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料】清帝国弃守的北疆,图瓦克孜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02 05:30 6

摘要:在俄国东方学传统中,克孜勒(Кызыл)所在的上叶尼塞河流域始终被视为"中央亚细亚的历史锁钥"。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阿列克谢·奥克拉德尼科夫(A.P. Okladnikov)在其《西伯利亚古代史》中强调:"这片被萨彦岭环抱的盆地,是匈奴、突厥、回鹘等游牧力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в Иркутской области (伊尔库茨克州立档案馆): Отчет русских купцов о торговле в Урянхайском крае (1764 г.)

【当地蒙古王公曾向清朝库伦办事大臣求援,但得到的回复是"静观其变"……】

在俄国东方学传统中,克孜勒(Кызыл)所在的上叶尼塞河流域始终被视为"中央亚细亚的历史锁钥"。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阿列克谢·奥克拉德尼科夫(A.P. Okladnikov)在其《西伯利亚古代史》中强调:"这片被萨彦岭环抱的盆地,是匈奴、突厥、回鹘等游牧力量向蒙古高原扩张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方防线的最远端。"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报告,克孜勒周边发现的切列姆霍夫文化(公元前8-3世纪)遗址显示,当地早期居民已掌握青铜冶炼技术。这些出土器物中的三足陶鬲与内蒙古夏家店上层文化存在明显相似性,瓦西里耶夫(L.S. Vasiliev)认为这证实了"前匈奴时期欧亚草原东部的文化渗透"。

尼古拉·克拉金(N.P. Kradin)指出:"图瓦地区在6-12世纪始终处于突厥语族与蒙古语族势力的拉锯之中。"俄国学者特别关注8世纪发现的"塞娜-楚鲁克碑"(Сенна-Чурук),该碑同时使用古突厥文与汉文记载了回鹘汗国与唐朝的联姻。新西伯利亚考古队2015年在克孜勒以西20公里处发现的粟特风格银器窖藏,进一步印证了俄国学术界关于"草原丝绸之路北支线"的假说。

《蒙古秘史》中提到,1207年拙赤征服"林木中百姓"时,现今克孜勒所在的谦谦州(Кем-Кемджиут)已有汉人工匠定居。俄国蒙古史专家鲍里斯·符拉基米尔佐夫(B.Ya. Vladimirtsov)考证认为,这些工匠很可能来自金朝控制下的辽东地区。

18世纪中叶,克孜勒被纳入清朝统治体系,俄国学者对此时期的解读充满矛盾。伊尔库茨克州立档案馆保存的1764年俄商报告显示,清廷在此设立"唐努乌梁海五旗"时,保留了当地萨满教传统,但强制推行了满洲式的箭丁制度。谢尔盖·卢涅夫(S.I. Lunev)指出:"这种'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实际上为19世纪俄国渗透埋下伏笔。"

西伯利亚史专家维塔利·拉林(V.L. Larin)通过分析恰克图海关档案发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前,克孜勒地区每年向科布多输送的貂皮达3000张,而同期走私到俄国的数量超过5000张。这种经济引力成为后来俄国兼并该地区的重要基础。

1914年俄国宣布建立"乌梁海边疆区"(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圣彼得堡帝国地理学会出版的《亚洲边区》记载:"克孜勒河畔的贝尔佐夫卡(Бельцовка)定居点被选定为行政中心,因其正处在通往米努辛斯克与科布多的商路交汇处。"

俄国军官格里戈里耶夫(V.V. Grigoriev)的回忆录透露,当地蒙古王公曾向清朝库伦办事大臣求援,但得到的回复是"静观其变"。

1921年"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宣布独立后,苏联民族学家波塔波夫(L.P. Potapov)在克孜勒记录的田野调查显示:当地40%的牧民仍使用满文地契,15%的家庭保存着乾隆时期的铜钱。

来源:Hershela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