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白崇禧指挥淮海战役,能否击败战神粟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8 13:51 2

摘要:淮海战役若白崇禧出山,国民党军能否胜利?淮海之战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反复强调,国共两党为了应对此战均出动大量的兵力,将领派遣上面也极为重视,最终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对于此战有所了解的就会知道,在如此重要的战役当中,蒋介石出动刘峙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如此重要的职

淮海战役若白崇禧出山,国民党军能否胜利?淮海之战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反复强调,国共两党为了应对此战均出动大量的兵力,将领派遣上面也极为重视,最终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对于此战有所了解的就会知道,在如此重要的战役当中,蒋介石出动刘峙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如此重要的职务。要知道从能力方面来讲,刘峙着实没有出色之处,为何老蒋会如此安排了,在明知此战如此重要的情况下,还安排无能的将领,这等于是自找战败。

老蒋会如此安排也实属无奈,蒋介石最初并没有选择刘峙,而是选定白崇禧担任这个剿总位置 ,而白崇禧对于这个任命也是相当高兴,并且为此战做足准备。在老蒋制定出守江必守淮的作战方案后,不仅在军事能力上面认可白崇禧,更是给他绝对的支持和肯定。就在白崇禧已经准备好上任之际,却因为与李宗仁见了一面后,当即就反悔拒不担任这个剿总。

对此蒋介石也极为意外,同时也猜到是李宗仁从中作怪,才令白崇禧改变决定,但是他也无法说服白崇禧,一怒之下他将沈醉叫到面前,亲自交代他要暗杀李宗仁。在战争如此关键的时刻,老蒋做的这个决定,显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被愤怒冲昏头的情况下,老蒋已经无暇顾及其他,只想杀掉李宗仁解恨。正是这种愤怒的情绪存在,令老蒋又做了第二个错误决定,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

而这个错误决定,直接导致国民党在淮海战场大败,即便是后续出动杜聿明去挽救局面,也没有起到过多的作用。也因此外界一直在做假设,如若当时白崇禧没有拒绝担任剿总,那么淮海战场的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首先来看淮海战场当中的将领,大多都是后起之秀,就如粟裕是在解放战争当中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粟裕的作战指挥能力,令毛主席都赞赏有佳。

粟裕作战的多变性,令国民党将领极为头疼,而这种后起之秀,显然在后续的战争当中,可以更好的适应战场变化。而白崇禧作为老将,抗日战争当中确实表现不错,但是他在战争当中应变能力并不出色,所以如若他与粟裕相遇,也未必可以占据优势。更何况白崇禧在国民党内部的威望并不是很高,无论是黄百韬还是黄维,甚至是邱清泉,都是白崇禧不能指挥的,这些将领都是唯老蒋事从,不会去听从白崇禧的安排。

如若白崇禧去当剿总,那么就要做好面临孤掌难鸣的准备,他的命令将没有人听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战争胜利,能够不被老蒋怀疑就已经不错了。所以说即便是白崇禧前往淮海战场,也是不能将局面改变的,更何况还有一个喜欢越级指挥的蒋介石,注定国民党要在此战当中失败。而国民党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老蒋造成的,他的一些顽固思想,限制这些将领的发挥。

尤其是对于白崇禧这类将领而言,本身就与老蒋之间存在嫌隙,这样的情况下是不会给予白崇禧绝对信任的,甚至还有可能会放任黄百韬等人为难白崇禧,作战最为重要的是团结,显然国民党永远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如若白崇禧指挥此事,或许会失败的没有那么难看,这应该是当时的白崇禧唯一可以做到的。

淮海战役若白崇禧出山、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能否胜利?

历史发生的事情,虽然没有假设,可是在很多出色的战役上,还是能够提出这样的假设,就比如淮海战役。实际上,在这场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就已经输了一步,因为他在选择剿匪司令上,选错了人。

在一些历史资料上显示,最初蒋介石是看中了白崇禧来当这个剿匪总司令,当时白崇禧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并且他还指定了守淮海的对策。虽然蒋介石对白崇禧不怎么信任,可对他的军事才能还是比较认同的,所以对他提出来的计划也给予了支持。

1948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南京的军事会议上,确定了白崇禧的剿匪总司令的职务,而且他本人也非常的赞同,可是第二天,白崇禧就变卦了,他不想当这个剿匪总司令了。这让蒋介石非常的生气。

因为在白崇禧参加完那场军事会议后,他就同李宗仁见面了,至于他们二人说了什么,虽然蒋介石不知道,可是到了第二天白崇禧就不愿意当这个剿匪司令,可想而知这一切都是李宗仁在搞鬼。

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就让毛人凤立刻将沈醉给叫来南京,有些事情他需要当面确认。蒋介石在见到沈醉后,就立刻给他派了任务,让他不管用什么样的办法,一定要将李宗仁给杀了,而且这个秘密也不能泄露出去。

既然蒋介石都这么说了,沈醉就算是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也必须去执行了,而后沈醉就开始刺杀李宗仁的任务。然而就在一切都准备好后,沈醉却突然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停止刺杀,因为蒋介石在看到淮海战役开始后,自己还需要李宗仁的帮助,所以李宗仁还不能死。国民党内部出现了这么多的矛盾,还怎么与解放军开打呢?

蒋介石虽然也知道淮海战役这个总指挥是比较重要的,可他最后还是将刘峙放在了这个位置上。而刘峙就是一个草包的存在,原本国军是有能力的,可是在刘峙的一顿无脑操作下,就算是杜律明来救场也都无济于事。

也许有人会问了,如果白崇禧能够顶替刘峙的位置,让杜律明当他的副手,那么淮海战役国军有赢的可能吗?不过要是大家对解放战争有了解的话,也许就会发现,之前在抗日战争中出了名的前辈,在解放战争中竟然没有啥大用了。而国军中最突出的就是卫立煌与薛岳。

在五日军对抗的时候,这两个国军将领可都是非常能打的,然而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他们却成为最拉胯的,薛岳被粟裕打败之后,蒋介石就直接不再重用他了。卫立煌的表现更让很多人觉得他就是我军在国民党内部的间谍,其实压根就不是,卫立煌就是被突出的后辈给拍在了沙滩上。

不光是国军这边有后起之秀,就连我军这边也有后浪,像粟裕,陈赓。那么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属于自然规矩,再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况避免不了。不过在国军这边不管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而我军这边就不同了,粟裕喜欢打神仙仗,陈赓在指挥方面也总爱推陈出新,这同我军装备变化也有着很大的联系,指挥官们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让我军取得更大的胜利,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军老一套的做法对于解放军来说已经是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而白崇禧又属于前辈,那么就算是他取代了刘峙的位置,指挥国军打淮海战役也都会是同样的结果,没有任何的改变。因为白崇禧也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更不可能像粟裕那样打出神仙仗来,再就是白崇禧即使成为了这个剿匪司令,可他也指挥不动国军中的其他将领,毕竟他在国军内部没有多少拥护者。

淮海战役,是大决战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战。

此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我军取胜,则南线战场基本上尘埃落定,蒋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集团基本上不复存在,我军饮马长江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此战若敌军取胜,我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必将遭受重创,不仅被大别山拖瘦的中野刘邓大军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的华野也将需要很长时间休养生息。更严重的后果,则是一片混沌的南线战场,未来的前景更加不明朗。

幸运的是,华野、中野倾尽全力集中60万大军,战胜了敌军徐州“剿总”、华中“剿总”东拼西凑纠集的80万大军,在近代军事史上书写了一个神话。

但是,有些“事后诸葛亮”认为:

如果武汉的白崇禧出山,或者有些本事的黄埔一期悍将杜聿明全权负责淮海决战(他们所说的“徐蚌会战”),中原战场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粟裕和刘伯承大概率会输掉这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

白崇禧出山,或杜聿明指挥,真的可能撬动战局走向吗?

前一种说法认为,“小诸葛”白崇禧出山,敌人就能取胜。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白崇禧的华中“剿总”一旦投入全部3个兵团的兵力,中原战场两军角逐的天平,就会明显向着南京一方倾斜,因为华中、徐州两大“剿总”的总兵力超过百万。

淮海战役打响之前,敌我双方的全国态势是这样的:

北线战场,华北军区25万大军,还不足以压住拥兵50多万的傅作义,华北敌军真正惧怕的,其实是刚刚打完辽沈战役,预计要休整一两个月的林罗东野百万大军。

林罗麾下的东野固然是我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但在敌军看来,短时间还不会投入关内,几乎不可能马上和聂荣臻合力来围攻傅作义,更不可能进入更远的中原战场。

所以,在敌强我弱、更靠近敌军中枢南京的中原地区,要完成粟裕在主席面前立下的“在长江以北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军令状”,的的确确有相当的难度和很大风险。

在南线战场,敌我双方总兵力对比非常悬殊,陈毅、粟裕华野(华东)、刘邓中野(中原)倾其所有,总兵力也不过60万人,远远少于对手的上百万人马。

为什么有白崇禧和没有白崇禧,敌军的实力就大不相同?

在南线战场的中原地区,我军的总兵力是相对固定和有限的。

这60万人几乎就是南线我军的全部家底:包括陈粟的华野16个纵队、4个军分区45万人,以及刘邓的中野7个纵队、3个军分区15万人。我军唯一的优势,是东北地区的炮弹可以通过大连,源源不断运送到胶东半岛,再通过小推车运抵淮海地区。

敌军在南线战场,配置了两个战略集团即徐州“剿总”、华中“剿总”。

徐州“剿总”除了直属的3个军,还有2兵团(邱清泉)5个军,7兵团(黄百韬)5个军,13兵团(李弥)3个军,16兵团(孙元良)2个军,6兵团(李延年)3个军,8兵团(刘汝明)3个军,还有4个绥靖区的近10个军。

除此以外,华中“剿总”也有14个军:张淦第3兵团3个军,黄维第12兵团4个军,宋希濂第14兵团2个军,第8绥靖区2个军,第13绥靖区2个军,第16绥靖区1个军。

鉴于敌军实力强大,中野刚刚转出大别山,还没有进入淮河流域,所以粟裕在西柏坡斗胆直陈时,提出的“小淮海构想”,只是集中华野主力歼敌第7兵团黄百韬所部约10万人。

由于东北战场攻守易势,主席和蒋校长都不满足于“小淮海”。

主席在送走粟裕以后,征求刘陈邓等南线主要将领的意见以后,逐步把“小淮海”构想发展为“大淮海”战略,那就是华野和中野不但在战略上相互策应。在战役和战术上也可以高度协同、密切配合。总之一句话,中原逐鹿正当其时!

南京的蒋校长因为辽沈战役痛失52万精锐,尤其是“五大主力”一家伙就损失了2个(新1军、新6军)。所以,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战略角度,都像牌桌上的赌徒一样,想在徐州蚌埠战场扳回一局,单靠徐州“剿总”显然不让人放心。

在这个关键时刻,蒋校长所能想到的唯一有望“火中取栗”的大牌,就是桂系二号人物、“小诸葛”白崇禧。如果华中“剿总”的3个兵团9个军加入中原战场,何愁大事不成?

实际上,一向视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的白崇禧,不但爽约辞了徐州战场总指挥一职,摆了蒋校长一道,还在黄百韬敌7兵团陷入危机时,仅仅派了黄维兵团4个军北上中原战场应付了事。结果,黄维和12兵团被同等兵力的刘邓大军包围。

白崇禧是敌军最后一张王牌,也是压垮蒋校长的最后一根稻草,桂系从来就和蒋校长同床异梦,不会穿一条裤子。所以,寄希望于白崇禧这样的军阀给自己卖命,无异于痴人说梦

下面说一说第二种说法:杜聿明来指挥会如何?

让黄埔一期的猛将杜聿明担任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的一把手,取代蒋校长“五虎将”当中无能的刘峙,会如何呢?

因为刘峙的愚蠢和无能,导致黄百韬敌7兵团5个军10万人马延误西撤,被粟裕的华野包围在碾庄地区。也因为刘峙的在其位不谋其事,导致增援黄百韬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在一马平川的徐东地区被宋时轮3个纵队拦截。

还是因为临阵跑路的刘峙,让赶鸭子上架的“救火队长”杜聿明临阵抓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在陈官庄兵败被俘。

如果敌人的军事主官换成杜聿明,果真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吗?

有人认为杜聿明担任敌军一把手,会彻底改变淮海战局,主要依据是杜聿明有一条异想天开的建议:当黄百韬被围后置之不理,采用评书里牛皋、孟良的搏命打法,集中邱清泉、李弥兵团20万精锐,合力围攻仅有12万人的刘邓中野。

刘邓中野要同时面对邱、李两大兵团而全身而退,的确非常困难。

但是,杜聿明这一“天才设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或许这也是这个黄埔一期生,被陈毅粟裕生擒活捉一直到送进功德林都心有不甘的重要原因。可是,持这一观点的人大概忘记了,我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军事原则。

换言之,即便蒋校长、刘峙采纳杜聿明的建议,向来面和心不和的邱清泉、李弥会坚决执行这一命令吗?即便邱清泉、李弥或者华中“剿总”的张淦、宋希濂加入中原战团,就一定能歼灭我刘邓中野吗?

杜聿明这种搏命打法的最好结局,就是刘邓中野12万大军被优势敌军所击退,被迫撤离淮海战场。但是,粟裕和华野主力依然能够全歼黄百韬的第7兵团10万人马。

这样一来,华野和中野在南线战场和优势敌军又陷入一片混沌。东野大军入关以后,傅作义华北“剿总”的中央军也有机会南撤徐州,我军解放江北和渡江战役的进程会大大推迟。

可是,如果敌军阵营真有这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哪里还会有桂系、山西阎锡山这样的独立王国存在?

历史从来没有如果,所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淮海战役只能以、必须以我军的完胜而告终!别忘了,我军60万大军的背后,还有540万支前群众的坚强后盾!

白崇禧为什么拒绝指挥淮海战役?为什么杜聿明一到徐州就感觉要完蛋?

70多年前,淮海战役(蒋军称徐蚌会战)爆发,这是决定国共命运的一战,双方加起来投入了超过百万部队参战,最终以我军胜利告终。我军宣布歼灭蒋军超过55万人,为解放战争中蒋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斗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它牵动着全国的局势。

对蒋政府来说,只要淮海战役击败解放军,就能稳住每下愈况的局势,保住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形成与解放军对峙的局面,等到喘上这口卡在胸口的恶气,再徐图反攻。

对我军来说,只要淮海战役打赢,就能挟胜利之威顺利南下,就像当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直捣南京,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所谓“守江必守淮”,因此必须在淮海战场打出优势。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决战,战前的国民政府却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错误,从兵力部署到指挥官人选,全都犹豫不决,正如蒋介石的性格,优柔寡断,最终种下了败因。

一开始,关于指挥官的人选,在何应钦、顾祝同等一众大佬的荐举之下,蒋介石原本希望由“小诸葛”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华中两大剿总作战。

不仅蒋军普遍认为白崇禧足智多谋、指挥能力强,适合担任徐州决战的指挥官,连林彪也觉得白崇禧是“国民党将领最具才干的一个”。

林彪对白崇禧的评价并不夸张,因为他在四平会战、青树坪战役中两次败于白崇禧之手,因此对这个对手既尊重又忌惮,在林彪看来,如果白崇禧真的去指挥淮海战役,胜负真不可知。

不过,白崇禧正是因为聪明,所以没有趟这趟浑水。他当时到国防部听完简报,又同相关人士讨论过后,“啪”一声摔了军帽,毅然决然拒绝指挥淮海战役,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就是不接受任命。

多年来,外界对于他拒绝指挥的事一直有很多猜测:有说怯战的;有说白崇禧想看蒋介石出丑的;还有说蒋介石想将战败责任嫁祸给白崇禧的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坊间传闻,算不上可信的结论。根据白崇禧自己的透露的信息,结合他儿子白先勇的说法,实际上他拒绝指挥淮海战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以军事家的角度分析了当时的战况,觉得蒋军能赢的概率微乎其微。

1966年,有人私下询问白崇禧当时拒绝指挥的原因,白崇禧淡淡回答:

“有不易克服的困难,也没有统一指挥的权利。”

白崇禧认为彼时战场已经积重难返,想要及时扭转劣势已经不可能,而且蒋介石可能会干预他的指挥。

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在著作中透露,曾经和父亲讨论过这个敏感的问题,白崇禧提出三点原因说明为何拒绝指挥:

第一、军队部署全盘错误,当时战事迫在眉睫,要重新调整几十万大军已经不可能。

第二、徐州剿总的将领多和白崇禧无渊源,且为蒋介石黄埔爱将,指挥这群大爷不容易。

第三、蒋介石会越级指挥,让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战略和战术。

实事求是地说,白崇禧提出的三点都是事实,最终也都实现了,下来我们逐条分析他所说的三点:

首先,从部署上说,白崇禧的构想是“守江必守淮”:蒋军以淮河为依托做防御,主力集结在蚌埠,这也是当时最适合他们的战略。而当时蒋军采用的策略是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徐州与我军决战。

蒋军内部也对兵力部署争论不休,撤或守两种意见游移不定,等想撤又晚了,直至战前蒋军十几万大军还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上,首尾不能相顾,形成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

决战前,军队无法集中,形如一条长蛇散落在战线上,这是兵家大忌,白崇禧一看地图就明白事情坏了,他怎么可能去指挥这场必败的战斗。

杜聿明接任徐州副剿总后,也发现事情不对劲,忍不住询问参谋总长顾祝同:

“为什么徐州附近我军主力不照计划及早撤退到蚌埠呢?”

杜聿明的疑问还没被解答,淮海战役就爆发了。面对我军攻势,会战初期的蒋军就陷入了不利局面,十分被动,再加上徐州剿总司令又是能力平平的刘峙,他错误判断了我军的主攻方向与意图,让蒋军的情况雪上加霜。

第二,从属下配合度上看,确实处处掣肘。战役爆发后,情况完全如白崇禧担忧的那样,蒋军内部不团结,山头林立,徐州附近的蒋军除了像黄百韬这样的杂牌将领外,大多为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爱将,这些飞扬跋扈的大爷不是白崇禧这种桂系将领能指挥得动的。

第三,蒋介石越俎代庖,插手指挥。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一如既往在后方遥控指挥前线大军,他名义上需要一个前线总指挥,但实际上前线指挥官没有足够自主权,只是一个傀儡和背黑锅人选。

要知道,前线总指挥就算再平庸,也比蒋介石对战场的把握更加直观,而蒋介石总是在不明敌情的时候屡屡做出错误决策。

例如,黄维的12兵团北上徐州过程中,陷入二野(中原野战军)包围圈,蒋介石不知道战场情况,仍旧命令他迅速北进。黄维这个人,人品没问题,放古代称得上君子,但他不知变通,满脑子“君臣之道”思想,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最后导致12兵团全军覆没。

再比如,杜聿明集团从徐州撤往河南永城,撤退到一半,蒋介石又命令杜聿明回头去救黄维兵团,蒋介石措辞严厉,语带威胁,杜聿明等人同样不敢违背命令。这荒谬的决策等于主动把杜聿明集团赶入三野(华东野战军)的合围之中,经过20多天的鏖战,杜聿明集团十多万人被我军歼灭。

其实,从淮海战役进程来看,由于兵力部署的先天错误,蒋军从根本上说就难以取胜。加上其内部有我军情报人员渗透,使得蒋军作战计划在我军面前如同透明,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不是白崇禧这个“小诸葛”亲临指挥就可以挽救的,即便诸葛亮亲自来打这场仗,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难怪杜聿明在上任时就预感不妙,他在回忆录中描述到去徐州就任前的心情:

“这时我的恐惧心理一直上涌,觉得徐州战场好像一个刑场,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思想上萦绕着去不去徐州的问题:去则大势已去,处处被动挨打,毫无办法。”

客观来说,杜聿明对淮海战役的整体判断并不差,比如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他刻意放出假消息让我军对蒋军撤退路线产生误判,这显示了他作为名将应有的水平。

可惜蒋介石干涉指挥权,昏招迭出,让杜聿明不敢违逆,结果就是战败被俘,在功德林里罚站思过。

蒋介石干涉指挥这个习惯,正是白崇禧最忌讳的一点,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白崇禧有抗命的勇气,拒绝接受蒋的错误命令,也不过是让蒋军不要败得那么惨。可是蒋军一旦战败,白崇禧本人哪怕全身而退,事后免不了被秋后算账,背上抗命致使战役失败的黑锅,综上所述,白崇禧坚决拒绝指挥淮海战役也就顺理成章了。

白崇禧准备参加淮海战役?中央很担心,战神粟裕:来多少我吃多少

我们的伟人称: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粟裕是一口一口吃掉这锅夹生饭的大厨师。淮海战役确实是真的非常困难。明面上看,野战军六十万兵力,可国民党军有整整八十万,而且此时身在武汉的白崇禧手中有二十万大军,如果他们都参战,那么就是六十万对战一百万。

所以在淮海战役的时候,中央担心白崇禧会加入淮海战役。可是粟裕却说白崇禧不会参战。

而当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刘邓、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总前委的领导聚在一起,当再次提起白崇禧的二十万大军的时候,粟裕直接说,让他来嘛,来多少,我吃下多少。

是什么原因让粟裕说出这种话?这种态度是完全不把二十万大军放在眼里的。

粟裕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他在解放战争中表现的,甚至超出了大部分元帅。自七战七捷之后,粟裕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打的仗越来越大,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粟裕每次打的都是神仙仗,跟林帅只打有把握的仗不一样,粟裕是典型的“一见兔子就撒鹰”,动辄就是全部梭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然粟裕打这么多胜仗肯定不是莽夫。

白崇禧跟蒋介石的关系,粟裕很清楚,而且他也得到消息,蒋介石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想让刘峙担任徐州剿总司令,他的最佳人选的是白崇禧。

而白崇禧本来也有意指挥两大战区,但是当何应钦跟顾祝同把战况汇报给白崇禧之后,白崇禧已经看出,决战失败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如果自己出任总指挥,那么领导班子就会冲突,徐州剿总的那套人马肯定不会配合自己。

但是如果自己带着桂系的人马过去,这样的话,等于把徐州部队全权交给白崇禧,蒋介石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这一点粟裕看得非常明白。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友邻之间不仅不互相帮助,还相互忌惮牵制。在孟良古战役中,粟裕就冒险体验了一次,他注意到张灵甫之宠而骄,向来不把其他部队放在眼里,于是,当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孤军深入的时候,粟裕决定冒险包围他,然后吃掉他,料定附近的其他国民党队伍不会来帮忙。

这一点粟裕比张灵甫看得更加清楚,所以最后是粟裕赢了,张灵甫居然想要以自己为诱饵,然后配合附近的友邻部队对华野进行合围。

最后就是当七十四师被包围之后,附近的国民党队伍为了保存实力,要么就是完全不支援,要么就是出工不出力,各种找理由,这才有了孟良崮一战,全歼整编七十四师的经典,而这一战也让主席感慨:

这场战役总共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

不过在这之后,国民党还是没有吸取教训。他们可能会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相比起来,他们更加爱惜羽翼,就算是为大局考虑,蒋介石真的会让白崇禧掌握徐州全局,白崇禧也不会来。粟裕料定,如果白崇禧一旦带着他的心腹离开武汉,那么蒋介石肯定不会白白放过这块肥肉。

如果让蒋介石占领了武汉,那么这是桂系无法接受的。而白崇禧被称为“小诸葛”,他不会想不到这件事情,所以白崇禧肯定不会那么轻易离开武汉,毕竟他跟蒋介石之间一直不和,甚至几度兵戎相见,白帮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更是彻底得罪了蒋介石。

所以粟裕认为前期白崇禧不会来,再加上徐州战场,很多部队都曾顶撞过白崇禧,黄百韬就是一个典型,他曾对白崇禧的命令阴奉阳违,而这背后很多都是蒋介石授予的,蒋介石总是喜欢干预指挥。

果然,白崇禧拒绝了蒋介石的命令,回复国防部说,南京可以直接指挥蚌埠大军。

白崇禧不去,那么这个位置只能让刘峙来做了。国民党本来的策略是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可是随着济南战役的结束,宣告着国民党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美国对此评价,自今而后中共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也没有什么阻挡了。

其实在济南战役期间,蒋介石就已经让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去帮助济南的王耀武解围了,可是他们又犯了爱惜羽翼的错误,直到济南城被攻破,黄百韬、李弥的兵团还没有集结完毕。

济南的失手让蒋介石害怕的同时,他也紧急策划了徐蚌会战,决定放弃次要城市,让部队开始大量集结。黄百韬兵团这次没有拖延,集结完毕后,开始向徐州方向撤离。

但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却让黄百韬留守新安镇区,等待四十四军。而黄百韬也有自己的私心,他也想等待刚刚划分给自己的四十四军,心中则侥幸的认为,野战军刚打完济南要休整。

而粟裕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济南战役还没有结束,粟裕就看出了敌人的犹豫,于是,急电中央建议发起淮海战役,而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请求。

因为黄百韬撤退得比其他国军晚,被粟裕抓住了这个机会,追上了正在渡河的黄百韬,当黄百韬向李弥兵团求助的时候,李弥拿出刘峙的命令执行撤退,一口回绝了。

而此时,防守运河的75%以上官兵,在我地下党何基沣、张克侠的引导下,举行了贾汪起义,这下彻底阻断了黄百韬后撤的路线。当渡过河之后,六十四军军长刘振湘建议在碾庄大战一场。

此时南京国防部也来电指示,在碾庄可以交战,击退了敌人再走。黄百韬很听话,在碾庄又犹豫了一天。在这宝贵的一天,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对碾庄形成了合围。看来兵贵神速确实是机会,那么精明的黄百韬怎么不明白呢?难道他是猪脑子吗?

而此时刘峙却让宿县的第十六兵团向徐州撤退,协防的第四绥靖区向南撤退。由于刘峙的慌乱指挥,而此时白崇禧又拒绝参战,蒋介石把杜聿明叫回到了徐州。

蒋介石同时下令在徐州的邱清泉和李弥迅速东进,解救碾庄的黄百韬兵团,而蚌埠的两个兵团向宿县推进,至此,徐州蚌埠战场上,国军兵力增加到了八十万人,而实际上只有五十多万,而这也给了我军机会。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原野战军对张继武驻防的宿县发起进攻,刘邓直接对宿县进行了占领,国军徐州守军的退路被切断了,我们牢牢把住宿县,黄百韬兵团就会被粟裕完全吃掉。

蒋介石为了重新夺回宿县,下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个兵团重战宿县,李弥兵团已经接近碾庄。粟裕让宋时轮带领三个纵队,前去阻援。

而国军前来救援的第二兵团重装备较多,部队辎重也很多,他们是否打阵地战,攻坚战?虽说这次他们打援不算是阵地战,重武器仍然给野战军带来了很大威胁。

淮海战役中最惨烈的阻击战在这里爆发。

尽管如此,邱清泉跟李弥还是被死死地阻止在离碾庄十二公里处,无法突破。此时,华东野战军加快了对碾庄的围歼,碾庄大局已定,宋时轮为了在战后能把李邱二人也吃掉,开始主动向碾庄撤退,吸引两人追赶。

而李邱二人却以为是阻援的野战军不敌,赶紧向碾庄方向突进。碾庄的黄百韬闻知后,大骂李邱二人浑蛋,指望他俩来是不可能了,只能寄希望于黄维。但是他不知道,此时黄维军团也是自身难保。

当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歼灭,黄百韬被击毙时,向宿县推进的李延年跟刘汝明,为了保存实力,开始拖延北进速度。

而这也就造成了黄维兵团被孤立,最后导致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双堆集,此时战局已经全面逆转,包括徐州还有大批守军,李弥跟邱清泉也已经成功突围,想要向江南撤退,想要把这些部队全部撤走是非常困难的。

中央要粟裕做好堵截准备。不过此时粟裕手里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于是他大胆猜测,杜聿明会往双堆集方向支援,这样就能有利于黄维兵团。

如果这个方向的防守过弱,那就不是放跑杜聿明的问题了,他甚至会联合起黄维兵团进行反击,这也是粟裕最担心的。于是他把重兵集中在这个方向。这么明显的问题,杜玉明也想到了,于是他避开双堆集的野战军向西南撤退。这让粟裕不得不称赞杜聿明这一招高明。

可是事实证明,国民党真的不是指挥员不行,蒋介石强行下令杜聿明向东南出击,解救黄维兵团。这下可好了,杜聿明只能无可奈何的一头扎进了粟裕的埋伏圈,可惜了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在蒋介石手下只能是“水牛掉井——有劲使不出”。

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也不得不转战东南。当粟裕得知他们改道之后,终于松了一口气。最终华东野战军在陈官庄附近完成合围。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因为协调错误被消灭大半,此时,淮海战役已经基本结束,国民党翻盘的可能接近于零。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六日晚,刘邓和陈毅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与粟裕见面。次日,谭振林也从山东兵团赶来,自从苏区一别,已经十几年没有见面的五人战地相聚,这也是淮海战役中唯一一次聚会。

鉴于淮海战役已经没有悬念,这次他们讨论的是接下来的渡江战役。如果此时白崇禧的二十万大军不顾一切前来参战,那么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来多少留下多少。

想当年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而粟裕则是来多少吃多少。

粟裕不愧为战神,当之无愧!

来源: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