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中叶,中国西北大地爆发了一场震动清廷的回民起义,起义的核心人物是回教白山派(哲赫忍耶教派)的教主马化龙。他为啥要反清?这不是偶然的个人选择,而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堆到一块儿的必然结果。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段历史。
19世纪中叶,中国西北大地爆发了一场震动清廷的回民起义,起义的核心人物是回教白山派(哲赫忍耶教派)的教主马化龙。他为啥要反清?这不是偶然的个人选择,而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堆到一块儿的必然结果。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段历史。
先说宗教这一块。哲赫忍耶教派从乾隆年间传到中国,因为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贴近普通老百姓,在西北回民里很快就传开了。可这教派打一开始就不招清廷待见,为啥呢?因为它组织太严密了,教主底下有道堂、清真寺,就跟个小政府似的,这让皇帝老儿觉得威胁大了去了。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起义后,朝廷直接把哲赫忍耶定性为“邪教”,严禁传播。马化龙他爷爷马达天被流放到黑龙江,他爹马以德死在监狱里,等他接任教主的时候,教派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传教就有罪,正常宗教活动都得偷偷摸摸搞,金积堡的道堂体系在清廷眼里简直就是“国中之国”。你说,活路都要被断了,能不反抗吗?
再说民族矛盾。清廷一直玩“以汉制回”的套路,陕甘地区的回民可吃尽了苦头。同治那时候,回民跟汉民闹土地纠纷,官府总是偏向汉人;打官司更是离谱,汉人伤了回民,十个里九个轻判;回民伤了汉人,基本没好果子吃。这种歧视日积月累,仇恨越攒越深。1862年陕西回民一起义,宁夏这边立马响应,马化龙打着“统理宁郡军机事务”的旗号,拿下了灵州、宁夏府城。说是自卫,其实是百年来受的压迫太多了——回民要交“三丁抽一”的重税,连婚丧嫁娶都被官府指手画脚,还被骂成“回贼”。马化龙在金积堡修了五百多座堡寨,自己封官发印,说白了就是想争个平等活法。不过起义里确实发生了屠杀汉民的事,这也成了后来争议的焦点,清廷拿这个大做文章,民间却觉得是被逼急了的过激反应。
说到经济,马化龙家族能成事,靠的是真金白银。他爹那时候就靠茶马贸易攒下家业,到他这儿更厉害了,把花马池盐池攥手里了。按史料记载,盐池一年税收就有8万两白银,加上茶马贸易,一年能支配15到20万两白银。有钱就想有权,马化龙花钱捐了个千总,想走体制内的路子,结果处处被汉人官僚排挤,朝廷还盯着盐池的税收不放。他算是看透了,在旧体制下,回民商人永远是被榨取的对象。金积堡那地方好啊,有秦渠、汉渠灌溉,能种粮能产盐,他一边修水利搞生产,把这儿变成“粮仓银库”,一边买火器练民团,从宗教头儿变成了军事统帅。
赶上全国大乱,马化龙瞅准了机会。19世纪60年代,清廷被太平天国和捻军折腾得焦头烂额,西北没啥兵力把守。马化龙赶紧联合陕西白彦虎、河州马占鳌他们,把陕甘搅得沸反盈天。清廷一开始玩怀柔,甚至接受他改名“马朝清”表示效忠,其实是缓兵之计。马化龙也不傻,1865年假装投降归还府城印信,转头就利用这段时间修堡寨、买洋枪洋炮。但他终究没长远打算——在朝廷眼里,只要你搞割据,不管啥理由都是反贼,这仗从根儿上就输了。
现在看马化龙,评价可不一样。官方说他是分裂分子,说他诱杀清军将领、纵容士兵屠杀汉人;但在哲赫忍耶的信徒嘴里,他是为教门舍命的英雄,金积堡保卫战的时候,老百姓拆房子搬石头 fight,连死尸都拿来当粮食,那叫一个惨烈。这其实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国家统一来说,他搞割据就是挑战朝廷;从民族反抗压迫来说,又有他的道理。他这人很矛盾,既是精神领袖又是军事头子,一边喊着“圣战”凝聚人心,一边在绝境中自缚请降想保住百姓,这种纠结正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
1871年左宗棠攻破金积堡,马化龙的抗争落幕了,但这事留给后人的思考可不少。清廷歧视新教,说明专制王朝容不下多元文化;“以汉制回”搞砸了,证明压迫久了必然反弹;西北商业资本和中央的冲突,又预示了近代地方势力的崛起。说白了,这起义失败,根本在于割据和“大一统”传统的冲突,加上没个超越民族的纲领。
现在回头看,马化龙这事就是晚清治理危机的一个缩影——宗教政策不包容,民族矛盾不疏导,经济利益不平衡,再稳的统治也得翻车。在多民族国家里,怎么在差异中找共识,在博弈中求平衡,到现在都是个重要课题。就像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全世界各种文明如果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那么人类社会就能和平有序、共同繁荣。) 也许这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办法。
参考资料列举:
1. 《甘宁青史略》:记载马化龙家族对花马池盐池的控制及经济实力。
2. 《清实录》:清廷对哲赫忍耶门宦的宗教打压政策及马化龙起事的官方记载。
3.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分析哲赫忍耶门宦的组织体系与清廷的冲突。
4. 人民网《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揭示清廷“以汉制回”政策的后果及回民起义的必然性。
来源:史韵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