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镁酸钪上的红光InGaN LED

B站影视 2025-01-08 15:01 2

摘要: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和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首次在铝镁酸钪(ScAlMgO4,SAM)衬底上演示了全氮化铟镓(InGaN)红光发光二极管(LED) [Mohammed A. Najmi et al Appl. Phys. Ex

来源:雅时化合物半导体

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和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首次在铝镁酸钪(ScAlMgO4,SAM)衬底上演示了全氮化铟镓(InGaN)红光发光二极管(LED) [Mohammed A. Najmi et al Appl. Phys. Express, v17, p111001, 2024]。

研究人员评论道:“目前,在GaN/蓝宝石和GaN/Si上生长的红光LED的材料质量远远不及最先进的红光LED,因此器件性能也有很大差距。然而,由于晶格匹配,InGaN/SAM配置有望改善材料质量。改善材料质量以及InGaN和SAM衬底之间的界面,可以显著提高红光LED的效率。”

与SAM晶格匹配的成分是In0.17Ga0.83N。目前正在开发的红光InGaN LED特别适合与绿光及蓝光InGaN器件相结合,以应用于全彩显示。与其他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如InGaAsP)制成的混合器件相比,其优势在于加工更简单。

该团队解释道:“显示系统要求必须将三原色发光体集成到一个像素中。由于III族氮化物(GaN、InN)的带隙多样,RGB发光体都可以通过合金化III族氮化物来实现。这一有利特性使III族氮化物特别适合显示应用。尽管理论上有可能实现色彩可调,但实现基于InGaN的高效长波LED/LD仍是III族氮化物界尚未解决的研究难题。”

该LED的外延结构是通过金属有机气相外延(MOVPE)在c面SAM衬底上生长的(图1)。缓冲层是在低温(LT)条件下生长的,旨在形成Ga极结构。研究团队报告称,Ga极结构降低了残余电子浓度,“使我们能够实现有效的p型InGaN层”。

图1:LED结构示意图。

对样品进行霍尔测量后发现,样品为p型导电,有效空穴浓度为8x1017/cm3,迁移率为0.7cm2/V-s。其电阻率为11Ω-cm。

研究人员评论道:“掺硅In0.09Ga0.91N层的(0002)和(10-12)的X射线摇摆曲线值分别为1354arcsec和2452arcsec。”虽然分子束外延可使InGaN/SAM的X射线峰更窄,但MOVPE通常会使材料的(0002)峰的半最大全宽(FWHM)达到2500至3000arcsec。该团队之前已经实现了N极InGaN/SAM材料,其(0002)峰和(10-12)峰的半最大全宽分别为940arcsec和1960arcsec。遗憾的是,该材料的电子浓度高达~1019且表面粗糙。

研究人员发现V形凹坑的密度较高,表明穿透位错的密度较高。研究团队评论道:“高位错密度可归因于低温缓冲层的存在。底层由掺硅n-InGaN层和InGaN低温缓冲层组成。由于低温生长造成的非晶相,低温缓冲层的材料质量预计不如直接生长在SAM上的InGaN。”

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器件层相对较低的生长温度(825°C)不足以使生长在低温缓冲层顶部的材料再结晶。高质量的GaN通常在1000°C左右的温度下生长。

电致发光(EL)光谱呈现出宽阔的单峰(图2)。在20mA电流下,峰值在629nm处,正好在可见光谱的红光范围内(625-750nm)。在较低的5mA注入电流下,峰值在647nm处,更加深入红光范围,但在较高的电流下,峰值从红光区域(40mA时为617nm)偏移到较短的橙光波长(590-625nm),向可见光谱的蓝光端偏移。

图2:(a)室温下注入电流不同时,红光LED电致发光(EL)光谱。插图:20mA时的电致发光照片。(b)峰值波长和半最大全宽与注入电流的相对关系。

研究团队解释道:“这一蓝移行为是c面InGaN基LED的典型现象,是由量子约束斯塔克效应(QCSE)引起的。”量子约束斯塔克效应源自外延结构中应变产生的电场以及部分离子III-N化学键的不同电荷极化行为。

研究团队还认为,量子阱结构中InGaN的成分波动可能导致较短波长区域在注入电流、导通偏压升高时更加活跃,从而增强蓝移效应。这种波动也会导致注入电流更高时峰宽更大。

研究人员还将非理想电致发光行为归咎于SAM衬底的质量。特别是,衬底具有阶梯/台阶结构,影响了后续的外延生长质量。

研究人员评论道:“使用经切割的衬底有望实现具有窄半最大全宽和小蓝移的LED,因为经切割的衬底可以打造完全无阶梯的表面。另外,我们还建议使用具有高密度阶梯和台阶结构的大型错向衬底,以实现均匀InGaN层的生长。”

图3:(a)正向电压和光输出功率(b)不同注入电流下的绝对外部量子效率值。

注入电流为40mA、光输出功率为12.6μW时,外部量子效率(EQE)达到0.016%(图3)。注入电流为20mA时,光输出功率和外部量子效率分别为5.5μW和0.014%。

来源:CSC化合物半导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