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爱因斯坦的背后却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他身为德国人,却被德国出重金取他性命。但他移民美国后却又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22年。
文| 壹先生
编辑|壹先生
——【·前言·】——
爱因斯坦非常聪明,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第一位举足轻重。
爱因斯坦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有关爱因斯坦正能量的话题,但是你知道吗?
在爱因斯坦的背后却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他身为德国人,却被德国出重金取他性命。但他移民美国后却又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22年。
是有关爱因斯坦被封存的档案就有1400多份,如果不是这些档案被揭秘,那世人又如何得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背后的阴暗面?
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马里奇,1875年生于塞尔维亚一个小康家庭,打小就是个爱跟公式较劲的姑娘。
1896年,她冲破当时女性难进大学的偏见,考进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成了班里为数不多的女学生。那会儿爱因斯坦坐在她后排,总瞅见这姑娘低头算题时,发梢总沾着铅笔灰,俩人一聊才发现,对物理的痴劲儿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课余时间,他俩常蹲在图书馆角落,对着黑板画坐标系,为一道电磁学题争得面红耳赤,一来二去就好上了。
1903年结婚时,米列娃已为爱因斯坦生下一个私生子(后来送养),婚后又生了俩儿子。
原本身为数学物理双料学霸的她,为了支持丈夫搞研究,主动退到幕后带娃、操持家务。
可爱因斯坦整天泡在专利局下班后还闷头算公式,连孩子发烧都顾不上看一眼。米列娃试过跟着丈夫讨论新发表的“相对论”,却发现自己早被柴米油盐磨得跟不上思路。
1919年离婚时,她只分到爱因斯坦未来诺贝尔奖奖金的一半(后来真拿到了),带着小儿子回瑞士靠做家教糊口,晚年还因小儿子精神疾病耗尽积蓄。
这个曾被爱因斯坦称为“我亲爱的同谋”的女人,终究没在科学史上留下名字,只在旧书信里藏着当年一起算过的场方程草稿。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小职员,却迎来了人生最猛的“爆发期”,一口气发表4篇震撼科学界的论文:3月搞定“光电效应”,解释光和电子的关系;
4月啃下“布朗运动”,用数学证明分子存在;
6月甩出“狭义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时空观;
9月又补了篇“质能等价”,算出那个著名的E=mc²。这四篇论文篇篇戳中物理学要害,直接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拽进新维度。
那会儿爱因斯坦能闷头鼓捣研究,离不开妻子米列娃的兜底。
两人刚结婚不久,孩子嗷嗷待哺,家里全靠米列娃操持——她每天哄睡孩子后,还得帮丈夫抄演算稿、核对公式,甚至陪他争论“同时性”这类烧脑问题。
后来有人在他俩书信里发现,爱因斯坦写相对论时,多次提到“我们的研究”,可最终发表时,署名只有他一个。
米列娃从没为此吵过闹过,直到离婚后,还默默保存着当年的草稿纸。
虽然学界对她具体贡献有争议,但没人否认:那个在小阁楼里边哄娃边帮丈夫算方程的女人,是奇迹年背后最沉默的支点。
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婚姻走到尽头,跟他提出的一堆“奇葩要求”脱不了干系。
俩人结婚后,爱因斯坦曾写过一份所谓的“婚姻条约”,明明白白列出对妻子的“规定”:第一,别指望我会陪伴你,我不跟你说话、不看你时你就闭嘴;
第二,我吃饭、工作时你得乖乖闪一边,我的东西你少碰;
第三,我让你滚你就得滚,我不跟你说话你就躲远点。
更过分的是,他还要求米列娃“停止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甚至连整理他的手稿都成了妻子的“义务”。
这些要求哪像夫妻间的相处,分明把米列娃当免费保姆兼学术工具人。原本怀揣科研梦想的米列娃,每天被家务和孩子缠身,还要忍受丈夫的冷暴力。
爱因斯坦一头扎进公式里,连孩子生病都不管,米列娃试着聊学术,却被他嫌“耽误时间”。时间长了,她眼里的光被消磨殆尽,只剩失望和心寒。
1919年离婚时,米列娃没多吵多闹,或许早在那些被忽视的日夜,她就明白这段婚姻早就只剩空壳了。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艾尔莎·爱因斯坦,论起辈分是他的表姐(两人有共同的外祖父母)。
她1876年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家庭,比爱因斯坦大三岁,婚前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两个女儿,离婚后带着孩子独居,直到1912年与爱因斯坦重逢。
要说她的优点,首先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艾尔莎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擅长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知道爱因斯坦离不开香肠和黑咖啡,每天变着法儿给他做合口的饭菜;
爱因斯坦书房乱得像“飓风过境”,她总能默默收拾妥当,还能帮他分类整理论文草稿。更厉害的是她的社交能力——爱因斯坦成名后,家里每天访客不断,记者、学者、政要轮番上门,艾尔莎总能笑脸相迎,替丈夫挡下不必要的应酬,甚至帮他规划全球讲学的行程安排。
有次美国出版商来谈相对论的英译版,艾尔莎几句话就谈妥了版税分成,让爱因斯坦直夸“你比我的经纪人还精明”。
此外,艾尔莎对爱因斯坦的“容忍度”堪称惊人。她清楚丈夫对婚姻有诸多挑剔,甚至容忍他婚后仍与其他女性暧昧。
爱因斯坦曾当面调侃“我该娶你还是你女儿”,换别的女人早闹翻了,她却只是叹口气转身继续熨衣服。
这种“务实型”的温柔,或许不如米列娃的学术共鸣动人,却实实在在让爱因斯坦在声名鹊起的日子里,有了个能歇脚的“避风港”。
爱因斯坦1933年移民美国后,竟被FBI秘密监视了22年,直到1955年去世。这事儿说起来跟当时美国的“疑心病”大环境脱不了干系。
首先,他的政治立场太“扎眼”。
爱因斯坦公开反对种族歧视,支持工人运动,甚至在写给社会主义者的信里说“资本主义有缺陷”,这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冷战初期,妥妥被归为“可疑分子”。
FBI翻出他早年在德国参与反战团体的旧账,硬说他“同情共产主义”。
其次,他跟苏联的瓜葛成了把柄。
二战期间,他曾与苏联女间谍玛加丽塔有过感情纠葛(虽然后来证实他没泄露机密),但FBI局长胡佛抓住这点大做文章,怀疑他“被苏联利用”。
再加上他反对美国研制氢弹,公开呼吁“核武器该被管控”,这让军方觉得他“立场不稳”。
更关键的是,他太有名了。一个能影响全球舆论的科学家,却总说“美国民主有漏洞”,这让美国政府坐立不安。
FBI偷偷翻他的信件、监听电话,甚至派特工伪装成清洁工去翻垃圾桶,就为了找“通敌证据”。
结果查了22年,除了发现他爱写情诗、常忘带钥匙外,啥实锤都没有。直到他去世后,FBI解密的1400页档案里,还净是些“他今天去公园喂鸽子”的鸡毛蒜皮。
这场荒唐的监视,说白了就是一个时代对“异见者”的过度猜忌,而天才科学家不过是政治浪潮里的一片浮萍罢了。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他1922年途经上海时写下的日记里。
他在日记中称中国人“缺乏逻辑思考能力”“数学才能欠缺”,甚至把中国形容为“像机器人一样运作的社会”,还觉得中国女性“麻木”,对生活苦难“逆来顺受”。
这些话现在看明显带着误解和偏见。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跟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普遍认知脱不了干系。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民生凋敝,国际上对中国的报道大多是落后、愚昧的负面形象。
爱因斯坦作为欧洲知识分子,可能接触的都是这类片面信息,加上他只在上海待了三天,看到的是战乱下的市井景象——比如码头工人辛苦搬运货物、街头百姓为生计奔波,就误以为这是中国的全貌。
那时候西方不少学者都有“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感,觉得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这种时代局限性让他没能跳出偏见的圈子。
不过得说清楚,这些观点只是他个人的片面认知,跟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两码事。后来中国学者翻译他的著作、研究他的理论时,也没回避这些历史细节,毕竟人无完人,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受时代和视野的限制。
来源:壹先生科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