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正常”地生活,正在悄然消磨我们的生命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4 02:30 3

摘要:这本书在北美是现象级的畅销书,英文版封面很有冲击力,我们本来也想直接采用英文版的封面,联系外方后得知封面图版权属于一位乌克兰设计师,而因为俄乌战争,这位设计师联系不上,只好按已有套系重新设计了封面。

这本书在北美是现象级的畅销书,英文版封面很有冲击力,我们本来也想直接采用英文版的封面,联系外方后得知封面图版权属于一位乌克兰设计师,而因为俄乌战争,这位设计师联系不上,只好按已有套系重新设计了封面。

作者加博尔·马泰医生在国内声名不显,上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作为一位犹太人就巴以冲突发声。出生于匈牙利的他一出生就遭受了二战中纳粹残害犹太人之苦,曾满心支持犹太复国,但在巴以冲突中,他坚定地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暴行。

一本关于健康的书,一位医生,竟有了一种与人类文明的脉搏起伏相连的宏大感。

是的,宏大感。

很难想象,一本关于健康的书,一开篇就讲什么是心理创伤,为什么我们大都带着创伤,以及创伤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这便是这本书的基调,它不会告诉你怎么食补,怎么养生,怎么锻炼,怎么改善睡眠;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更深层,或者说更宏大,或者说更系统的健康观——身体-心理-社会三位一体,我们所在的社会文化,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所处环境的种种,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进而影响健康。

于是你会读到,你的健康如何在出生前就受到影响。马泰医生甚至讨论了西方医学如何把分娩病理化,把孕妇当作病人看待,从而给孕妇和新生儿带来本可以避免的压力甚至创伤。还讨论了当下流行的种种“育儿经”所隐含的问题——它们往往立足于往某个方向改造孩子,而不是尊重孩子的需求和天性。

于是你会读到,社会文化如何通过传递压力悄然抹杀我们的生命力。童年创伤的一大来源便是父母被生活的压力占据了太多注意力,而无法投注足够的注意力给孩子和孩子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们鼓励竞争而非合作,鼓励自立而不鼓励表达情感的文化,造就了现代特有的生活方式——缺乏时间,缺乏锻炼,缺乏安全感,缺乏家庭联结,缺乏社群归属感,并且频频受到社交网络的侵蚀,这些都是心身健康的杀手。

于是你甚至会读到,马泰医生对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心理创伤的剖析。我们总是带着戏谑和调侃谈论特朗普的种种离谱操作,但通过一种视角看看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人类文明的走向如何对我们个人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或许更有意义。

这是一位年逾80岁的医生,把自己对身体、心理、文化、社会、政治方方面面的所见、所思,完整记录呈现的杰作。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对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种种境况都有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认识,以及感受。(感受很重要!)

对我来说,让我震撼的是,马泰医生并不是心理学家,却对现代人的心理状况有着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描绘,又能带来超脱心理学的跨学科视角。

记得在出版第一本马泰医生的作品《空洞的心》前,我本来在作者简介里写的头衔是【心理治疗师】,马泰医生审核时专门提出,他不是心理治疗师,而是【医生】。他确实是一位医生,但他是一位特别的医生——他意识到病人需要被倾听,但医学实践中医生从来不问病人的心理和生活状况,这是有问题的。于是他开始和病人约谈,一次一个小时,听病人讲自己的人生故事。这种模式持续了超过30年,马泰医生成了一位最懂心理学的内科医生。

这本书中文版取名叫《健康的迷思》,因为它最终落脚点是健康,希望能帮助关注健康话题的读者找到这本书。它的英文名叫The Myth of Normal,直译应该叫【正常的迷思】,所谓正常,就是没有疾病,没有“异常”。

马泰医生不断强调的一点是,正常的标准是社会文化赋予的——一方面,西医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我们都带着心理创伤,背负着生活的重压,身处在不乏冷漠和疏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中,我们怎么能称得上健康?另一方面,有没有可能,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我们告诉自己“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并不“正常”,反而正在侵害我们的心身健康?

“都市牛马”的“正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或许是像螺丝钉一样不带感情地工作、遇到冲突就下意识回避、每晚刷手机停不下来、一直要有待收的快递、周末没有能一起逛街的朋友……

就我个人而言,最近两个月来,我需要时不时看音乐播放器、耳机、乒乓球底板的测评,不断确定下一个“猎物”,不断寻找新信息来说服自己这个“猎物”值得或不值得追寻,甚至花钱买下一个然后再寻找下一个“猎物”,才能让工作显得不那么心累,让生活显得不那么乏味。

这是正常的生活吗?这是正常的,但这是不健康的。当我被“猎物”困扰时,我失去了和自己真实的联结,我本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并不责怪自己,只是庆幸读了这本书获得了一些看见。理解即疗愈,希望你也能通过阅读这本书,重新审视原以为“正常”的生活,获得真正的健康和疗愈。

最后还想安利一下马泰医生的纪录片《创伤的智慧》,最近发现这部片子已经被多位知乎答主列为心理学必看纪录片了。

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