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王钦若是一个最窝囊的宰相,他不仅矮小丑陋,脖子上还有一个肉瘤,被人嘲笑为瘿相。在朝堂上他处处被人瞧不起,被嘲弄,在家里又是一个怕老婆的内惧之人。
王钦若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王钦若是一个最窝囊的宰相,他不仅矮小丑陋,脖子上还有一个肉瘤,被人嘲笑为瘿相。在朝堂上他处处被人瞧不起,被嘲弄,在家里又是一个怕老婆的内惧之人。
作为大宋宰相,他不仅是一位政治风云人物,更是一位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凡成就和众多传奇故事的文化名人。
在《宋史》上他又被称为五鬼之首,那么王钦若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王钦若雕像
才情初绽
王钦若的艺术天赋自幼便崭露头角。相传,他出生于黄鹤楼,其祖父王郁陪父亲王仲华在鄂州为官,王家迁住黄鹤楼。
不久,有人望见黄鹤楼上流光溢彩,随后王钦若降生,仿佛预示着他将拥有非凡的人生。
幼年时,他便展现出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独特的艺术灵性。
有一次,王钦若在圃田,夜晚起来观测天空,红色的花纹组成 “紫微” 两字,这一神秘的景象似乎暗示着他在未来将与文学艺术结下深厚缘分。
书文双辉
王钦若的书法在宋代享有盛誉,尤其是行书和草书,笔力遒劲,气势恢宏。他的笔触似有千钧之力,每一笔画都力透纸背,却又不失灵动飘逸。
其作品布局大气,行气贯通,疏密得当,营造出宏大而雄浑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出他作为北宋重臣的大气与魄力,甚至有人把他比作颜真卿。
同时,王钦若在文学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参与编纂的《册府元龟》是一部大型的史料汇编书籍,对后世研究宋代以前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部书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是宋代官修史书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彰显了王钦若在文学编纂方面的深厚功底和卓越才能。
宋仁宗此时接触政事未久。复相后的王钦若对编书多有心得,又任过宰相,谙熟朝廷的典章,就献上一部《迁叙图》,向皇帝说明百官升迁的制度,对政治有所裨益。
天圣二年春,王钦若完成了《真宗实录》,详录了真宗时代的国史,也交代了自己的一生,任后人评说千秋功过。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是北宋时期由王钦若、杨亿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类书,也是宋朝四大部书之一。其他三部为:《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菁华》。
《册府元龟》大家比较陌生,它涵盖了上古至五代的广泛历史时期,主要记录了历代君臣将帅的事迹,并对十七史进行了概括。
该书内容丰富,分为31部、1104门,篇幅达27200余页,比《太平御览》多出一倍。
其编撰体例多由宋真宗亲自确定,只选取六经子史的内容,不收录小说,取舍严格,条理清晰。
书名中的“册府”指藏书之地,“元龟”象征大龟,寓意珍贵,因此该书被视为藏于名山的宝书。
王钦若在编辑整理文献方面功不可没。
南方宰相
北宋早期,北方人占据主导地位,皇帝的委任往往也倾向于北方人士。从宋高祖赵匡胤开始就立下规矩,不用南人做相。王钦若在仕途初期受到地域歧视的限制。
北宋初年,存在“不用南人为相”的惯例,北方官员王旦曾以此为由,反对王钦若担任宰相,包括寇准反对晏殊为相是同一个道理。
王旦称:“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这种地域偏见反映了当时北方对南方人的歧视和排斥,认为南方人难以承担国家重任。
尽管面临重重阻力,王钦若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最终在宋真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成为北宋南方人任宰相的第一人。他的成功突破了地域壁垒,为南方士人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先例。
这一突破不仅关乎王钦若个人的成就,更是宋代政治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朝宰相裴度
尊崇裴度
王钦若的朋友圈中不乏文人墨客,他的艺术成就和才华也得到了朋友圈的广泛认可。
王钦若对前人的艺术成就也十分推崇,他尊崇裴度,晚年富贵后,喜好神仙之事,常常按道家科仪建坛场用以敬神,用红笔写 “紫微” 二字陈放在坛上。
他还向皇帝上表修建裴度祠于圃田,授官给裴度后裔子孙,亲自撰文以记录裴度的事迹,这种对艺术先贤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虔诚与执着。
宋真宗赵恒
君臣之缘
王钦若与宋真宗之间有着一段颇为传奇的君臣情缘。
真宗登临泰山山顶,与近臣遍览前朝碑刻,其中一碑上刻有 “朕钦若昊天”。真宗回头看着王钦若笑着说:“原来此事早已注定,就是朕和你两人。”
这段传奇故事给王钦若的艺术人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仿佛他的命运与艺术成就早已被上天注定,与皇帝之间有着特殊的缘分,也使得他在艺术和政治舞台上更加引人注目。
王钦若在政治上深得真宗信任,他巧妙地处理政务,为真宗出谋划策,成为真宗身边重要的谋臣之一。
然而,王钦若也因真宗的宠信而逐渐滋生了沽名钓誉之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声誉和形象。
寇准
权臣之争
王钦若与寇准之间的关系则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一段佳话与争议并存的故事。
起初,寇准以澶渊之盟的功绩深得真宗器重,王钦若却心生嫉妒。他利用寇准不在场的机会,向真宗进言,将澶渊之战比作城下之盟,暗示寇准的行为如同赌徒孤注一掷,从而使真宗对寇准渐生不满。
王钦若的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他心机深沉的一面,也反映了北宋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然而,王钦若与寇准之间并非全然敌对,在某些方面,他们也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和理念,曾共同为北宋的繁荣稳定努力。
这种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使得王钦若与寇准的故事成为北宋政治史上的重要篇章,也为王钦若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更多波澜和戏剧性。
巧断租粮
王钦若在亳州任防御推官,监管会亭仓时,久雨不晴,仓官以稻谷潮湿为由不予接收农民田赋。远方而来交纳租税的百姓粮食将尽,不能完成交纳。
王钦若令仓官全部接收,并上奏请求不分稻谷的时间顺序,先支付潮湿的稻谷,避免了稻谷腐烂,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困境,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为他在政治生涯中赢得了不少赞誉,同时也体现了他将艺术才情与实际事务处理相结合的独特能力。
四畏之堂
王钦若夫人蛮横妒忌,他想置办侍女而未能实现。宅后院中建有一房名为 “三畏堂”,杨亿开玩笑说可以改为 “四畏堂”,王钦若询问缘由,杨亿说加上畏惧夫人,王钦若因此事非常愤恨。
这一趣闻生动地描绘了王钦若在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复杂性,即使在艺术成就和政治地位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在家庭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小烦恼,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索取贿银
咸平三年(1000年),王钦若担任科举考试的知贡举,负责选拔人才。考生任懿因对自己成绩没信心,通过与王钦若交好的僧人惠秦牵线,行贿350两银票,企图谋取功名。
王钦若的妻子李氏将任懿的名字写在仆人祁睿手臂上,让祁睿进入贡院告知王钦若。王钦若在考试结束后密令仆人向任懿索取贿银,任懿因故未立即给钱,后在僧仁雅多次催促下才交付。
河阴人常德方获得任懿行贿的证据后,将此事告知御史中丞赵昌言。赵昌言奏报宋真宗,随后祁睿等人被逮捕。
王钦若利用祁睿户籍尚在亳州的漏洞,声称祁睿并非自己属下,与自己无关。宋真宗宠信王钦若,也认为他不会贪图这点小钱,最终洪湛被诬陷革职流放,王钦若得以免罪,但此事也反映出他的不廉洁。
王钦若因吴植行贿事件受到牵连,本应追究“缪举之罪”,但由于刘太后的袒护,他得以免罪。
然而在同僚面前,王钦若颜面扫地。次日早朝,百官在待漏院集合时,鲁宗道对王钦若充满鄙夷。待王钦若欲上马入朝时,一只老鼠突然窜出,鲁宗道指着老鼠大喝:“汝犹敢出头!”此言显然是指桑骂槐,暗指王钦若因受贿之事人所不齿,王钦若听后又怒又羞。
这一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王钦若的声誉,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北宋政治的复杂与黑暗,使王钦若的人生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
五鬼之首
北宋“五鬼”在宋真宗时期,为迎合皇帝喜好,伪造祥瑞,推动封禅等活动,劳民伤财,故被时人及后世诟病。王钦若是北宋“五鬼”之一,且位居“五鬼”之首。
“五鬼”之称源于《宋史·王曾传》,宋仁宗言“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王曾附和称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为“五鬼”,奸邪险伪。
“五鬼”被贬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行径遭反感
“五鬼”成员如王钦若、丁谓等在官场上善于投机取巧,邀他人之功为己功,还挑拨离间,谗语伤人打击政敌,有罚归咎他人,金蝉脱壳,嫁祸于人等行为。
他们为追逐权力,不惜排斥朝中正士,浊乱朝政,如王钦若参与陷害主战派的寇准,致使寇准被贬谪。
二、地域政治斗争
北宋初年,政权刚刚统一,对被征服的几个小政权的人存在区别对待,南唐官员待遇较低,且需穿绿色衣服以示区别。
而“五鬼”多为南唐出身,这种地域背景使得他们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压制和排挤。
三、迎合皇帝引发争议
他们为迎合宋真宗,积极参与伪造天书、举行封禅大典等迷信活动,如王钦若是制造“天书封禅”的关键人物,丁谓极力迎合宋真宗屡奏“祥瑞”,充当迷信活动的后勤总管。这种做法引起了其他文人的反感,被认为有损文人的风骨。
四、文化偏见与歧视
北宋前期,北方士大夫占据主导地位,自认为代表了中原正统文化,对南方文化存在轻视和偏见,将南方人视为“轻儇奸诈、有才无德”的群体,甚至把南人看作“小人”的代名词。“五鬼”作为南方人,自然也受到了这种文化上的歧视。
五、语言差异导致排斥
北方方言区范围较大,各地语言彼此容易听懂,而南方口音复杂,十里不同音,南北之间语言不通。北方士大夫在与南方士大夫交往时存在障碍,进而排斥“五鬼”等南方籍贯的官员。
六、外貌与出身被嘲讽
王钦若因脖子上的肉瘤被嘲笑为“瘿相”,丁谓被嗤为猴形斜眼,刘承珪作为宦官被贬损得更低,陈彭年还被称为九尾野狐等,这些带有侮辱性的外号反映了北方士大夫对南方籍贯官员的恶意,通过贬低他们的外貌和出身来否定其整个人品。
七、事迹被歪曲与抹黑
“五鬼”成员虽有才学和吏能,但他们的事迹常被夸大或歪曲,以坐实其负面形象,如王钦若的投机取巧、迎合皇帝等行为被着重渲染,而其在其他方面的贡献则被忽视。
这就是为什么王钦若被称为“五鬼”之首
一、善于投机取巧
王钦若的同事毋宾古曾说,老百姓欠了国家很多钱还不上,我将来要上奏免了这些。
王钦若知道后,让下属一个晚上整理出来了数目,他自己抢先上奏真宗,对真宗说这是太宗留给您收买人心的方法。
王钦若等于是抢了别人的功劳,但凡好事都按在自己头上,坏事都是别人的,善于奉承巴结,受到真宗皇帝的器重,从而跨入朝廷核心机构,开启了通往宰相的快速通道。
二、深谙迎帝意之道
宋真宗偏好道教,王钦若不仅支持,还为真宗引荐修道之法,并炮制天书祥瑞,积极推动封禅。如伪造天书,建议封禅泰山、祭祀汾阴等,为真宗找回面子,深得真宗信任,进而获得高官厚禄与丰厚利益。
三、 常挑拨离间
王钦若凭借在皇帝面前的宠爱,多次诋毁其他官员,致使多人被罢官甚至流放致死,像在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避敌迁都金陵,还弹劾力主抵抗的寇准,称其“孤注一掷”,澶渊之盟以后,在皇帝面前污蔑寇准,说是城下之盟,致使寇准被罢相。
四、屡行嫁祸他人之举
王钦若常将自己的错误掩盖,嫁祸他人,使无辜之人受罚。比如科场舞弊、收受贿赂的罪名就被扣在了洪湛头上,洪湛被削去官职,流放儋州,最后死于流放途中。
王钦若雕像
像这样的宰相,在平民化的大宋官场可谓格格不入,难免受人歧视。
个人品德的污点使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不择手段在真宗面前巧言令色,使得真宗对他宠信有加。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极强的心机和手段。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不惜打压同僚。
此外,他还曾因与丁谓的矛盾,被丁谓排挤出朝。后世许多史学家也对他的行为多有批评,认为他违背了臣子的忠诚和道德原则。
尽管如此,也有观点认为王钦若并非一无是处。作为南唐降臣,被人瞧不起这很正常,能够第一个做到宰相的位置,如果不采取一些异端手段也是很难的,站在这个角度看他也并非大奸大恶之人,并且得到“文穆”的谥号,乐享晚年,死后刘太后亲自吊唁,这在大宋也前所未有的风光无限。
所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宋初期的政治发展和文化繁荣,其在编纂《册府元龟》等文化事业上的贡献不可忽视。
钦若之死
王钦若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 年)十一月壬子(初九日) 病逝于前往传法院途中,时年六十四岁。
王钦若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多次遭遇贬谪与权力斗争,如景德元年(1004 年)因密请真宗迁都金陵被寇准阻挠,出判天雄军;天禧三年(1019 年)被周怀正等人诬陷与道士谯文易有染,被罢相出判杭州;天圣元年(1023 年)再次为相后,又因与丁谓等人的权力斗争而失势等,这些经历使他心中郁郁寡欢,积怨成疾,最终导致身体机能衰退而亡。
王钦若晚年身体状况不佳,患有多种疾病。据《宋史》记载,他在天禧三年(1019 年)任皇太子(即其后的宋仁宗)之师时,就已因疾病缠身而请求出判杭州。此后,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或出外任职,如天圣元年(1023 年)再次为相后,因疾病又请求出判杭州等。这些疾病可能包括中风等病症,最终导致其身体机能全面崩溃而死。
王钦若有可能死于突发的急性疾病。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天圣三年(1025 年)十一月,王钦若在前往传法院的途中突然发病,未能及时救治而亡。
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垂帘听政,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需要拉拢王钦若等有影响力的官员,因此继续重用王钦若,使他得以在晚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直至善终。
王钦若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 年)去世后,被追赠太师、中书令,葬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
其葬礼规模较大,有官员护柩而行,沿途供给等也很丰厚,还录用他的亲属及亲信二十多人为官。
宋仁宗亲临其家询问葬事,王钦若的妻子奏称家贫,难以办丧,仁宗遂赐给黄金三百两、银器千两、帛三千匹,以助葬事。此外,还特地为王钦若废朝两日,以示哀悼。
最初王钦若被拟议 “文正” 的谥号,但因王旦之子王素反对,认为王钦若奸邪,不应得此美谥,后改谥 “文穆”。
在古代,“文” 表示经天纬地,“穆” 表示布德执义,飨国以长,多为有文治、德行或有大功德于国家的重臣所用。
但对王钦若而言,这一谥号与其一生行事颇不相符,也引发了后世诸多争议。
王钦若雕像
王钦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艺术成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北宋的文化天空,而他与宋真宗、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那些围绕着他发生的故事传说和轶事趣闻则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神秘感,使他成为北宋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