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西走廊的腹地,张掖古城静卧于祁连山北麓。1988年,吴延斌就诞生在这片被祁连雪水滋养的沃土上。张掖,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处处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大佛寺的晨钟暮鼓,木塔巷的斑驳砖墙,还有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碑刻残片,都成为幼年吴延斌最早的艺术启蒙。父亲是当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张掖古城静卧于祁连山北麓。1988年,吴延斌就诞生在这片被祁连雪水滋养的沃土上。张掖,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处处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大佛寺的晨钟暮鼓,木塔巷的斑驳砖墙,还有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碑刻残片,都成为幼年吴延斌最早的艺术启蒙。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爱好者,家中常备笔墨纸砚,五岁那年,父亲握着他的小手写下第一个"永"字,那柔软的笔锋与纸面摩擦的触感,就此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
少年时代的吴延斌有个特别的习惯:每逢周末便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西大街的老字号"文渊阁"是他最常驻足的地方,那里悬挂着当地名家的书法作品,他总是一站就是大半天,用手指在空中默默比划。初中时,他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张掖碑刻集》,如获至宝,将其中北魏时期的《黑水国碑》反复临摹,那些古朴雄浑的笔画,成为他最早接触的书法范本。
2006年,吴延斌考入宁夏大学美术学院,这座融合了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塞上古城,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艺术视野。在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那些残缺的西夏文碑刻让他震撼;在承天寺塔旁的老茶馆里,他与当地书法家马汉江的忘年之交,更让他领悟到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心性的修炼。毕业后他选择定居银川,在城北创办"观山堂"书法工作室,这里逐渐成为当地书法爱好者交流的重要场所。
吴延斌的书房永远弥漫着松烟墨的清香。每天清晨五点,他必定准时出现在书案前,这种坚持已持续十余年。他对米芾的痴迷近乎虔诚,收藏有七个不同版本的《蜀素帖》影印本。2015年冬,为揣摩"刷字"真谛,他专程赴台北故宫观摩真迹,在展柜前站立八小时,最后被工作人员劝离。而对王羲之《兰亭序》的研习,他更注重"神遇"而非"形似",曾用三个月时间仅练习"之"字的变化,笔记积累厚达三册。
在2018年全国青年书法展上,吴延斌的《祁连雪赋》引起轰动。六尺整张的宣纸上,他以行草书写自作诗文,开篇"祁连之雪,千秋皓白"八字,取法米芾的跳宕笔势,却又融入隶书的沉稳;中段描写戈壁风物时,突然转为章草笔意,苍茫之气扑面而来;结尾处回归二王风韵,整体章法如交响乐章般跌宕起伏。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评价此作:"得古法而不泥古,有新意而不刻意。"
吴延斌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2019年深秋,他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前完成《山魂》系列创作。铺开十米长卷,以特制狼毫蘸取掺有岩粉的墨汁,随着山风起伏运笔,三个时辰的创作过程中,山间忽降细雨,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染,形成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正是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他常说:"书法之妙,当在有意无意之间,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当代书坛关于传统与创新的论争从未停歇。2020年某书法论坛上,针对吴延斌作品的争议尤为激烈。新锐批评家林某指责其作品是"精致的复古主义",而老一辈书法家陈某则反驳:"当年轻人都在追逐'丑书'标新立异时,吴延斌对笔法的坚守反而显得珍贵。"对此,吴延斌在《书法报》撰文回应:"传统不是故纸堆,而是流动的河。我愿做河底的石头,被水流冲刷却保持本色,而河水自会带着我的气息奔向大海。"
如今,吴延斌开始尝试将数字媒体与传统书法结合。他在抖音开设"延斌说字"栏目,用通俗语言解读《祭侄文稿》等名帖,单期播放量超百万。但他依然坚持每周三在工作室举办免费书法课,面对质疑,他说:"真正的创新必须扎根传统,就像祁连山的雪水,只有先渗入地底,才能涌出清澈的泉水。"在银川郊外的工作室里,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那个伏案临帖的身影,仿佛与千年前的书法先贤在进行着永恒的对话。
来源:勇往直前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