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周平:坚守南岭科研路 誓替河山妆锦绣

B站影视 2025-01-22 00:14 2

摘要: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周平是一位“70后”海归女博士。作为一名林业专家,她长期坚守在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从事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方面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她与其团队成员一起,对南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细致深入探索和研究

★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周平是一位“70后”海归女博士。作为一名林业专家,她长期坚守在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从事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方面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她与其团队成员一起,对南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细致深入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力提升了南岭在国际上的地位。

不忘初心 矢志将国土绘成丹青

1995年,18岁的周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从小喜欢大自然的她选择了高中时就感兴趣的林学专业。在校学习期间,周平求知若渴、孜孜不倦,在专业课学习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回想起29年前在本科求学时的情形,周平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晃毕业这么多年了,我至今还记得学校主教学楼墙壁上镌刻着的那段话——‘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当年,我就是被这句话所鼓舞,立志为焕发祖国山川大地的绿色生机活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平提到的那句话,是著名林学家、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梁希先生的名言。周平说,这句话也是新中国一代代务林人长期践行的铮铮誓言,它勉励着林学专业的学子们奋发图强、不负使命。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周平每天都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学习上更加专注和投入。本科阶段,她不仅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还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本校研究生。硕士期间,周平知行合一、大胆实践,在实习实验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地方农林事业造福,成功在我国西北的荒山上种下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硕士毕业后,周平带着对林业生态知识的深度渴求,来到有着“森林王国”美誉的芬兰,在赫尔辛基大学森林生态专业攻读博士。在高水平的学术殿堂里,周平如鱼得水,她通过在全球知名的生态监测旗舰站——SMEARⅡ站与学术大咖们并肩科研,以及赴泰国、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希腊等国做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丰富自己的科研阅历和学术底蕴。

海外求学的这段经历使周平觉得受益匪浅,“通过这几年的熏陶,我深刻感受和体会到了北欧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内心崇尚森林文化和森林哲学的那种文化和理念,也了解到了全球各地在生态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我收获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更是对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博士毕业后,周平回到国内,一直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涵盖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响应、森林碳汇、森林水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她发挥专业优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人才引进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编专著5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此外,凭借科研上的显著成效和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周平还被选为2014年广东省杰出科技工作者,2016年第七届“母亲河奖”的绿色卫士奖。

周平(左)与导师李吉跃教授在中国西北的荒漠进行调研及生态修复

扎根南岭 探索森林生态系统奥秘

2016年,因科研创新成效特别突出,周平被广东省科学院作为创新人才引进,成为省科学院地理所的一名研究员。由此,开始了她与南岭站之间的一段不解之缘。

“南岭位于地球北纬23度线附近,在同一纬度上,我们知道的墨西哥奇瓦瓦沙漠、北非撒哈拉沙漠等,无一例外都是沙漠或荒漠,唯有南岭是一块具有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苍翠之地”。周平向记者科普南岭的独特之处,“南岭的动植物种类之多世所罕见,可以说,南岭就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庇护所。在这里开展野外科学观测和研究,具有极其突出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能够在这样的野外平台开展森林生态监测工作,就有了一块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独特的科研阵地,这对于一直热衷探索森林生态系统奥秘、专注森林生态监测研究的周平来说求之不得。于是,周平开始积极推动南岭站成为森林生态长期监测的国家级平台,这样就能长期稳定地获得第一手数据,进而开展相关研究指导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在周平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南岭站于2018年成为省级野外平台;两年后,南岭站升格为国家级野外平台。在同期获批的省内3个国家级野外平台中,南岭站是唯一由广东省自己培育的森林生态系统型研究站。

据周平介绍,南岭站目前开展了3个领域、21个方向的研究,在站博士生50多名,共分为8个创新团队。作为野外观测实验站,南岭站长期收集、保存、维护和整理通过监测获得的指标数据有351项,涵盖了水文、土壤、气象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维度。这些观测指标数量之多和野外环境的复杂程度之高给数据监测和设备维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为此,周平和她的5人野外团队需要长期驻守在观测最前沿。南岭站每个季度要完成站内17条样线和样地的巡视,以及对监测范围内出现的动物物种进行观察并记录等常规任务。在日常观测和设施维护中,大自然带来的各种挑战成为周平与其团队的家常便饭,团队里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或大或小的险况:被山蚂蟥爬咬、被马蜂蜇或小咬叮,甚至被毒蛇攻击等等,更令人糟心且棘手的是在台风、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下抢修监测仪器或供电设备等。但这些在旁人听起来十分危险的情形,在周平的口中却显得平常。她说,“刚开始面临这些情况时,确实也感到过害怕和后怕,但是工作一忙起来就忘记了,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野外科研工作虽然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但周平和团队其他成员还是乐此不疲。

长期在深山老林中工作,寂寞无聊是难以避免的,周平及其团队的每个人都结合工作情况培养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他们种花、养鱼、摄影、绘画、制作标本和飞无人机,把大山里的小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由于在野外工作时间久了,团队积累了不少野外生存的经验,他们还将这些亲身经历和应对措施凝练总结成“野外安全17条”,作为对来站工作、学习和访问人员的培训内容。

近年,周平及其团队基于南岭站翔实的观测数据产出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150多篇、专利申请30多项。他们产出的主要成果一类是基础的数据论文和数据集。如南岭站在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发布了3篇数据论文和系列数据集,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撑。另一类则是基于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其规律后形成的论文。其中,周平及团队基于流域、区域和全球尺度的数据、长期野外实验和样地调查资料,围绕水文循环关键因素,构建了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影响的机理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水文顶刊上发表,相关模型和计算公式被应用于全球各大洲河流研究中。

用心科普 让更多人知岭识岭爱岭

在做好观测和科研的基础上,周平与其团队还借助南岭站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与主题的科普活动,让更多人知道南岭、喜欢南岭、保护南岭。森林疗养、无人机飞行、生态修复、慧眼绘植物/飞鸟……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浓、体验感好的活动,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各年龄段民众参与。如“慧眼绘植物”科普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画家来南岭实地观测各类植物的真实样貌,绘制科普作品。同时,为了让画家们绘制出最美的科普画作,周平还结合生态绘画的人文元素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性,对画家们进行培训。赛后,大赛优秀作品不仅在有关科普展上充分展示,还被制作成精美的文创产品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既实现了科普动植物的多样性,也将生态保护的理念广为传播。周平说,“为了尽可能展现南岭动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带着画家努力找寻罕见的珍稀品种。当时为了找一种水蕨,我们硬是在南岭站范围内来来回回跑了好几天,行车总里程接近2000公里。”

人物简介

周平 湖北荆州人,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常务副站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委员、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林学会森林旅游与康养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专委会委员。

广东科技报记者 胡漫雨

通讯员 刘启强 孙进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