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道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对鲁迅这个名字是不陌生,他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在文学创作、文
聞鍾記郵(5320)国家版本馆里的鲁迅
知道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对鲁迅这个名字是不陌生,他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古籍校勘与研究等诸多领域有重大贡献。
就在今年的3月底,由谢冰冰先生编辑的《绍兴邮史》副刊《越邮》明信片报第二期正式出刊,本期的主打是“杭州国家版本馆中的鲁迅”。一直以来很佩服小谢先生对集邮的执著,尤其是在编辑《绍兴邮史》的同时,还编辑了两种副刊,都是以明信片报的形式出刊,其中之一就是《越邮》明信片报。作为绍兴的集邮者,用集邮的方式记录下绍兴的历史,尤其是绍兴的名人,鲁迅就是其中之一。
从这一期的《越邮》明信片报上,知道了杭州国家版本馆中也收藏了鲁迅的精神脉络。中国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构建起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杭州分馆(文润阁)作为江南特色版本库,其建筑本身便蕴含着宋韵园林的雅致与良渚文明的厚重。这里不仅典藏着《雷峰塔经卷》等千年文脉,更通过“版印江南”等展览,将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纳入江南文化的当代叙事。
鲁迅与杭州的渊源可追溯至1909年,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期间,便开始关注西方版画艺术。青年鲁迅的杭州岁月,是其思想转型的关键期——他在孤山诂经精舍研读汉魏碑刻,在西泠印社接触金石拓片,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倡导木刻运动埋下伏笔。正如杭州国家版本馆典藏的汉画像石拓片,鲁迅对传统艺术的深层挖掘,恰是其“拿来主义”的源头活水。
中国人能够认识版画这种艺术形式,要感谢两个人,第一位是李叔同先生,是李叔同先生为这一艺术形式定下的正式名字。第二位呢,就是鲁迅先生,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授课,并亲自担任翻译,这标志着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正式发端。这场运动以“为人生而艺术”为宗旨,将版画从传统复制技艺转化为革命宣传的武器。鲁迅通过编印《艺苑朝华》《引玉集》等画册,系统引入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国际大师的作品,为中国青年版画家提供创作范式。
鲁迅青年、中年、晚年的三个时代,完成了鲁迅先生从文学斗士到版画导师的转变。于是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中,收藏了朱维明先生在1986年创作的版画《青年·中年·晚年的鲁迅光生》,也就是本期明信片报正面左下角的图案。本期信片报从“鲁迅故里”邮局寄出,除了加盖“鲁迅故里”邮戳,还是用了“大先生书房”纪念邮戳销邮资。明信片报的面积不大,但信息量很大,尽管只有四篇短文。却能了解到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青年鲁迅(1881-1918)在南京矿路学堂求学时,他通过《天演论》插图接触西方版画,留学日本期间,更系统研究浮世绘与欧洲木刻。杭州任教期间,他收藏的《鬼怪奇觚图》等德国版画,成为其艺术启蒙的重要物证。中年鲁迅(1918-1930)以《狂人日记》开启文学革命的同时,他在上海发起朝花社,出版《近代木刻选集》,并在《新俄画选》序言中提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的论断。晚年鲁迅(1930-1936)在病榻上完成《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编印,将德国女版画家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中国抗战现实结合。他资助的“一八艺社”成员陈铁耕、江丰等,后来成为延安木刻的骨干力量。
2023年,杭州国家版本馆征集到戎戈旧藏的《鲁迅先生像》《鲁迅与新文字》等木刻原版,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史的见证,更承载着鲁迅“以版画唤醒民众”的精神内核。正如鲁迅在《木刻纪程》序言中所言:“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杭州国家版本馆正以“一总三分”的格局,让这两条路在数字时代交汇重生。
当我们站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文润阁前,看到的不仅是江南园林的诗意,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鲁迅的版画人生,恰是这条脉络中最具革命性的支流——从青年时期的艺术启蒙,到中年时期的运动倡导,再到晚年的精神传承,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版本的存续紧密相连。正如杭州国家版本馆典藏的《雷峰塔经卷》扉画与新兴木刻作品,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鲁迅的艺术理想中达成了永恒的和解。这种和解,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来源:闻锺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