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大价钱买的“耐克”,洗两次就开胶;三百块的“阿迪达斯”,穿一周鞋底开裂——这些年,你踩过运动大牌的“假货坑”吗?最近广州、莆田、长春等地接连曝出假耐克、阿迪达斯被查的消息,再次把“运动品牌假货泛滥”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当“假货比真货多”成了调侃,当年轻人从“
花大价钱买的“耐克”,洗两次就开胶;三百块的“阿迪达斯”,穿一周鞋底开裂——这些年,你踩过运动大牌的“假货坑”吗?最近广州、莆田、长春等地接连曝出假耐克、阿迪达斯被查的消息,再次把“运动品牌假货泛滥”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当“假货比真货多”成了调侃,当年轻人从“追logo”转向“看品质”,这场围绕运动品牌的消费变革,正悄悄改写市场格局。
2024年夏天,广州环市西路万通汇服装市场的一场突击检查,揭开了运动品牌假货的冰山一角。
执法人员排查发现12家店铺涉嫌销售假冒“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商品,现场查获侵权服装、鞋类3744件,11家商户被立案调查,1家移交公安机关。无独有偶,莆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9月公示的一起案件中,某老板因销售假冒耐克、阿迪达斯鞋材,被罚款近18万元——这些鞋底通过微信流向制假窝点,最终变成市面上的“高仿鞋”。
更早前,长春一名商户因销售956件假冒耐克、阿迪达斯商品,直接被司法机关判刑。
这些案例背后,是一条成熟的制假售假产业链。
有消费者吐槽:“以前买假货还得去批发市场淘,现在刷短视频、逛朋友圈,‘原厂渠道’‘专柜同源’的广告满天飞,价格从两三百到五六百,根本分不清真假。”某球鞋爱好者透露,热门款耐克AJ、阿迪达斯三叶草的仿品,从鞋盒、吊牌到防伪标都能做到“以假乱真”,甚至有商家敢承诺“支持验货”——所谓的“验货”,不过是用假鉴定APP糊弄人。
运动大牌假货泛滥,首当其冲的是品牌自身的高溢价策略。
一双基础款耐克运动鞋,成本不过百元,标价却上千;阿迪达斯三叶草经典款,溢价率甚至超过300%。
年轻人想穿“潮鞋”,钱包却够不着正品,自然给了假货生存空间。有00后消费者直言:“不是不知道是假的,但正品太贵,仿品样子一样,穿几次就扔也不心疼。”
其次是制假成本低、利润高。
以莆田为例,当地鞋企代工经验丰富,从鞋底、鞋面到包装,产业链配套齐全。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双高仿耐克的成本仅80-150元,转手就能卖300-600元,利润率高达300%。
更隐蔽的是“鞋材造假”——像莆田被查的案例中,制假者不直接卖成品鞋,而是卖带品牌标识的鞋底、鞋舌,再由下游小作坊组装,规避监管风险。
监管难度也不容忽视。
假货销售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朋友圈、直播带货、二手平台成了重灾区。
某市场监管人员坦言:“线上交易隐蔽性强,取证困难,很多商家打‘擦边球’,标题写‘仿版’‘复刻’,聊天时暗示‘质量接近正品’,很难界定是否侵权。”即使查到了,部分商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执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成本。
对品牌方来说,假货泛滥直接损害品牌形象。
耐克、阿迪达斯近年频繁陷入“质量门”——消费者买到的“正品”开胶、脱线,其实很多是混在渠道里的假货。有消费者吐槽:“以前觉得耐克耐穿,现在买两双有一双出问题,谁还敢信?”品牌溢价依赖的“高端感”被假货稀释,反而导致正品销量下滑,陷入“越贵越没人买,越没人买越依赖溢价”的恶性循环。
最受伤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花正品钱买假货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网友在二手平台花800元买“九成新”耐克AJ,结果鉴定是假;有学生党省吃俭用买“阿迪达斯”,穿一个月鞋底断裂,商家却以“仿品不保修”为由拒绝售后。
更讽刺的是,部分假货质量比正品还差——某质检机构拆解发现,高仿鞋的鞋底材质多为再生橡胶,弹性差、易老化,长期穿可能伤脚。
市场秩序也被严重扰乱。
正规代工厂因利润低不愿接单,小作坊靠仿冒赚快钱;原创设计被抄袭,国产品牌投入研发却被“蹭热度”;消费者对整个运动品牌市场失去信任,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当耐克、阿迪达斯因假货问题“掉价”,国产运动品牌正悄悄“逆袭”。特步的“动力巢”跑鞋,用全掌缓震科技征服马拉松爱好者,有跑者反馈“穿了三年没开胶,比某国际品牌的旗舰款还耐造”;中国李宁把“中国李宁”四个字印上巴黎时装周,“悟道”“韦德之道”系列成了潮人街拍的“硬通货”;安踏收购斐乐后,既保留专业运动线,又推出“氢跑鞋”“氮科技”等黑科技,价格却比同级别国际品牌低30%-50%。
这种转变,本质是“消费自信”的回归。95后消费者小吴的话很有代表性:“以前穿耐克是为了‘有面子’,现在穿特步是因为‘真舒服’。上次跑半马,穿特步260竞速鞋拿了前二十,谁还在意鞋上是勾还是叉?”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国产运动品牌市场份额已超55%,其中特步、李宁、安踏的增速均超过20%,远超国际品牌的个位数增长。
更关键的是,国产品牌在“打假”上更“硬气”。特步建立了全流程溯源系统,每双鞋都有唯一“身份证”,扫码就能查产地、材质;李宁联合电商平台推出“正品险”,消费者买到假货可获三倍赔偿;安踏则与公安机关合作,2023年配合查处制假窝点17个,销毁假货超10万件。这种对假货“零容忍”的态度,反而让消费者更愿意为正品买单。
从“假大牌烂大街”到“国潮逆袭”,这场消费变革背后,是年轻人不再盲目追逐“logo崇拜”,是国产品牌用质量和设计证明自己,更是市场监管对假货“动真格”。当广州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突击检查,当莆田制假老板被重罚,当长春售假者被判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震慑,更是对“真货价值”的守护。
未来的运动消费市场,或许不再有“非耐克阿迪不穿”的执念,而是“穿得舒服、穿得自信、穿得有态度”的多元选择。真货有尊严,假货无容身,每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这不仅是一场“打假”之战,更是一次“消费文明”的升级。
来源:辰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