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七八十年代,有个《参考消息》报,很受欢迎。但它不面向大众发行,只发给县团级单位。记得当时在单位上班,那时一来报纸,都争抢着先阅读《参考消息》报。而对其它报纸却不那么上心。
在七八十年代,有个《参考消息》报,很受欢迎。但它不面向大众发行,只发给县团级单位。记得当时在单位上班,那时一来报纸,都争抢着先阅读《参考消息》报。而对其它报纸却不那么上心。
这是因为,类似参考消息,小道消息,野史类信息,这些都是对正规信息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人们好奇心的过多需求和满足。有如吃久了鱼肉大歺,缺少多类性营养,需要多补一下其它素菜一样。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诸如古时的野史,佚闻,家长俚短,甚至香港的探秘狗仔队,及扩充到美国的水门事件等。都是人们对细节的渴求和应用上的扩充和占有欲下的产物。
不论小道消息,野史或互联网谋体,都是在对某种重大关注对象的一种稀释和扩展解读,都是一种消息性的愿望追求。
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某种不道德,不守法隐私的揭露。它将所谓的隐私公开于阳光之下,才能使隐私越来越少,天下也越来越透明。这与政务公开,财产公开一样,都是人们愿意关心的根本目的。使一切都在阳光之下,一切都在世人注目之下,这对个人也好,政府也好,都是一种健康和进步。
所以说,享受信息,应用信息,分解消化信息,也是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选择。庙堂之上,自然有庙堂之上的大略,庙堂之下,自然也有庙堂之下的算计与乐趣。也可以说,信息是以真实为核心、为实用的多层次包装的组合。只是越接近信息核心,就越路窄了,受众者越少了。
为什么参考消息不面向大众呢,其实就是这些消息还处在参考状态,处在零的状态,还没被真实确定,或真实有用的阶段中,就如网上传播的各种信息,即是零的状态,也是无法归纳成有用的状态。只是一种民意的表现,缺乏科学性,完整性,是碎片化的,受制的,带有各种情绪的汇集,是缺少权威性的。
尽管如此,如今互联网的信息不但适合于庙堂之下,也同样适合于庙堂之上了。相对于此,这就是一个进步。不管《参考消息》,小道消息,互联网消息,都是无数的零状态。这种零状态只能在自已的主观判断下,形成有用的影响,形成真实的实数,才能成真,才能有用。
任何信息,並非因为真实与否就可以引来正确结果的,它还存在着适宜与否的问题。因为任何真实的东西,並不会绝对产生适宜的。如火葬场的真实场景,车祸的真实场景,凶杀的真实场景等都是不适宜宣传的。否则它会带来恐惧与人心的不受。
所以说对信息的听信与传播,都要有忌讳的。信息並不是一种猎奇。世俗都知,睡前不说鬼,过节不言丧。这都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
互联网信息要经过层层过滤,方能提纯。方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真实。这就是互联网大众信息存在的初始形态。它也是与《参考消息》及“内参”在层次上存在的区别所在。
真实的信息,最初都是粗糙的,碎片的,甚至是有其意,少其实的。但它的广泛性是存在的。当它到了不同社会层次中,就意味着,有其意象了。但这个意象还不足以成为其像。只有到了最高层次,才能判断出是意象还是真像。
信息还有一个普遍性和个性意义的问题。能否成为典型,是否为个案,这是很关健的。如吃饭能噎死,这是个案的新闻,是事实,但不是推广传播的普遍必要。打骂父母,也是个案,但不能成为证明现实不孝的有力证据。跌倒不扶,拒不让座等等。也不能构成普遍的社会现象。尊老爱幼还是社会的主流的。至于金钱万能,资本渗透,虽然也是一种象,但本质上则是一种真像了,那么它是可以作为实例加以佐证的。
信息是决定你判断不同事物走向的依据。要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与过滤能力。不能听风是雨,也不能一律视为扯淡。一个东西摆在那里,最终的接受者是你。是否值得接受它,还是划过它,不但要看你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实践水平,思想道德水平。还有情智与心态的取向。总之,接受正的、益处的、健康的、有营养的信息,则是当今在万干信息中如何去汲取、去收获的唯一选择标准。
来源:630熊猫5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