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十多岁时投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麾下从军。并自荐到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麾下任侍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随高仙芝征讨达奚部叛乱,因功授任叠州戍主,并任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
楔子:
封常清(?-756年),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玄宗时期名将。
封常清年少时,曾随外祖父流落在安西胡城。
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十多岁时投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麾下从军。并自荐到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麾下任侍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随高仙芝征讨达奚部叛乱,因功授任叠州戍主,并任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
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破小勃律,因功授庆王府事参军,任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任河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判官。
不久,改任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天宝十一年(752年),升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天宝十二年(753年),
率军进攻大勃律国,迫使其归降。天宝十三年(754年),进京朝见,改摄御史大夫。不久,授命封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
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十一月,奉命至洛阳征讨安禄山,战事失利,随高仙芝退守潼关。 天宝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听信边令诚谗言,杀害了封常清。
雪山烽烟:封常清西征大勃律纪实
一、西域风云起
天宝年间的长安城,阳光明媚,街道上热闹非凡,商人们的叫卖声、马车的辘辘声交织在一起。然而,在那华丽的宫殿之中,唐玄宗的眉头却紧紧皱着,手中的奏报让他的心情格外沉重。
“陛下,怛罗斯之战后,西域诸国似乎有些动摇。”一旁的宦官小心翼翼地说道。
唐玄宗将奏报重重地拍在桌上,怒声道:“大食那帮家伙,竟然敢在朕的地盘上放肆!不过,更让朕气愤的是那些首鼠两端的小国,以为朕的大唐威风不再了吗?”
此时,在遥远的西域,大勃律国的王宫内,国王正与大臣们商议着。“唐朝在怛罗斯吃了败仗,现在恐怕无暇顾及我们了。”一位大臣说道,“我们不如和吐蕃走得近一些,说不定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大勃律国王眼神闪烁,犹豫不决:“唐朝毕竟强大了这么多年,要是他们回过神来,我们可吃不了兜着走啊。”
“陛下,如今时局动荡,正是我们谋取利益的好时机。再说了,吐蕃也不是好惹的,有他们撑腰,唐朝未必敢把我们怎么样。”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最终,大勃律国王咬了咬牙:“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先和吐蕃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很快,大勃律国与吐蕃勾结的消息传到了唐朝安西都护府。时任安西副都护的封常清接到消息后,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他在帐中来回踱步,心中暗暗思索:“大勃律这个势利之国,竟然敢在我大唐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若不加以惩戒,其他小国恐怕会纷纷效仿,我大唐在西域的威严何在?”
他招来副将,沉声道:“你去召集众将,本帅有要事相商。”
众将齐聚帐中,封常清目光如炬,扫过众人:“大勃律国背信弃义,与吐蕃勾结,意图脱离我大唐掌控。如今我大唐虽在怛罗斯遭遇挫折,但威严不可侵犯。本帅决定,亲率一万精锐,闪击大勃律国,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看看,冒犯我大唐的下场!”
“末将愿随大帅出征,踏平大勃律!”众将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战意。
二、雪域行军难
公元 747 年,封常清率领一万精锐唐军,踏上了征讨大勃律国的征程。他们从安西都护府出发,朝着大勃律国的方向行进。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便是那高耸入云的雪山。
队伍行进在雪山之中,寒风凛冽,雪花漫天飞舞。士兵们穿着厚厚的铠甲,却依然被冻得瑟瑟发抖。脚下的积雪足有尺许深,每走一步都要花费极大的力气。
“大帅,前面的山路更加险峻,恐怕难以通行啊。”一位校尉走到封常清身边,担忧地说道。
封常清勒住马缰,抬头望向前方那陡峭的山峰,沉声道:“越是险峻的地方,越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大勃律国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会从这里杀过去。传令下去,加快行进速度,务必在天黑前找到一处可以扎营的地方。”
“是!”校尉领命而去。
一名年轻的士兵艰难地迈着步子,嘴唇已经被冻得发紫。他身旁的老兵见状,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坚持住。当年我跟着大帅打吐谷浑的时候,比这更难的路都走过。只要熬过这一段,就能痛痛快快地杀敌人了。”
年轻士兵咬了咬牙,问道:“大叔,您说这大勃律国为啥要背叛咱们大唐呢?咱们大唐对他们不好吗?”
老兵叹了口气:“人心难测啊。有些人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就忘了自己的本分。不过没关系,等咱们到了他们的都城,他们就知道后悔了。”
夜晚,唐军在一处山坳里扎下了营。寒风呼啸,吹得帐篷呼呼作响。封常清坐在帐中,借着昏暗的灯光,查看地图。一名士兵走进帐中,递上一碗热汤:“大帅,您喝点热汤暖暖身子吧。”
封常清接过汤碗,喝了一口,目光依然盯着地图:“告诉弟兄们,今晚好好休息,明天还要继续赶路。过了这座雪山,就是大勃律国的地界了。”
“是,大帅。”士兵应了一声,退出了帐篷。
封常清放下汤碗,揉了揉眉心,心中暗暗思索:“这雪山之行,比想象中还要艰难。但越是如此,越能体现出我们的决心。大勃律国,你们等着吧,本帅很快就会让你们知道,得罪我大唐的代价是什么。”
三、突袭都城急
经过数日的艰难行军,唐军终于越过了雪山,来到了大勃律国的边境。封常清下令全军休整一日,准备次日对大勃律国的都城发动突袭。
深夜,唐军大营中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巡哨声。封常清站在营外,望着远处大勃律国都城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大帅,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发。”副将走到他身边,低声说道。
封常清点了点头:“传令下去,全军轻装上阵,务必在天亮前抵达都城下。记住,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要打草惊蛇。”
“是!”副将领命而去。
黎明时分,唐军悄然抵达了大勃律国都城外。此时,都城的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守军稀稀拉拉,显然没有料到唐军会突然杀到。
封常清大手一挥,沉声喝道:“攻城!”
随着一声令下,唐军如潮水般涌向城门。城墙上的守军见状,顿时惊慌失措,急忙敲响了警钟。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唐军的攻城器械迅速架设起来,云梯纷纷靠上城墙。士兵们呐喊着,沿着云梯向上攀爬。大勃律国的守军仓促应战,箭矢如雨点般落下,但唐军士兵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
“杀啊!”一名唐军士兵率先登上城墙,挥舞着手中的长刀,砍倒了一名守军。紧接着,更多的唐军士兵登上了城墙,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大勃律国国王在王宫内听到外面的喊杀声,顿时吓得脸色苍白。他慌乱地喊道:“快,快组织军队抵抗!快去把吐蕃的援兵叫来!”
然而,他的命令还没来得及传达下去,唐军已经攻破了城门,冲进了城中。街道上,唐军与大勃律国的军队展开了巷战。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惨叫声此起彼伏。
封常清骑着马,在亲兵的护卫下,朝着王宫的方向杀去。途中,遇到了大勃律国的一名将领,他手持长枪,带领着一队士兵,试图阻挡唐军的去路。
“你是何人?竟敢阻挡我大唐军队!”封常清大声喝道。
“我乃大勃律国大将军某某,你们大唐已经日薄西山,竟敢来犯我大勃律,我定要让你们有来无回!”那将领大声叫嚣道。
封常清冷笑一声:“狂妄之徒,看刀!”说完,他纵马向前,手中的长刀如闪电般劈出。那将领急忙举枪格挡,却不料封常清的力道极大,一枪被劈得脱手飞出。紧接着,封常清一刀划过,那将领的头颅便滚落在地。
“还有谁敢阻挡?”封常清大声喝道。大勃律国的士兵们见状,纷纷惊恐地后退。
很快,唐军便攻到了王宫之下。封常清翻身下马,带着士兵们冲进了王宫。大勃律国国王见大势已去,瘫坐在地上,颤抖着说道:“我愿投降,愿降……”
四、战后定乾坤
大勃律国都城被攻破后,封常清下令安抚百姓,严禁士兵扰民。同时,他派人将大勃律国国王及其贵族关押起来,等待朝廷的处置。
这场战争,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了大勃律国的都城,灭亡了大勃律国。大勃律国的军队在唐军的突袭下,伤亡惨重,而唐军由于准备充分,指挥得当,伤亡相对较小。据史料记载,大勃律国方面战死士兵数千人,而唐军伤亡仅数百人。
此战过后,西域其他国家听闻大勃律国的下场,纷纷惊恐不已,再也不敢有脱离唐朝掌控的念头,乖乖接受唐朝的统治。唐朝在西域的威严再次得以树立,边境暂时恢复了安宁。
封常清班师回朝后,受到了唐玄宗的嘉奖。唐玄宗在朝堂上,望着封常清,感慨地说道:“爱卿此次西征,可谓是劳苦功高啊。大勃律国竟敢背叛我大唐,爱卿以雷霆之势将其灭国,让西域诸国见识到了我大唐的威严。”
封常清连忙跪下,恭声道:“这都是陛下洪福齐天,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功劳,臣不敢居功。”
唐玄宗笑着说道:“爱卿不必过谦。如今西域初定,还需要爱卿继续镇守安西,确保边境安宁。”
“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封常清坚定地说道。
从此,封常清的名字在西域广为流传,成为了唐朝威严的象征。而唐击大勃律国之战,也成为了唐朝军事史上的一段传奇,被后人所铭记。
这场战争,不仅展现了封常清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指挥风格,也体现了唐朝在西域的强大影响力。尽管唐朝在怛罗斯之战中遭遇了挫折,但依然有能力维护自己在西域的统治,对那些心怀不轨的小国给予有力的打击。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争中,将领的智慧和士兵的勇气是如何影响战争的走向,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唐朝时期的西域风云。
来源:小草话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