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尹锡悦政府在2024年底“紧急戒严”失败后陷入政治危机,为转移国内矛盾,其团队通过捏造“中国介入韩国选举”等虚假信息煽动反华情绪。例如,尹锡悦律师团队在庭审中宣称“驻韩美军抓捕99名中国间谍”,尽管驻韩美军和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多次辟谣,但此类谣言仍在极右翼
韩国近期出现的反华浪潮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从政治操弄、经济竞争、军事博弈、文化冲突和媒体误导等层面捋一捋:
一、政治因素:转移矛盾与选举操弄:
尹锡悦政府在2024年底“紧急戒严”失败后陷入政治危机,为转移国内矛盾,其团队通过捏造“中国介入韩国选举”等虚假信息煽动反华情绪。例如,尹锡悦律师团队在庭审中宣称“驻韩美军抓捕99名中国间谍”,尽管驻韩美军和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多次辟谣,但此类谣言仍在极右翼群体中广泛传播。这种政治操弄在2025年总统大选前夕尤为明显,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将反对党候选人李在明主张的“中美平衡”政策污名化为“亲华卖国”,试图通过制造外部对立凝聚支持。
极右翼势力借机扩大影响力,通过街头抗议、社交媒体传播仇恨言论等方式,将中国塑造成“威胁”。2025年4月,首尔华人社区爆发抗议活动,示威者高举美韩国旗,喊出“滚回中国”等种族歧视口号,甚至引发针对在韩中国公民的暴力行为。联合国罕见发出警告,称韩国国内的反华情绪已达到“令人担忧”的水平。
二、经济竞争:产业冲击与贸易摩擦:
中韩贸易格局的变化加剧了韩国的经济焦虑。2025年1-4月,中韩贸易逆差扩大至101.55亿美元,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的崛起直接冲击了韩国产业优势。例如,中国在3D NAND混合键合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已超越韩国,三星等企业不得不采用中国技术专利;现代汽车在华销量缩水四分之三,泡菜企业因中国原料价格优势倒闭率上升。这种经济落差被部分韩国民众解读为“中国抢了饭碗”,而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土产业,近期对中国热轧碳钢或合金钢中厚板征收27.91~38.02%的临时反倾销税,进一步激化了贸易摩擦。
此外,中国对韩国的稀土出口限制也加剧了经济压力。2025年4月,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及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要求韩国企业不得向美国国防公司出口含有中国稀土的产品,否则将面临制裁。韩国制造业(如电力变压器、电池、电动汽车等)高度依赖稀土材料,此举直接冲击了韩国供应链安全。
三、军事博弈:选边站与战略困境:
韩国在中美博弈中被迫选边站,其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被中方视为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威胁。2025年3月,美韩举行“自由护盾”联合军演,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并出动B-1B战略轰炸机参与;韩美日还首次举行联合空演,进一步刺激了中方反应。韩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言论(如暗示可能援引《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也加剧了中韩关系紧张。
韩国承担的驻韩美军防卫费持续增加(2026年增至1.5192万亿韩元),这种“安全靠美、经济靠中”的矛盾逻辑导致其外交政策摇摆,既需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又无法忽视中国市场需求,加剧了社会焦虑。
四、文化冲突:历史争议与民族主义:
中韩在历史文化问题上的争议持续发酵。韩国部分激进民族主义者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宣扬“汉字是韩国人创造”“孔子是韩国人”等歪曲观点,试图构建虚假的民族自豪感。近年来,韩国在文化遗产申报上的频繁动作(如端午祭、拔河等)也引发中国民众不满,被认为是“偷抢”中国文化成果。2025年春节期间,韩国民众甚至上街抗议“中国剽窃春节文化”,这种文化民族主义情绪在媒体的渲染下进一步激化。
韩国电影《哈尔滨》的命名争议(以中国城市命名却未在当地取景)和对历史地景的粗糙呈现,也被指既未尊重中国地理,也未真正理解历史现场,加剧了文化归属争议。
五、媒体误导:片面报道与谣言传播:
韩国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加剧了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例如,部分媒体将疫情责任甩锅中国,炒作“中国雾霾影响韩国”“中国泡菜质量问题”等不实信息,尽管实际数据显示韩国进口的泡菜中大部分原料来自中国且符合标准。极右翼媒体如《天空日报》通过编造“中国间谍”等虚假新闻,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导致普通民众对中国产生无端偏见。
2025年1月,韩国记者A某捏造“驻韩美军抓捕99名中国间谍”的谣言,称这些人员“供认干预韩国选举”,尽管被官方辟谣,但虚假信息仍在极右翼群体中广泛传播,最终该记者被警方以涉嫌妨碍公务等罪名提请逮捕。
韩国近期的反华浪潮本质上是政治操弄、经济竞争、军事博弈、文化冲突和媒体误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尹锡悦政府试图通过煽动外部对立转移国内矛盾,而经济压力和产业焦虑为这种民粹策略提供了土壤。然而,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中韩关系,也将反噬韩国自身利益——正如中国驻韩大使所言,“恶意炒作涉华议题,只会灼伤两国世代积累的友好根基”。未来,韩国若不能摒弃“安全靠美、经济靠中”的矛盾逻辑,其在中美夹缝中的战略困境或将持续加剧。
来源:天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