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李佩的一生值得了解与理解?科学记者王丹红,曾经多次采访李佩和她的家人,并钻进历史的资料里寻找李佩的记录。她不断追寻,李佩到底是谁?她在近代中国的科学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佩(1917.12.20-2017.1.12)
李佩在纪念郭永怀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科学时报》记者卢家兴拍摄。
导读:
今天是李佩去世8周年。李佩并非科学家,但科学界有许多人缅怀她。
为什么李佩的一生值得了解与理解?科学记者王丹红,曾经多次采访李佩和她的家人,并钻进历史的资料里寻找李佩的记录。她不断追寻,李佩到底是谁?她在近代中国的科学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让我们跟随王丹红的文字,追随李佩的人生。
1917年,李佩出生于江苏镇江,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她的家是位于北京故宫东边无量大人胡同里的一座花园洋房。李佩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是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李保龄出生于江苏镇江,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铁路专科, 1911年作为清朝最后一批官费留学生,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一生的梦想是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
李佩全家,从左至右:李佩、母亲王慧芝、李佩珊、李佩环、弟弟李佩璋、父亲李宝龄、李佩珠。
李佩家所在的无量大人胡同,及其求学的培元小学、贝满女中、北京大学位置图
李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文,中学就读于家附近的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1936年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1938年转入西南联合大学。
青年时期的李佩
1937年大学时期的李佩(左)
李佩在西南联大
20世纪40年代,李佩(右二)与妹妹和弟弟
20世纪40年代的李佩
1941年毕业后在重庆的中国劳工协会分会工作,1945年11月,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
李佩在重庆教学(抗战时期)
1945年10月在法国巴黎,左起∶陈家康、李佩、邓发、朱学范
1945年11月,李佩(左一)在法国参加第一届世界女妇女大会时的照片
1947年,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结识风华正茂的华裔航空学教授郭永怀,开始她一生的爱情故事。
李佩在美国
李佩在康奈尔
李佩与郭永怀在康奈尔
李佩、郭永怀在康奈尔的家
1956年10月,李佩与丈夫郭永怀一起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特楼”定居。
1956年9月,郭永怀(左)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李佩、郭永怀夫妇,钱学森、蒋英夫妇,汪德昭
1957年1月,汪德昭、李慧年夫妇春节在李佩家。
郭永怀是新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为核弹导弹和卫星研究均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因公殉职。
李佩与郭永怀的雕像
李佩给“郭永怀奖学金”汇款的支票
“文革”期间,李佩未能幸免,永失我爱后,她先后在北京、合肥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
1974年起,李佩因英文教学重获启用,焕发新生。
李佩在书房
李佩(左)、李政道(右)。来源:吴少华
李佩和研究生院外籍教员玛丽
李佩和研究生院师生合影
李佩和刘达、钱之道在研究生院
学生写给李佩的感谢信
89岁的李佩
2007年12月20日,李佩九十华诞
李佩先生(左)与钱永真(中)、郑哲敏(右)在钱学森家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11月3日,在凛冽的寒风中,91岁的李佩用白色的大披巾包着头和郑哲敏等前往钱家吊唁。
钱学森先生逝世时,李佩前去吊唁,与钱学森之子钱永钢握手。
李佩在清华大学看望林家翘、梁守瀛夫妇
2015年10月17日,李佩在怀柔中国科学院大学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李伟格/摄
2016年12月20日,李佩生日当天,郑哲敏先生到医院看望李佩先生。
2016年12月20日,李佩生日当天,郑哲敏先生主持生日会为李佩庆祝
最后一个生日时,科大学生的贺卡
改革开放初,李佩创办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1979年10月,她和科学院外语教研室的外教Mary Van De Water等一道努力,帮助近百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赴美国留学,开启当代中国自费留学之门;1980年,她参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创立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项目(CUSPEA),8年间帮助915位优秀物理学生赴美留学;她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革新研究生英语教授,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母”。从1998年到2011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总共办了600多场。
李佩
佩怀芹情深
李佩郭永怀夫妇结婚照
李佩与郭永怀在美国康奈尔
他们的女儿郭芹,1951年8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绮色小镇。1968年9月20日,乘坐专列奔赴内蒙古农区知青点。1970年,郭芹病退回北京,以烈士子女的身份进入父亲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80年去美国,1994年,在美国罹患重病,1996年11月8日在北京病故,骨灰撒入昆明湖中。
1953年,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
1953年,李佩和郭芹在美国时乘坐游艇
郭永怀一家三口的居家生活
1960年代初,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在北京家门口
1969年,内蒙古知青青年郭芹(前排右一)
1975年,李佩和郭芹
李佩纪念文集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对应文章)
王丹红专栏|李佩: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一)
王丹红 2015-09-27
李佩在1947年到达康奈尔大学后不久,在一次学术会上听一位华裔学者做航空学方面的报告时,发现这位身材修长、学识渊博的学者居然是自己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听说过的学长郭永怀,两人因此相识,并彼此倾慕!
李佩在中关村的家,2015年4月12日上午她在这里说:“我今年98岁了,我是1956年11月住进这里的,快60年了!”
王丹红专栏|李佩: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二)
王丹红 2015-10-01
十年浩劫不期而至,中关村“特楼”成为重灾区。一大批为共和国科学事业奠基的科学家惨遭批斗、折磨,备受屈辱,有的含冤离世。正在大西北参加导弹热核试验的郭永怀出差返京时不幸飞机失事,李佩被无辜诬陷为特务并受到大字报批判,尚未初中毕业的独生女儿郭芹则只身到黑龙江插队作知青……
当时代的潮水退去,那些在个人无法抹除的记忆里呈现的历史真实,是不能被忘却的。
李佩。卢家兴/摄影
王丹红专栏|李佩:98岁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三)
王丹红 2015-10-18
当时中国还没有GRE和TOEFL考试,这是外国学生进入美国任何研究生院所必须通过的考试。李佩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了口语面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成绩优异,所以当初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诗人马骅说:“生命之歌没有年纪”!李佩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在传授着知识和智慧,1987年离休后,又开始忙碌于中关村社区的建设:组织中关村老年活动中心、关心老科学家的家庭困难,“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定期为中科院离退休老干部组织报告会……
任知恕曾问李佩: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她说:直到干不动为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李佩教授(右)负责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口语面试。那时候,在寄往美国很多大学的推荐资料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上只要有李佩教授的签名,就会得到认可。图为1979年,李佩在CUSPEA考试现场。来源:中国科大档案馆
王丹红专栏|为了忘却的回忆:献给98岁的李佩先生
王丹红 2015-11-01
回到美国家中,我决定为李先生写一篇文章!我在漫长的回忆中搜索、在众多的资料中寻觅,回顾她近百年的传奇人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件意料之外且难以理解的事:
李佩完全记不得自己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时代住了近10年的家!
李佩在康奈尔家的房子现状。王丹红供图。
李佩的青春之歌:家事国事天下事|王丹红专栏
王丹红 2016-03-08
“我想这不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应该有特殊的含义。会后,我专门找到李先生询问,她回忆了1945年,在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大会,以及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暨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的情形。汪先生所说的’传奇’果然了不起,原来,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争风云中的中国,李先生已经为国共合作、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最终我的脑海浮现出一幅青年李佩活生生的画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时陪都重庆。双十年华的李佩,出入中国劳工协会重庆分会、曾家岩周公馆,与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朱学范先生、宋美龄女士、新华社记者龚澎和乔冠华共事……远赴法国巴黎,与科学家汪德昭和钱三强、音乐家李惠年、邓发将军交游……在异乡美国康奈尔大学邂逅郭永怀教授,结识麻省理工学院的钱学森教授和林家翘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龚普生、陈秀霞......”
李佩、郭永怀、郭芹一家1953年在美国。
李佩传奇(1):那时的京华烟云
王丹红 2016-09-14
李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成长起来,在大潮的漩涡中心,没有人知道在一个青年学生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波澜。
娜拉(Nora)是《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该剧是挪威作家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女主角从家庭出走的故事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女权运动的发展,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为1879年《玩偶之家》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演,娜拉的扮演者是Betty Hennings。
李佩传奇2:“娜拉”的革命之路
王丹红 2016-10-01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六十年前,著名力学家郭永怀是在钱学森的鼓励下回国,而李佩是随丈夫郭永怀回国的。公开发表的资料中有钱学森在1956年2月2日和1956年9月11日致郭永怀的两封信。但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事实上,在郭永怀的回国决定中,李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佩是一位真正的老革命。
2011年2月27日,施一公、饶毅拜访李佩。右上角是这张从不为人所关注的周恩来照片。世宁/摄
这张照片很不起眼,不为来访者所关注,正如李佩与周恩来在重庆时代的工作关系一样,鲜为人知。2009年6月7日,王鸿飞/
胡宗南日记中的李佩
王丹红 2021-05-08
王丹红从2015年开始研究李佩(1917-2017)的生平,在新发掘的史料中,她发现李佩与胡宗南1945年和1946年在西安两次会面的史料,揭示出李佩生命中一段隐而未述的重要经历。
《民国画报人物誌》 图源:枫林出版社
1945年10月,法国巴黎,左起:陈家康、李佩、邓发、朱学范 来源:《朱学范与枫泾故居》
远方的木兰花:一位美国前外交官的中国之恋
王丹红 2019-03-29
哈里·肯德尔(Harry H. Kendall,1919-2009)是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官(1951-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8月,24岁的肯德尔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飞虎队)一员,赴中国参战。1979年,他从美国外交官岗位退休,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2004年,85岁的他出版自传《远方的木兰花——我生命中的第一个30年》,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中国的经历以及一段短暂却刻骨铭心的异国恋情。
这段异国恋的女主角是李佩(1917-2017)。1945年4月,双十年华的他们相识于兰州;8月7日,在战时陪都重庆,他们听到了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消息;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肯德尔随部队回美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候船时,与途经此地赴巴黎开会的李佩相聚;1946年12月圣诞节,两人在美国纽约重逢。
1947年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期间,李佩遇见了自己未来的丈夫——郭永怀教授,肯德尔心碎地结束了这段恋情。 然而,李佩也许从来都不曾知道:因为她,肯德尔改变了一生的职业选择。
1
1944年,美国“飞虎队”士兵哈里·肯德尔在无线电工作台。来源:Harry Kendall;右:1945年9月,印度加尔各答,28岁的李佩身着美军制服。摄影:Harry Kendall
来源:东窗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