。旧社会曲艺艺人也没啥觉悟,为了吸引听众,百无禁忌。

旧社会的曲艺艺人既然相当于有声小报,那么有时也会做点广告。比如德云社常说的贯口《同仁堂》。就是相声艺人高凤山去老药铺乐家唱堂会,特别编写的段子。乐家人一听不错,就给高凤山几十块大洋,以后他在练摊时常说这段贯口:

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

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

药王爷就在上边坐,十大名医列在两旁。

铡药刀,亮堂堂,几味草药您老先尝。

先铡这个牛黄与狗宝,后铡槟榔与麝香。

有丁香去送信,人参这才坐大堂。

佛手抄起甘草棍,棍棍打在了陈皮上。

打得这个陈皮流鲜血,鲜血甩在了木瓜上。

大风丸,小风丸,胖大海,滴溜圆,

狗皮膏药贴伤寒…

现在各种APP软件中众多up主,就相当于旧社会的街头艺人,虽缺少传统韵律,内容上却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如最近抖音上一个叫谭强的济南人表演摔跤,弘扬摔跤传统。他是全国摔跤冠军谭树森的儿子。有专业摔跤运动员评价谭强不专业。谭强的摔跤是否专业并不重要,他其实是在抖音上说武相声。我小时候见过谭强在街头练摔跤基本功,就在三里庄南头,济南三中对面那块宽敞点人行道上。那时他在家待业,没有专业的场所练习,就在街上练。那时我也不知道他叫谭强,只晓得他旁边坐着的那位忠实观众叫“和平”。

随着谭强摔跤越来越火,勾起了济南一些老先生的儿时回忆。一位年少时摔跤的老先生告诉我一个“高手在民间“的故事:“民国摔跤高手佟顺禄的弟弟,仗着自己是京城大内摔跤手的后人,在济南跤场上牛B哄哄。一日,来了个北郊沃家的瘦老头,和佟顺禄的弟弟摔跤。老头一个背身把佟顺禄弟弟摔倒在地,把他摔出了内伤。不几天,佟顺禄的弟弟死了。”这老先生年少时摔跤,认识不少济南摔跤圈里的人,这段历史很具有真实性。

不久之后,听另一位老先生讲了一段类似的故事:“北园的一个农人和佟顺禄的弟弟比武。这农人一掌伏虎,佟顺禄的弟弟当场毙命。”我问:“老先生您也练过摔跤吗?”“没有。”“你咋了解的这事。”我小时候听孙少林说相声,知道的此事。”

左边:孙少林

我怀着好奇,又打电话询问了练过摔跤的老先生。老先生回复:“这个故事是在刚解放那年,听评书艺人付泰臣说的。那时的书场用草席子围着,二分钱听一场。”

右边:付泰臣

原来我一年多来,在老先生们那里搜集来的济南旧文,有一部分是他们小时候从街头艺人那里听来的二手信息。是段子,是野史。不过呢,野史偶尔也会比正史更真实。

来源:煦色韶光27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