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高手讲话是没有情绪的,因为他们有三个关键能力

B站影视 2025-01-12 19:28 2

摘要:“这种水平的报告,简直浪费大家时间!”主管的一句话,像一阵冷风,直吹进她的心里。

在一个年终会议室里,小婷刚做完年度报告。

“这种水平的报告,简直浪费大家时间!”主管的一句话,像一阵冷风,直吹进她的心里。

会议结束后,她躲在洗手间里,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这样的场景,是否也经历过?

那些直白的批评、不加修饰的指责,就像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人措手不及:

“你怎么总是这样!”

“你永远只想着自己!”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这些话像一根根刺扎进心里,让你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够好?”

其实,很多时候,那些伤人的话语并不完全是对你的评价,而是对方内心情绪的投射。

正如《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所说:

“别人对你说的狠话,往往是他们自己的内心独白。”

当你听到这些话时,不妨试着停下来,深呼吸,告诉自己:“我并不是这些话的全部。”

狠话皆是自语,屏蔽掉就好了

很多人听到别人说狠话时,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他是在攻击我”。

这样的感受很自然,毕竟那些话听起来确实刺耳,甚至让人难过。

但真的是这样吗?对方的狠话,真的完全是针对你吗?

当一个人用情绪化的语言指责我们时,这些话语往往更多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焦虑、不安和需求。

小曼结婚三年,最近和丈夫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丈夫小东经常对她发脾气,尤其是在家务分工上,总是抱怨她“什么都做不好”。

有一次,小东在饭桌上大发雷霆:

“你到底会不会过日子?衣服叠得乱七八糟,菜也做得这么难吃!你根本不像个合格的妻子!”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刺痛了小曼的心。

她忍不住反思:

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够好?是不是自己不值得被爱?

她开始变得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觉得这段婚姻可能已经走到尽头。

后来,小曼在一次心理咨询中提到这些经历。

咨询师引导她去思考:小东为什么会用这么激烈的语言?

经过深入探讨,小曼才意识到,小东最近在公司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业绩不佳,他被领导多次批评,甚至面临降职的风险。

小东的愤怒,其实是因为他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现状感到失控,而这些情绪却被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小曼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

她告诉自己:“小东的话反映的是他的焦虑,而不是我真的不好。”

当小东再一次因为琐事抱怨时,小曼没有像以前那样陷入自责,而是平静地回应:

“我知道你最近很辛苦,咱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分担压力。”

小东听到这句话后愣住了,情绪渐渐缓和下来,夫妻之间的沟通也慢慢恢复了温度。

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说得好:“别把别人的评价,当成对自己价值的定义。”

因为很多时候,别人的评价是他们内心的反射,与你无关。

学会屏蔽,就是让自己不再被这些“投射”击中。

屏蔽并不是对对方的情绪视而不见,而是把对方的话当成一种信息,而不是攻击。

面对别人的情绪化语言时,先冷静自己,区分事实与情绪,再用共情的方式温和回应,既保护自己也修复关系。

守好情绪边界,保护好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

即使我们屏蔽了对方的攻击性语言,有时仍然会因为别人的情绪感到不适,甚至下意识地为对方的感受负责。

这种反应,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分清情绪边界。

小悠是一位喜欢写作的职场新人,平时会在知乎和公众号上分享一些自己的职场心得和生活感悟,积累了一些粉丝。

一天,她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对方因工作压力大而感到抑郁,经常看小悠的文章,觉得很多时候就是说的自己,因此希望小悠提供建议。

小悠感到很无力,读者的情况其实是她自己的问题,属于性格很奇葩的那种。

她既想跟读者明说,又担心读者根本不会听,接受不了自己的建议。

她焦虑至极,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写作是否让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被折磨了多天后,她想起了在《非暴力沟通》里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让他人为自己的感受买单。

她意识到,对方的问题源于自身,而非她的文章。

她选择以共情但理性的方式回复,建议对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同时表达了关心。

对方接受了回复,没有进一步纠缠。

小悠从中学会了尊重他人感受的同时,也守住了自己的情绪边界。

每个人的情绪,都来源于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而不是他人的行为。

作家武志红说:

“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困境,就是分不清哪里是我,哪里是别人。”

学会分离情绪,你可以先识别情绪归属,再用共情理解但不自责,最后明确界限,拒绝情绪绑架,保护自己也尊重对方。

敢于示弱,脆弱也是力量

在处理关系冲突时,很多人会选择硬碰硬。

当听到对方的指责或抱怨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自己辩解,甚至反击。

当伴侣说:“你根本不在乎我。”

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哪里不在乎了?你凭什么这样说我?”

当同事说:“你这次的方案根本没考虑我的意见。”

我们可能会回怼:“我哪里没考虑你了?你根本就没主动沟通!”

当孩子抱怨:“你总是不听我说话。”

我们可能会反驳:“我怎么不听了?你说的每件事我都记得!”

但这种针锋相对的回应,虽然是出于自我防卫,但往往只会让矛盾升级,对方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加激烈。争论对错的同时,真正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在面对冲突时,与其用强硬的态度回应,不如试着示弱,袒露自己的真实感受。示弱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脆弱不等于软弱,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小丽和阿强最近很少说话,工作像堵墙,把他们隔开。

那天晚上,阿强忽然低声说:“你根本不在乎我。”

小丽愣住了,本能地想反驳:“我哪里不在乎了?我每天忙得要死,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

但看到阿强眼里那种疲惫的倔强,她停了下来,叹了口气,轻声说:“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很难受。

可能是我最近太忙了,没把我的关心表达好,但我真的很在意你。”

阿强低着头,沉默了很久,才轻轻开口:“我只是觉得,我们好久没说过话了,我有点孤单。”

小丽握住他的手,房间安静下来,像是久违的靠近。

示弱并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智慧。它帮助我们在冲突中放下防御,用更温暖的方式与对方沟通。

当你在冲突时可以尝试接纳自己的情绪,坦然表达感受;

用“我”开头陈述情绪,避免指责;共情对方并表达关心,促进理解与解决问题。

别人的狠话,往往是他们的内心独白,而与你无关。

你不是别人情绪的接收器,你是你自己情绪的主人。

学会屏蔽,让别人的投射不再刺伤你;

学会分离,让自己的情绪不被别人的感受绑架;

学会示弱,用真实和柔软化解冲突。

这三种能力,既是沟通的技巧,也是守护自我的方式。

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聆听自己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平静。

愿你在每一次听到狠话时,都能选择不被伤害,选择自由。

来源:紫翘书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