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每年冬春交替之际,甲流总是如约而至,就像一个不请自来的老熟人,但它绝不是“普通的感冒”。近年来,甲流的传播速度和感染人数逐渐上升,再加上变异毒株的出现,甲流的防控难度也在不断加剧。面对甲流的新一轮高峰,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先来破个“迷思”:甲流不是感冒!这两者虽然名字里都有“流”,症状也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差别很大。
普通感冒大多由鼻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痛等轻症;而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感染,不仅发热、咳嗽这些“常规操作”会找上门,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肺炎、心肌炎,甚至危及生命。
历史上,甲流可不是“善茬”。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就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引发的,短短两年内席卷全球,夺走了超过5000万人的生命。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对甲流有了更多的应对手段,但它的传染性和变异能力,依然让人不容小觑。
简单来说:感冒可以扛一扛,但甲流千万别大意!特别是老人、孩子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弱,一旦感染,后果可能会比你想象中严重得多。
有人会问:“甲流年年都有,为什么今年闹得这么厉害?”这和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甲流病毒有个“坏毛病”:爱变异。它的表面有两种重要的蛋白——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这两种蛋白的组合变化无穷,形成了不同的毒株。像我们耳熟能详的H1N1、H3N2,都是甲流病毒的“家族成员”。变异后的病毒可能会让之前的免疫屏障失效,人群的易感性随之增加。
虽然流感疫苗已经普及,但很多人并没有接种的习惯。根据国内的数据,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常年徘徊在2%到5%之间,这和欧美一些国家动辄30%以上的接种率相比,差距显而易见。缺乏疫苗的保护,自然就更容易感染。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人们的社交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聚会、旅游、聚餐等活动增加,病毒的传播路径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比如学校、办公楼、商场,甲流病毒的传播速度可谓“分分钟”就能让人中招。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甲流?我总结了三大核心措施,既科学又易操作,全家老少都能用得上。
很多人对流感疫苗有误解,以为“打了也不一定管用,不如不打”。这是对疫苗最大的误解。流感疫苗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即便感染了,症状也会比未接种者轻得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年的流感疫苗应该在流感季节前1-2个月接种,因为疫苗需要2周左右才能完全起效。特别是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这些高危人群更应该优先接种。
甲流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所以做好个人防护非常关键。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其实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不仅能防甲流,还能防止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免疫力是我们抵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减少熬夜;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健康习惯,其实是预防甲流的“基本功”。
在门诊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关于甲流的误区,这些错误观念不仅让人防不住甲流,还可能加重病情。
很多人一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就自行服用感冒药,觉得“多喝水,吃点药就好了”。但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对甲流病毒本身没有任何杀伤力。一旦确诊甲流,应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比如奥司他韦,这是一种针对甲流的特效药,早期服用效果最佳。
甲流的感染并不会产生“终身免疫”,因为病毒会不断变异。即便你去年感染过H1N1,今年依然可能会感染H3N2。接种疫苗是每年都需要坚持的防护手段。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发烧,就急着给孩子捂上厚厚的被子,试图“捂汗退烧”。这种做法不仅错误,还可能导致孩子高热不退,甚至引发惊厥。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降温,比如温水擦拭或使用退烧药,并及时就医。
说到甲流,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冷知识”。比如:
甲流病毒的生存能力:在室温下,甲流病毒可以在光滑的表面存活24小时以上,所以勤洗手、消毒这些“麻烦事”真的很重要。
动物也会得甲流:甲型流感病毒不仅感染人类,还会感染猪、禽类等动物。近年来,一些新型毒株正是通过禽类传染给人类的,比如2013年的H7N9禽流感。
流感疫苗的研究史:第一批流感疫苗诞生于1940年代,当时是为了应对二战期间的流感暴发。这项研究不仅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开启了现代疫苗学的先河。
甲流虽然来势汹汹,但预防并不难。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三大措施就是我们的“防护盾”。作为医生,我还想提醒大家,生活中不要轻视任何感冒样症状,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有症状就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诊疗方案(2023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疫苗接种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防控科普手册》
来源:刘医师talk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