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其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关于动静脉内瘘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详细总结:
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其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关于动静脉内瘘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详细总结:
1、狭窄机制的研究:
动静脉内瘘狭窄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4.6%至10.8%之间。狭窄的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血流剪切力、低氧、免疫系统、基因和个体差异等[1]。这些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2、介入治疗的发展:
介入治疗已成为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内瘘切除重建手术虽然有效,但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相比之下,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显著改善内瘘的管径和血流通过性[2]。此外,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腔内血管成形术(PCBA)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能够扩张狭窄部位并改善通畅率[3]中医药技术在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期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中药热敷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内瘘的功能,增加狭窄部位的血管直径[4-5]。这些研究为中医药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4、手术设计与吻合口优化:
合理设计动静脉吻合口对提高内瘘的成熟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通过公式预测法设计吻合口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术后内瘘的成熟率[6]。这种优化设计有助于减少手术风险并提高内瘘的长期通畅性。5、非离子辐射技术的应用:
非离子辐射技术如光动力疗法(PDT)在预防动静脉内瘘狭窄方面也显示出潜力。PDT通过光敏剂和特定波长的光源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从而改善血管通畅性[7]动静脉内瘘领域的研究正朝着多中心合作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狭窄的血管内成形术方面。这种合作研究有助于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推动该领域的整体进步[8]。7、透析通路中国指南【最新】
动静脉内瘘的研究正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包括狭窄机制的深入理解、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技术的应用、手术设计的优化以及多中心合作研究的推进。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和使用寿命,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参考:
[1]梁心议,王桃霞,刘晓丽,等.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血液净化,2024,23(8):609-611,640.
[2]张素敏,林苗. 介入治疗在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中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2024,31(26):1-4.
[3]黄益彪,吴俊男,陆明晰. 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疗效初步探索[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4,33(4):333-338.
[4]丁训芳,霍长亮,陈静,等. 清热活血通络方治疗对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内瘘功能及效果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24,43(9):5-7.
[5]刘枭,李芯娣.中医药技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期中的应用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4.
[6]龙湟哲,莫雄,杨鹏,等. 公式预测法在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手术吻合口设计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中国血液净化,2024,23(10):775-778.
[7]Eliza Russu, Emil-Marian Arbănași et 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based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to prevent 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the relevance for stenosed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d the role of vascular compliance.”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24).
[8]杨建国,何细飞,鄢建军,等. 基于CiteSpace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研究热点挖掘及分析[J]. 中国血液净化,2024,23(5):372-376. DOI:10.3969/j.issn.1671-4091.2024.05.012.
[ 文字部分滑动,图片固定 ]
Tumblr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