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座万吨级船台诞生记!筑港人“手抬扛肩”助力造船工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7 09:24 2

摘要:1955年2月,交通部命令整合筑港工程局旅大工程队与天津新港工程队、筑港工程局机关部分资源,组建渤海工程处,担任旅大及渤海湾一带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旅大工区承建的中苏造船公司(后改称“大连造船厂”)码头和船台工程,为我国大型船舶建造现代化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翻开被岁月尘封的珍贵记忆,本期《筑港钩沉》栏目,让我们来到渤海之滨的大连,揭秘建国初期筑港人服务我国船舶建造事业的丰功伟绩!

1955年2月,交通部命令整合筑港工程局旅大工程队与天津新港工程队、筑港工程局机关部分资源,组建渤海工程处,担任旅大及渤海湾一带工程建设任务。其中,旅大工区承建的中苏造船公司(后改称“大连造船厂”)码头和船台工程,为我国大型船舶建造现代化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大连造船厂3号舾装码头

大连中苏造船公司第三码头扩建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设计施工的首座万吨级船舶舾装码头,主要施工内容是在原三码头北侧向北加宽,使新建的沉箱重力式结构码头与原有岸线连成一体,构成长400米、宽76米的突堤码头,累计预制安装矩形沉箱35个,于1957年建设完成。

第三码头扩建工程也是解放后我国建设的第一个矩形沉箱岸壁结构码头,工程在矩形沉箱预制施工中采用的工具式模板也是当时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筑港人通过对沉箱预制、下水浮运、施工安装就位等工艺不断总结,逐步培养锻炼了一支配套的混凝土沉箱工程施工技术力量。

新建的大连中苏造船公司二号、三号造船台均为万吨级船台,结构为重力式。这是我国50年代自行设计、施工的最大造船台,于1957年8月开工。

1958年6月,两座万吨级船台施工进入关键阶段,其中上部填石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受条件限制,石料全靠人用抬筐抬上船台。在此紧急情况下,工区党总支向全体职工发出“人人上船台、个个石上肩”的号召,立即得到职工们的响应。

有不少同志抬一筐感到不够劲,干脆抬上双筐。炊事员把早餐做完,还穿着白大褂就来参加抬石战斗。许多同志脱了上衣只戴上垫肩,不少同志肩压肿了,脚磨破了,但是第二天清晨不到5点便继续投入战斗。

当时工地上的宣传工作也非常活跃。现场有标语口号,有黑板报。工地宣传组每天都编发油印的快报,并送到每个人手中。特别是现场广播鼓动作用更大,不少同志即兴编出快板在广播上宣传。

万吨轮船台工程

船台于1958年基本建成。我国自制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就是在新建的三号船台上施工的。后来的1.5万吨、2.7万吨、3.5万吨级等“大庆号”油轮也是相继在二号、三号造船台上建造的。

建成新中国首座万吨级船台只是一段砥砺征途的起点。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一航人再接再厉,先后建成了国内首例10万吨级半坞式船台、首座20万吨级船坞、首座30万吨级船坞、首座航母船坞……为助力祖国造船工业跨越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来源:中交一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