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26日,全网矩阵粉丝破亿新商业架构师张琦受邀出席了由创客匠人主办的“全球创始人IP领袖高峰论坛”。创客匠人创始人老蒋热情接待,并作为大会主办方代表与张琦围绕众人所关注的“这个时代我们还有机会吗?”这一焦点话题展开了对话交流,分享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于创始
做IP,要找到心之所向,力量所在!
12月26日,全网矩阵粉丝破亿新商业架构师张琦受邀出席了由创客匠人主办的“全球创始人IP领袖高峰论坛”。
创客匠人创始人老蒋热情接待,并作为大会主办方代表与张琦围绕众人所关注的“这个时代我们还有机会吗?”这一焦点话题展开了对话交流,分享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于创始人IP打造的独到见解、以及前瞻性的观点和思想。
老蒋表示,对于每一个中小企业老板来说,做IP已经变成了一个必需品、标配,可能我们期待值不要那么高;但是你的整个营销模型、品宣模型,其实都发生了改变,你不出现在手机、短视频或直播里面,你的用户连触达你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卷”是必然的,你也没得选择。
与此同时,张琦还作为大会开场首个分享嘉宾,以《数字经济下个人IP的新机会》为主题,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众多生动的案例,为大家深度剖析了应该怎么样去做创始人IP、企业家 IP 或者是个人IP。
以下是张琦分享内容精编:
张琦开篇紧扣本次高峰论坛“全球创始人IP”这一主题,她指出,现在大家已经开始跨界,实际上行业的边界已经被打破了。所以我们发现企业家和创始人也在做 IP了。
谈及现在企业家领域当中最成功的 IP 是谁?大家普遍认为是雷军。雷军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投资人,成功的企业家,现在也是个非常成功的创始人IP。所以这两年最多的一个词叫做“跨界”,就是企业家除了研究把产品做好,把营销做好,把团队管好,现在还要走到台前去介绍自己的产品,介绍自己品牌,讲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对于超级个体时代的到来,张琦表示,她在2017年听到罗振宇老师讲到的时候,她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尽管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句比较鸡汤的话,只是做商业的人所说的一个所谓的风口,但是对她的冲击力很大。
在传统的认知当中改变命运有两种:第一种是读书改变命运,第二种是努力改变命运。但张琦却认为,读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努力也未必能够改变命运,读书和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时代改变命运,在宏大的叙事面前,个体的命运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成功都是时代下的成功,所有的财富都是周期下的财富。身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读懂周期、政策、用户的痛点,这是每个创业者和企业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随后,张琦以李佳琦、董宇辉等诸多案例,包括她自身通过抓住数字经济和短视频机遇打造个人 IP 并实现命运转折为例,阐述了时代创业逻辑的变化。她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抓住了先机。她表示,成功就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天时是抢占先机,地利是击穿优势,人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与此同时,她强调,个人IP其实就是给普通人的机会。因为今天的流量去中心化了,开始不断的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表达自己。从前在琼瑶的时代,在金庸的时代,要成为一个IP,你需要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今天做 IP 只需要会口头表达能力,一部手机、一个人、一张嘴就可以做 IP 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创业门槛降低了,也是数字经济给大家带来的机会。
她指出,不是创业越来越难了,而是如今流量入口、链接方式、传播模型和购买渠道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像雷军这么成功的企业家,他依然要通过个人 IP 去赋能产品,赋能品牌,和用户进行更加深度的链接。做个人 IP ,不仅能增加流量、品牌的影响力,获得业绩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能直接获取用户的需要和痛点,为产品研发带来新的灵感。
在张琦看来,IP很多时候不是孵化出来的,是筛选出来的。或许很难成为现象级IP,很难成为一个拥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用户关注的 IP。但做IP这件事情不要有特别强的功利性,它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标配,就是我们必须做,而且必须把它做好。但是做到60分、80分还是90分,需要方向+方法,再加上大量的刻意练习,最后把结果交给时间、交给用户。
当下超级个体时代到来,数字经济的杠杆无限放大了个人的影响力,张琦提出,产品同质化, IP 可以差异化,产品是冰冷的, IP 是可以有温度的。
以小米雷军为例,她指出,雷军的个人 IP 至少给小米一年省掉了20亿的营销费用,给小米的品牌产品业绩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增长,这是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此外,她曾经说过“互联网是反精英的”,但她觉得这句话说的不够客观。实际上,互联网不反精英,其实反的是精英的傲慢。精英应该克制自己的傲慢,走到用户那里去,永远保持初心,贴地飞行,躬身入局。
对于IP打造,张琦认为,做IP,要找到心之所向,力量所在。真正的自律不是靠约束,是靠热爱,所以把热爱的事变成擅长的事,把擅长的事做到细分领域不可替代。
就像刘畊宏,早前他在唱歌、演戏和带女儿上综艺时都未取得太大成就,但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健身教练工作后,一场直播便吸引了 1000 万人观看,相当于干掉 2 万家健身房。她还分享了樊登读书创立缘由、董宇辉重新定义了卖货等真实案例来进行佐证。
她指出,未来知识 IP 的变现方式未必只是知识这条路,可以通过知识来赋能产品,来赋能供应链。所有的行业其实都可以通过知识和内容重新再做一遍。
那么如何保证大量的内容输出,在张琦看来,生产爆款是个战术问题。做个人IP,要拿到巨大的结果,其实核心不是爆款,是从战略层面,从架构层面,如何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批量化生产内容。生产内容的成本和效率才是做 IP 的关键。
当影响力等于财富力。你能影响多少人?有多少人关注你?多少人喜欢你?多少人为你买单,你的财富力就有多大。她认为做IP未必需要的是流量,需要的是真正的用户,所以,不要有流量焦虑。
关于平台流量分配问题,张琦表示,平台会把流量给到那些可以用内容帮其留住用户的创作者。而好内容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打动用户的心,能够产生用户互动行为的内容。她认为,流量是大众情绪的共鸣和共情。做IP要懂得人间疾苦,要理解服务的人群疾苦是什么,这就是流量的核心。
所以,做IP,选题大于内容本身,有的选题就没有流量。永远不要讲你想讲的,永远和用户共鸣和共情。因为,完播的背后是选题加有趣的表达,点赞是共鸣和共情,转发是嘴替,收藏是记不住,评论是高度认可和高度不认可。
她指出,能够成为 IP 的人,其实输出的不只是知识,最终展现的是价值观、是魅力,所有能够成为 IP 的人都是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做IP表达方式,其实有三个要素,一个叫逻辑,一个叫情感,一个叫思想。逻辑的背后是结构问题,情感的背后是立场问题,思想的背后是角度问题。
对于IP的定义,张琦做了个小小的总结:通过专业知识、成长经历、世界观、人生的感悟,为特定人群输出特定的解决方案,创造个人价值的人。简单来说,别人问你什么问题,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你就是什么IP。
张琦强调,所有成功的IP在成为 IP 之前都是普通人。平台需要“去中心化”的算法,获得新客户的增长,获得老客户的留存,所以没有人可以拥有所有的流量。也不要老是想着我能不能永远红,红的时候去享受给你带来的这种成就感,有一天不红了,你就可以享受悠闲的生活,自在的生活,要专注于当下。
她认为,勇气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如果你没有行动,你没有改变,别人讲的所有的东西对你来说都是毫无意义。借假修真,别人只是来提醒你,启发你,激发你,真正做IP这条路是自我修炼的。
期间,张琦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是如何在全网做到 200 亿播放量。其一专业知识,要过硬,不要立人设;其二:成长经历,通过分享并建立与粉丝的链接;其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IP就是去输出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找到和你同频共振的人,找到和你共鸣和共情的人。其四,社会热点的拆解。
想要成功塑造个人 IP,需要深入思考一系列关键问题:你眼中的自己是谁?用户为什么喜欢你?你眼中的人是谁?你的人是什么?成为超级 IP 路上你又缺什么?你希望用户看到什么?这些都是打造个人 IP 时必须深思熟虑的核心要点。
做 IP 的核心是低成本、高效率、批量化生产内容,先解决量,再解决质。你要有大量的量,你要有关于产品的,关于个人生活的,关于品牌的,关于世界观、关于团队的多方位的去展示。
她指出,用户喜欢你的原因,归根结底无非四点:美、牛、有趣、有用。只要能在其中一点上做到极致,便具备了打造 IP 的基础。倘若能牢牢抓住两点,你就有机会成为细分赛道的头部 IP;若能兼具三点,那么极有可能成为现象级 IP。
她同时还表示,成为超级 IP 的路上,你缺什么?勇气?才华?专业?还是内容?其实你缺的是决心和行动。
在IP打造上,可以全网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博主,拆解其受喜欢和欢迎的特点,即找对标账号。而关于原创这件事情,张琦认为当还是一个小博主,没有流量的时候,不要太迷恋于自己的原创,一定要敢去借鉴别人。一抄二改三创新,放下你的执念、妄念、贪念,持续的为用户输出内容就行了。内容框架、产品品牌、个人成长经历、行业看法、三观、个人生活,甚至对谈、分享、直播等其他的也都可以。
而对于许多年轻人所追求的“成为自己”,张琦表示,要先尝试再成为自己。自己是虚幻的,自己是有局限性的。要尝试,要成长,要成熟,因为未来你值得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放下自己,放下身段,成就千万。在尝试的路上遇见、创造更好的自己。
最后,张琦跟大家分享了她做IP的心得:“我做IP意外的收获是获得了流量,获得了关注,获得了商业价值。但是我觉得做 IP 对我自身而言是让我自己变得更好了,让自己的格局更大了,让自己更自信了,让自己更爱自己了,我觉得这样的收获比那些外在的评价更重要,因为人人都渴望被看见,你的努力被看见,你的分享被听见,你的才华被看见。我们最终成就的不是这个世界,我们只是想成就自己,当我们成就了自己,我们也就为世界创造了价值。所以在知识IP这条路上,希望让知识成为一道光,让我们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来源:时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