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如水,二十四节气走过了小满,即将迎来芒种。这是一个忙碌的节气,也是一年当中农事活动真正拉开高潮的开始。
时光如水,二十四节气走过了小满,即将迎来芒种。这是一个忙碌的节气,也是一年当中农事活动真正拉开高潮的开始。
“芒种”,这两个字看着简单,读起来也顺口,可细细琢磨,背后却藏着中国古人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刻洞察。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时间节点,而是一整套围绕农耕文明展开的自然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协作。
明天就是芒种。2025年的芒种节气落在6月5日下午17点57分,从天文上来看,正是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这一刻,不仅意味着仲夏的开始,也预示着田野的节奏变了——抢收、抢种,一个字,“忙”。
说句实话,不熟悉农事的人,很难真切体会芒种的分量。可在老百姓的眼里,这可不是一般的节气。它是土地翻身的时刻,是粮食命运的拐点,是祖祖辈辈踩在泥水里总结出来的黄金时间。
中国二十四节气里,名字和农事关系最紧的,就是“芒种”了。就连它的名字,都写满了田间地头的气息。
芒,是指作物种子外面的刺状小毛,比如小麦、稻谷、黍米,那些颗粒外带“芒”的作物,都是在这个节气里该下地的。
种,就是播种的“种”。所以芒种,就是“播种有芒作物的时节”。
古人说得清楚明白,《周礼》有句,“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为湿润的地带,适合种有芒的作物。《历书》也补充,“斗指丙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要是错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就难成活。老百姓总结成一句话,“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说得再直白不过了。
这个节气不是闲谈时间的,它是农人一年当中最紧迫的时刻之一。麦子要割,稻子要插,南北方都得动起来。“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说的就是这节气上的时间窗口。
在传统文化中,每个节气都有“三候”,芒种也不例外。
第一候:螳螂生。此时田野的气温开始持续升高,小螳螂在壳中挣扎着出生。这是自然界“动”的开始,小生命感受到季节的召唤,纷纷露头。
第二候:䴗始鸣。伯劳鸟开始出现并鸣叫,它们的叫声是对气温升高的回应,也是对变化的敏感。
第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安静了下来,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对它们的生活节律产生了影响。
这个时候的自然界,是一场静与动的交汇。有些生物活跃了,有些则退隐。看似寻常的变化,古人却能从中提炼出法则,这种敏感和洞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
说到今年的芒种,得仔细看看日历。
2025年6月5日下午17点57分,是今年芒种节气的具体时刻。对照农历,是五月初十。
为什么说不一般?就在于它“落在月头”。什么叫“芒种在头”?就是芒种节气刚好赶上农历五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老话说,“芒种在头,三伏桑拿;芒种在尾,六月穿棉。”这话可不是说着玩,准确得很。
芒种在头,意味着接下来的三伏天可能是闷热的、潮湿的、太阳毒辣的。今年就是这么一个年头。
不光如此,今年芒种后第二天,也就是6月6日,正好是丙午日——什么概念?入梅日!
古籍里说得清楚:“芒种后逢丙日入梅。”往年可能芒种过去好多天才入梅,但今年偏偏贴得这么近。芒种刚来,梅雨就到,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
今年又是双春年,还有一个闰六月,这样的年份本就少见,芒种碰上入梅,这个节气的气候波动恐怕也不容小觑。
芒种时节,是讲究多、忌讳多的一个节气。老百姓总结下来,就是:1不开、2要避、3要看。
一不开:窗户不能久开
进入芒种,就离不开一个词:湿。
芒种之后,南方迎来梅雨季,潮气重得像铺了一层湿被子。空气里那股闷湿,不只是让人不舒服,更是家里发霉、物品受潮、身体变重的元凶。
你说开窗通风好不好?当然好。可什么时候开、怎么开,那是有讲究的。
建议每天开窗的时间定在上午9点到11点,或者下午2点到4点,这时候湿度没那么高,风是清爽的。中午、晚上、凌晨的时间尽量别开——特别是夜里那种对流风,一进一出容易受寒,老人孩子最怕。
长时间开窗,家里一夜之间就成“水帘洞”。而如果紧闭门窗,空气不流通,湿热会在屋里闷成锅。所以说,这个“不开”不是一点不通风,而是要掌握火候,挑对时间。
二要避:避中午的烈日
芒种一到,太阳开始“露真容”。之前的小满还有点温柔,这时候已经是高温的前奏了。
中午的太阳最毒,照在人身上,简直像针扎。可偏偏这个时候,有些人喜欢大中午晒衣服、晒被子,甚至锻炼、赶集,都在正午时分。
这其实很伤身体。
《黄帝内经》早就写明白了:“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无厌于日”并不是叫人顶着太阳暴晒,而是说要顺应阳气,自然作息。
芒种之后,适度晒太阳是好的。早上九点之前,或者傍晚五点之后,都可以适当出门活动,补一补阳气,把身体里的湿寒逼出去。可要是中午暴晒,尤其是老人、孩子、体虚者,那就是给身体加压,反而伤阳。
所以说,“要避”的是中午的太阳,不是整个太阳。顺应节气,才能养好身体。
三要看:看天、看云、看雨
芒种节气,天气说变就变。雷声一响,大雨可能马上就到。
这时候,看天,是一门本事。
老话讲得好,“芒种一声雷,符里三日雨。”“芒种南风起,麦子水里涝。”这都不是空话,是一代代农民看天吃饭总结出来的经验。
2025年的芒种碰上入梅,降雨可能会多,这对正在成熟的麦子、刚播种的水稻,都是双刃剑。太干不行,太湿也不好。雨一多,收割难度大,稻秧下地后水多易烂根。
所以,芒种当天的天气特别关键。有经验的老农都会记着那天是晴是阴,是雨是雷,因为它预示着接下来的40多天是否顺利。
“芒种动了流,四十五天无干土。”一旦水势启动,田地湿得跟沼泽似的,种什么都难了。可要是天气晴朗,温度适中,倒是个难得的农时黄金期。
说到芒种的文化,就得说说老百姓的“俗”。
有些地方会举行“送花神”的仪式。意思是,春天的花已经谢了,花神也该休息了。这种告别,其实是对四季轮替的尊重。
还有“安苗”的习俗,农人会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希望秧苗成活、秋收满仓。
有的地方小孩子喜欢玩泥巴,叫“打泥巴仗”。说是游戏,实则是种对土地的亲近。身上沾满泥水,不怕脏、不怕累,那就是芒种的孩子。
这些看似简单的民俗,其实都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没有科学的词汇,但有朴素的智慧。
别看它不起眼,它没有春分的诗意,也不似冬至那样隆重,却是真真正正写在土地和汗水里的节气。
2025年的芒种,是一个特别的节气。它在农历月头,与入梅紧紧相连,还撞上双春年、闰六月。天气的变化、气候的波动、农事的密度,都预示着:这不是一个“常规”芒种。
你可能不种地,但你依然活在节气之中。潮湿、闷热、雷雨、炎阳,这些都会影响你的生活节奏。别忽略它,芒种不是过去的事,而是仍在我们生活里发生的现实。
记得,1不开窗太久,2要避中午烈日,3要看天象变化。
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是写在时间里的经验。顺了这个节气,你的生活才会顺,种田的人才有丰收,城里人也能安稳。
明日芒种,祝你顺天应时,四季安好。
来源:亮哥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