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英盟军具有打败希特勒的实力,为什么还要军援苏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9 23:08 3

摘要:不知道是受到什么样的蛊惑,居然认为二战时期英美具有打败希特勒的实力,要知道,在1944年纳粹覆灭前半年的阿登战役,差点端了英美老窝。只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那些宣传者让你看到的,你看,现在西方都宣传二战是希特勒和苏联发动的,打进柏林的是

这是我知乎上遇到的提问,原来问题是“二战时美英盟军具有打败希特勒的实力,为什么还要军援苏联“养虎为患”?”因为题目受限字数,所以修改下。

现在我说下,我的看法:

不知道是受到什么样的蛊惑,居然认为二战时期英美具有打败希特勒的实力,要知道,在1944年纳粹覆灭前半年的阿登战役,差点端了英美老窝。只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那些宣传者让你看到的,你看,现在西方都宣传二战是希特勒和苏联发动的,打进柏林的是美军……

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远征欧陆》中承认,德军的突袭完全超出盟军预期。战役爆发初期,他面临着情报误判指挥体系混乱的双重危机。根据其回忆录第十八章《希特勒的孤注一掷》记载,当德军突破阿登地区美军薄弱防线时,艾森豪威尔最初认为这只是局部骚扰,直到 12 月 17 日才意识到德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如果巴斯托尼失守,整个西线将面临崩溃。”(1944 年 12 月 23 日日记)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六卷《胜利与悲剧》中,将阿登战役称为 “西线最黑暗的时刻”。德军突破防线后,他对局势的担忧通过外交求援公开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945 年 1 月 6 日,丘吉尔致电斯大林,请求苏军提前发动东线攻势以牵制德军。斯大林最终将原定于 1 月 20 日的维斯瓦河 — 奥得河战役提前至 1 月 12 日,直接加速了德军崩溃。“我们必须向苏联求援,否则将面临灭顶之灾。”(1945 年 1 月 6 日致斯大林电)

看看麾下将领的反应:

巴顿:“我们将在圣诞节前赶到巴斯托尼,否则就战死在途中。”(1944 年 12 月 22 日对第 3 集团军的动员)

蒙哥马利:“局势已经恶化到极点,我们必须团结起来。”(1944 年 12 月 18 日致艾森豪威尔电)

布莱德雷:“我们从未想到德军还能发动如此规模的进攻。”(1944 年 12 月 17 日日记)

另外,德国最精锐的地面部队是在东线和苏联死磕,欧洲基本是二线部队,和休养度假的。苏德战争动辄就几十万,上百万,第聂伯河会战就更加残酷,苏德双方总共投入了4百万人。为了争夺这条河,前后打了将近3个半月。而这场战斗的伤亡,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说法,因为大部分参与战斗的人都死了。后世的研究者们,只能根据苏德两边的兵力补充情况,来推算这场战斗的伤亡,而推算出的伤亡数字,最大的可达3百万,最小的也有1百多万。即使到了柏林战役,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战,双方的伤亡数字依然居高不下。两百六十万苏军冲入柏林市区,与80万德军交火,最后统计出来的军队伤亡,也接近70万人,平民的伤亡无法计算。而西线,抛开诺曼底登录,也就一个啊登战役算的上规模,充其量德军也就投入25W兵力。

我们再来看看,德军将领对英美军队的评价:

隆美尔这位沙漠之狐,在 1942 年写给妻子的信中,隆美尔称英军装甲部队 “战术僵化,总以固定编队推进,如同靶场活靶子”。他在《隆美尔战时文件》中提到,托布鲁克战役中,英军第 30 军的坦克集群因缺乏步坦协同,被德军 88mm 高炮成批摧毁。

古德里安,对美军装甲洪流的震撼:1944 年诺曼底战役期间,古德里安在写给希特勒的报告中指出:“美军第 2 装甲师日均推进速度达 40 公里,其 M4 谢尔曼坦克虽单辆性能不及豹式,但凭借数量优势(单日投入超 500 辆)和空中遮断,形成‘钢铁地毯’式突破。”针对美军在阿登战役中使用 “雷达引导防空炮平射” 的应急战术,古德里安在战后回忆录《闪击英雄》中评价:“这是工业国家在资源过剩时的‘暴力美学’,而非真正的战术智慧。

战争是政治无法解决的最后手段,你说英美军援苏联是“养虎为患”,美国开始军援苏联的时候,是大不列颠已经被揍的苟延残喘了,伦敦在德三的狂轰滥炸中瑟瑟发抖。要知道这个时候美国还在做小日本和德国的军火生意呢?

一旦欧洲都被德三拿下,那么独居海外的美利坚还有地位不?要知道历史上一直牛逼的是亚欧大陆,一个统一的欧洲对老美意味着什么?这个不需要我多费笔墨把,看看欧元诞生日开始,南联盟战争就爆发了。正如丘吉尔所说:“俄国人民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 为了减轻自身在西线的作战压力,美英两国必须对苏联进行援助,这是当时极为现实的军事战略考量。

在二战的欧洲战场,苏德战场无疑是抗击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到 1941 年德国发动 “巴巴罗萨计划” 入侵苏联时,德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了其总兵力的 70% 以上(约 450 万兵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中,苏联红军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彻底消耗和摧毁了德军的核心军事力量。据统计,苏联军民在二战中的伤亡人数超过了 2600 万,这个数字占二战全球总伤亡人数的近 40%。如果没有苏联在东线的顽强抵抗并大量歼灭德军有生力量,美英盟军想要在 1944 年顺利实施诺曼底登陆,其难度将大幅增加,甚至可能需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对于英美他们对俄罗斯具有天然的恐惧感,看看现在的俄乌战场,你让他们给钱给武器可以,出兵……“我没听到”“我不知道!”虽然德三最后淹没在历史浪潮中,但不可否认德国军队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

一、军事理论与战术创新:闪电战的巅峰与局限

闪击战理论的革命性:德军将装甲集群(古德里安)、空军遮断(凯塞林)与步兵协同整合为 “闪电战” 体系,1939 年波兰战役中,古德里安装甲军以每日 50-80 公里速度突破,两周内合围波军主力;1940 年法国战役中,曼施坦因的 “镰刀收割” 计划通过阿登山区奇袭,颠覆了西线静态防御理论。空地协同的成熟度:1941 年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第 2 航空队配合中央集团军群,单日摧毁苏军机场 21 个,夺取制空权后,装甲部队得以长驱直入莫斯科近郊。

二、技术装备:精密工艺与工业产能的失衡

优势

尖端武器的代差优势:装甲力量:虎式坦克(1942 年)的 88mm 主炮和 100mm 装甲,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对苏军 T-34 形成局部压制;豹式坦克(1943 年)的倾斜装甲设计,领先盟军同类装备 1-2 年。航空技术:Me-262 喷气式战斗机(1944 年)速度达 870km/h,是盟军螺旋桨战机的 1.3 倍;V-2 导弹(1944 年)实现人类首次弹道导弹实战,虽战略效果有限,却震撼了盟军高层。
工艺精度的极致追求:克虏伯工厂的火炮膛线加工误差控制在 0.01mm 以内,毛瑟步枪的击发机构寿命可达 10 万次,这种精密工艺赋予德军单兵武器的可靠性优势。

三、战术能力:精英部队的神话与多线困境

优势

将领群体的战术天才:隆美尔在北非以少胜多,1942 年托布鲁克战役中,以 3 个师击溃英军 9 个师,被丘吉尔称为 “我们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莫德尔在阿登战役(1944 年)中,利用地形割裂盟军防线,迫使艾森豪威尔承认 “这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士兵的战术素养:德军空降兵(如 1941 年克里特岛战役)和装甲掷弹兵的步坦协同训练水平,至战争末期仍领先盟军。1945 年柏林战役中,党卫军 “诺德兰” 师以营级规模反突击,竟一度突破苏军近卫坦克第 2 集团军防线。

希特勒失败的原因:

盟军的碾压性优势

美国的 “民主兵工厂”:1941-1945 年生产飞机 30 万架、坦克 8.8 万辆、船舶 5000 万吨,仅珍珠港事件后 3 年,美军航母数量从 7 艘暴增至 50 艘。苏联的 “纵深动员”:1941-1942 年将 1500 家工厂东迁,乌拉尔工业区坦克产量从每月 120 辆(1941 年)激增至 1600 辆(1943 年),凭借人力储备(总人口 1.9 亿)和资源禀赋(石油、铁矿自给率 100%),实现 “以空间换时间”。

联盟体系:轴心国的脆弱性 vs 盟军的整合力

轴心国的致命缺陷

缺乏战略协同:德日意从未制定统一作战计划,1942 年日军在太平洋扩张时,德军正陷入斯大林格勒苦战,双方未能形成呼应;隆美尔在北非苦战时,意大利海军仅能提供 30% 的物资运输,导致非洲军团每月短缺 1.2 万吨补给。仆从国的离心倾向:1943 年意大利倒戈、1944 年罗马尼亚投降,暴露轴心国联盟的脆弱性;反观德军在东线的仆从国部队(如匈牙利第 2 集团军),战斗力低下,1943 年沃罗涅日战役中一触即溃,加剧德军防线崩溃。

盟军的协同优势

《租借法案》的输血效应:1941-1945 年,美国向苏联提供 40 万辆卡车、1.5 万架飞机、400 万吨粮食,使苏军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提升 40%;英国向埃及输送的 “萤火虫” 坦克(装备 17 磅炮),成为克制虎式的关键武器。跨盟国指挥体系: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最高统帅,能协调蒙哥马利(英)、巴顿(美)、戴高乐(法)的矛盾,而德军与日军始终处于 “各自为战” 状态。

可持续性对比:短期爆发力与长期耐力

维度德国(1941 年巅峰)盟军(1943 年转折后)控制人口1.8 亿(含占领区)15 亿(中、美、苏、英等)石油年产量550 万吨(含合成燃料)4.6 亿吨(美国主导)军工投资年均 300 亿马克(1940-1944)美国年均 1450 亿美元(1941-1945)战略容错率关键战役失败(如斯大林格勒)即濒临崩溃可承受中途岛、安齐奥等失败,通过资源重启战争

结论:战术巨人与体系侏儒的双重性

德军是二战中战术创新能力最强、单兵素质最高、武器工艺最精的军队,其闪电战理论和精英部队的战斗力至今被军事学界研究。但在现代 “总体战” 框架下,决定胜负的核心是工业产能 × 资源储备 × 联盟整合 × 战略韧性的综合体系。德国虽在局部战场展现 “军事艺术”,却因资源枯竭(如 1944 年原油储备仅够维持 3 个月作战)、战略短视(两线作战)和联盟脆弱性,无法承受长期消耗。

从多层次视角看:

来源:自在的榆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