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人工智能的狂潮依然汹涌澎湃,而身处浪尖的,无疑是英伟达。这家曾经的电竞显卡巨头,凭借GPU在AI计算领域的统治地位,一跃成为全球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它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更是被捧上了神坛,成为新时代的“AI教父”。
2024年,人工智能的狂潮依然汹涌澎湃,而身处浪尖的,无疑是英伟达。这家曾经的电竞显卡巨头,凭借GPU在AI计算领域的统治地位,一跃成为全球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它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更是被捧上了神坛,成为新时代的“AI教父”。
然而,盛名之下,暗流涌动。
当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英伟达的GPU需求暴涨、股价屡创新高时,另一场变革也在悄然发生。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正在加速自研ASIC芯片,试图摆脱对英伟达的过度依赖。而英伟达,也罕见地做出了一个看似“自我颠覆”的决定——成立ASIC部门,进军定制化芯片市场。
据台媒报道,英伟达GB200量产进程一波三折,英伟达将发展机会聚焦于开放架构的GB300上,同时,针对ASIC(客制化芯片)也有自行开发的规划。
这个决定,就像黄仁勋的“AB面”。一面,是顺应趋势,寻求多元发展,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另一面,是主动拥抱挑战,甚至可能在未来成为自己的掘墓人。那么,英伟达的这一步棋,究竟是深思熟虑后的破局之举,还是一场难以预料的豪赌?
要理解英伟达进军ASIC市场的背后逻辑,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科技巨头们急于“去英伟达化”。
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统治地位,让其拥有极强的话语权,不仅在价格上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在出货上也常常一卡难求。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算力的科技巨头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风险。一旦英伟达的供货出现问题,或是价格继续上涨,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业务运营和成本控制。
定制化需求的崛起: 通用GPU虽然性能强大,但并非所有AI应用都需要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很多特定领域的应用,如AI推理,对功耗、延迟、成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通用GPU在这些方面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而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ASIC芯片是针对特定应用需求而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它的核心优势在于高度的定制化和优化。与通用芯片相比,ASIC芯片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可以实现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更小的体积以及更低的成本。例如,在AI领域,ASIC芯片可以针对特定的AI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大幅提升AI推理的速度和效率。
战略自主的追求: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变得至关重要。如果将核心算力都掌握在一家公司手中,无疑会面临巨大的战略风险。因此,科技巨头们都在积极寻求自主研发的道路,以确保自身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才纷纷启动了自研ASIC芯片的计划。苹果推出了自研的“苹果芯片”,并在部分AI任务上使用谷歌的TPU;谷歌则早在2013年就开始研发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张量处理器),这是一种专为机器学习加速而设计的ASIC芯片,并广泛应用于其搜索、翻译、AI模型训练等业务;亚马逊也在AWS Re:invent大会上宣布,将使用自家的Trainium2芯片进行AI模型训练,而Trainium 也是一款专门用于AI训练的ASIC芯片……
这些举动,都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科技巨头们正在加速“去英伟达化”,不再甘愿将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面对客户的“去英伟达化”浪潮,黄仁勋显然不可能坐以待毙。成立ASIC部门,进军定制化芯片市场,正是他给出的“B计划”。
在GPU领域,英伟达虽然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但这种地位并非牢不可破。随着竞争对手的崛起,以及客户自研芯片的加速,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受到挤压。与其被动接受挑战,不如主动拥抱变革,通过进军ASIC市场来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扩大客户群的战略考量: 英伟达深知,如果只守着GPU这一亩三分地,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通过进军ASIC市场,英伟达不仅可以为那些自研芯片的客户提供服务,还可以为更多有定制化需求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扩大自己的客户群。
虽然ASIC芯片是定制化的,但它们依然需要基于一定的软件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和应用。英伟达在GPU领域积累了强大的CUDA生态系统,这将成为其进军ASIC市场的强大优势。英伟达可以利用CUDA生态系统,为ASIC芯片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便利,从而增强其在定制化芯片市场的竞争力。
防守反击的策略: 进军ASIC市场,不仅是英伟达扩大业务的举措,更是其防守反击的策略。通过向客户提供ASIC服务,英伟达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GPU产品,并及时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进军ASIC市场,对于英伟达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而且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ASIC业务可能会与英伟达的GPU业务产生冲突,从而影响其原有的市场地位。
进军ASIC市场,对于英伟达而言,绝非坦途。
这个市场早已不是一片蓝海,而是竞争激烈的红海。
博通等老牌厂商的竞争: 博通是ASIC市场的领头羊,拥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它与许多大型科技公司都有着长期合作关系,拥有强大的客户基础。此外,还有Marvell等其他老牌ASIC厂商,也都具有不俗的实力。英伟达想要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必然要面临激烈的竞争。
科技巨头自研芯片的步伐正在加快,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自研芯片虽然还不能完全替代GPU,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性能已经超过了GPU。如果这些自研芯片的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渐扩大应用范围,英伟达在ASIC市场的地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技术研发的巨大投入:ASIC芯片的研发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
它不像GPU那样可以通过通用架构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ASIC芯片需要从底层进行定制化设计,包括硬件架构、电路布局、工艺制程等各个方面,这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ASIC芯片的迭代速度较慢,开发周期较长,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耐心。英伟达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在ASIC领域仍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英伟达的GPU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也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进军ASIC市场,可能会与GPU业务产生冲突,甚至影响其原有的市场地位。如何平衡GPU业务和ASIC业务之间的关系,将是英伟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英伟达并非毫无胜算。
黄仁勋之所以敢于进军ASIC市场,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英伟达在GPU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开发、AI算法等方面。这些技术可以复用于ASIC芯片的研发,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成熟的生态系统: 英伟达的CUDA生态系统是其最大的优势。CUDA不仅可以用于GPU的开发,还可以用于ASIC芯片的开发。这将大大降低ASIC芯片的开发难度,并提高开发效率。
英伟达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对于客户的需求和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其开发出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ASIC芯片。
此外,英伟达还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增强其在ASIC市场的竞争力:
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 英伟达选择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就近吸纳台湾成熟的IC设计人才。这不仅可以降低人才成本,还可以提高研发效率。积极招募人才: 英伟达正在大规模招募ASIC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开发、AI算法等方面的人才。这为其ASIC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与台积电等供应商合作: 英伟达与台积电等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其ASIC芯片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些优势和举措,都为英伟达在ASIC市场的竞争中增添了胜算。
英伟达进军ASIC市场,将对整个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伟达的加入,将加速半导体产业的变革。定制化芯片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通用芯片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英伟达的ASIC布局,不仅是一场商业上的角力,更是一场技术与战略的博弈。
来源:暴走的柚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