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县游”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B站影视 2025-01-16 10:10 3

摘要:县域旅游热是旅游供给日益丰富的结果。不断完善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好地契合了散客化和全域化旅游发展的需求,为县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奔县游”为县域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流量,县级城市要想将“流量”转变为“留量”,可重点在三方面着力

县域旅游热是旅游供给日益丰富的结果。不断完善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好地契合了散客化和全域化旅游发展的需求,为县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奔县游”为县域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流量,县级城市要想将“流量”转变为“留量”,可重点在三方面着力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单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奔县游”“小城游”热度高涨,县域旅游发展异军突起,为各地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地方经济提供了全新路径。去哪儿大数据显示,截至1月12日,今年春节期间,县城高星酒店的预订量同比增加了两成。

县域旅游热的兴起是供需两侧双向推动的结果。反向旅游、小城旅游、老家旅游……年轻人的“逆向”出游反映了人们的选择更趋理性,更加关注高性价比和质价比产品。

广大县域是各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各地丰富的自然、乡村、民俗、非遗等资源以及更具性价比的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在旅游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花更少的钱,住更高品质的酒店,游更舒适的景区点,是游客探求高质价比的体现。

对情感价值和沉浸式体验的追求也是游客“奔县游”的重要动力。深入县城的街头巷尾,观自然、赏古建、逛菜市场和公园、体验当地美食和农事、与本地人喝茶聊天、感受人间烟火气……县域旅游的休闲感、沉浸感更加突出,游客的情感价值也更容易得到满足。

县域旅游热是旅游供给日益丰富的结果。我国县城和县级市数量共1866个,是各地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完善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好地契合了散客化和全域化旅游发展的需求,为县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联通了超80%的县。县域连锁酒店和连锁餐饮店持续增长,品牌连锁酒店和餐饮店纷纷下沉到县域,极大提升了住宿和餐饮品质。希尔顿、洲际等国际酒店品牌也开始向三线以下城市下沉,华住集团计划到2030年将旗下连锁酒店开遍每一个县城。锦江酒店集团2023年年报显示,三线以下城市酒店营收占企业总营收的75%。“奔县游”有了更扎实的住宿基础。

与此同时,在县域本土餐饮的基础之上,县域连锁餐饮品牌持续增长,2021-2023年,连锁餐饮品牌44%以上的门店布局在三四五线城市。县域旅游在传统景区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极大提升了县域旅游的吸引力。从以村超、村BA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活动,到以“深蓝计划”为代表的废弃矿坑变网红咖啡馆,再到沉浸到县域的演唱会、音乐节、体育活动,县域旅游的外延不断扩大,极大增强了县域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奔县游”为县域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流量,县级城市要想将“流量”转变为“留量”,可重点在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立足本土,打造主客共享的美好旅游空间。推动县域旅游发展,要立足本土生活和文化,深挖具有生命力、影响力的群众性文化和旅游活动,将其转变为可与游客共享的文旅产品;立足本地自然、文化资源和非遗资源,将其开发成游客可参观、可体验、可参与、可共享的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讲好小城故事,以本地生动的生活场景、独特的生活方式、友好的居民吸引人,将街头巷尾、市井生活、小城烟火变成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更好满足游客沉浸式体验需求。

二是综合统筹,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县域旅游发展,要充分协调好旅游相关部门的关系,充分考虑游客在目的地期间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参观等需求,做好部门衔接和服务保障,尤其是要做好旺季相关资源的调配和信息的及时传递;要优化小城的外部交通,以高铁、高速公路等方式保障小城与客源地的有效链接,同时优化小城内部交通,做好游客必打卡点以及重点住宿、餐饮企业之间的公共交通串联服务;完善小城的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公共设施,做好本地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信息的有效推送,便利游客在县城期间的出行。

三是融合创新,不断拓宽县域旅游发展外延。推动县域城乡融合,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基础,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科技、美食、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形成跨产业融合业态。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形成更多游客可参与并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依托本地农业,形成更多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的乡村农事活动;依托本地工业,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形成工业旅游产品;依托本地美食,提升食材、环境、服务品质,为游客的美食之旅营造良好的体验空间;依托本地具有悠久历史、广泛民众参与度的体育活动,将其打造为具有村超、村BA气质的游客可参与的文旅产品;同时,加大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本地基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将本地生活、本地旅游、本地文化等特色内容传递出去,不断夯实并提升游客可持续感知的目的地形象。(特约评论员 吴丽云)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