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年初四的清晨,天空还挂着淡淡的月牙,寒风穿过村头的老槐树,嗖嗖地刮在脸上,生疼。我提着大包小包,站在村口,望着那条熟悉又陌生的石板路,心里五味杂陈。
大年初四的清晨,天空还挂着淡淡的月牙,寒风穿过村头的老槐树,嗖嗖地刮在脸上,生疼。我提着大包小包,站在村口,望着那条熟悉又陌生的石板路,心里五味杂陈。
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灯笼,一片喜庆。我深吸一口气,踏上了回家的路。心里盘算着,这次回来拜年,得好好跟亲戚们聚聚,毕竟一年到头,也就这么几天能团圆。
刚迈进家门,母亲就迎了上来,一脸的笑意:“儿啊,你可算回来了!快来,给你留了热乎的饺子。”
我放下行李,接过母亲递来的碗,热气腾腾中,家的味道弥漫开来。但这份温暖很快就被接下来的事情冲淡了。
吃过早饭,按照村里的习俗,我得去各家长辈家拜年。第一家是二叔家,一进门,二叔就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可当我递上礼品,二叔的眼神却有些闪烁。
“哎呀,侄子回来了啊,这大过年的,还带这么多东西。”二叔边说边接过礼品,却没有丝毫要打开的意思。
我笑了笑,说:“二叔,这都是给您和婶子的一点心意。”
二婶在一旁附和着,但气氛总觉得有些尴尬。坐了一会儿,我起身告辞,二叔二婶也没有多留,只是客气地说了句:“有空常来啊。”
接下来的几家,情况大同小异。有的亲戚只是象征性地留我吃了顿饭,桌上摆的全是剩菜,说是过年期间剩下来的,不能浪费。我心里五味杂陈,想着这哪是拜年啊,简直就是吃剩饭剩菜大会。
到了大年初四的晚上,我算了一下,这一天下来,光是买礼品就花了1500多,可真正吃到的,却是一桌桌的剩菜。我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心里泛起一阵阵酸楚。
“这拜年,怎么变成了这样?”我不禁自言自语道。
母亲听到我的嘀咕,叹了口气,走过来坐在我身边:“儿啊,你不知道,现在村里人都讲究个面子,礼品越贵,越显得你有孝心。可实际上呢,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收了你的礼,还得想着怎么还人情,这剩菜啊,就是图个热闹,不浪费,也省得再准备新的。”
我愣住了,原来这背后的原因,竟是这样复杂。
第二天,我决定去拜访一下村里的老支书,他德高望重,应该能给我一些建议。
老支书家位于村东头,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门前却打扫得干干净净。见到我,老支书很是高兴,拉着我进了屋。
“小高啊,你这大过年的回来,不容易啊。”老支书边说边给我泡了壶茶。
“支书,我这回来拜年,发现村里风气有些不对劲啊。”我开门见山地说。
老支书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是啊,这些年,村里人是越来越讲究面子了。拜年成了比阔气,比礼品,这哪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啊。”
“那您觉得,这该怎么办?”我急切地问。
老支书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要改变这风气,得从咱们自己做起。明年拜年,你带些实用的东西,比如米面粮油,或者自己种的蔬菜,这样既实惠,又能表达心意。还有啊,咱们得倡导文明拜年,多聊聊天,叙叙旧,别光盯着那些礼品。”
听了老支书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拜年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礼品的贵重,而在于那份心意和团聚的喜悦。
大年初六,我收拾行囊准备回城。临行前,我特意去了一趟村里的超市,买了几袋大米和几桶油,准备送给那些长辈们。
当我提着这些“特殊”的礼品,再次走进二叔家时,二叔显然有些惊讶。
“侄子,你这是?”二叔疑惑地问。
我笑了笑,说:“二叔,这是我给你和婶子的一点心意,比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实用多了。”
二叔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侄子长大了,懂事了。”
离开村子的时候,我望着那条熟悉的路,心里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从自身做起,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明年的拜年,一定会更加温馨,更加有意义。
回到城里,我把这次拜年的经历告诉了朋友们,他们都表示赞同,说愿意和我一起,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这种社会现象。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我再次回到村里,发现依然有很多人坚持着那种“比阔气”的拜年方式。有的人甚至私下里议论我,说我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尊重长辈。
面对这些非议,我有些困惑,也有些无奈。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是不是应该随波逐流,继续那种看似风光,实则空洞的拜年方式?
但每当夜深人静,想起老支书的话,想起那份纯粹的亲情和团聚的喜悦,我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真正的拜年,不在于礼品的贵重,而在于那份心意和团聚的温暖。
如今,又到了新的一年,我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期待。明年,我还会坚持自己的方式去拜年,不为别的,只为那份最纯粹的亲情和团聚的喜悦。至于那些非议和争议,就让它们随风而去吧。因为我知道,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追求真正幸福的脚步。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