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需要:傻子的需求只有骗子才能满足,骗子需要傻子来成就自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23:42 2

摘要: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平时看起来精神的八面玲珑,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能跻身进入作为一番,貌似可以得到的“好处”一样不落,而且还能以获利者的身份沾沾自喜、炫耀一番。

这是一篇随感之作,不针对任何人,相信只有具有了一定觉悟的人才能看得懂。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平时看起来精神的八面玲珑,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能跻身进入作为一番,貌似可以得到的“好处”一样不落,而且还能以获利者的身份沾沾自喜、炫耀一番。

可是经年下来回头看看,上过的当一个接一个,具体骗局的名称就不点了,平时里千八百元的消费骗局也就罢了,涉及到了数年积蓄、身家性命的大当,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上,最后落得一身债务、家徒四壁。

事已至此,还不醒悟,最终走向了宿命论,去信了什么大师、神仙之类的,天天研究什么玄学命理,还是痴心不改的想着一夜暴富、东山再起。仔细观察这部分人就会发现,在他们身上,基本具有相同的被骗潜质。不过,靠语言说服基本是无力的,也就在这里写写文章,算是发发牢骚了。

按照常理,上了一辈子班,干了一辈子工资,只要没有赌博之类的恶习,大部分人是会攒下一定积蓄的,除非屡屡被骗,手里有点积蓄就被骗子给骗去了。

人人都会痛恨骗子,可是骗子没有自称自己是骗子的,真的到了现实生活中,骗子往往都是以诚信、忠良、公益、免费的面目现身的,想要识别出来,是需要一定的认知和思辨能力的。奈何,缺乏这两项能力的傻子,也就失去了骗子的识别力。

于是乎,抱着对生活美好追求、坚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的傻子们,也就成了骗子们潜心研究的对象。傻子的心理需求,只有骗子才能满足。社会上骗局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与时俱进,可不变的宗旨都是,傻子需要什么,骗子就提供什么。

傻子只要提出需求,骗子都会满足,只是都是一时的满足,或是只是画个眼看就要实现、永远实现不了的大饼而已,期间的过程,傻子已经让骗子掏空了口袋,或是薄利多销的小骗了一把。

骗子是专门研究傻子的心理的。想要沾点小便宜的,想要不劳而获暴富的,想要家庭矛盾中一举拿下对方的,想要在同事争斗中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想要市场竞争中独占资源的,想要大病治愈长命百岁的......只要你有欲望和恐惧,无论大小,骗子都可以帮你解决和实现。

傻子需要什么,骗子就能保证会提供什么,经过一番花言巧语、虚假承诺,高明点的还会给点好处,部分的兑现点儿承诺,期间,傻子就会高高兴兴、充满信任的把自己的钱财乃至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骗子。有的傻子最后能发觉上当了后悔了,有的被骗死了还在说骗子是对自己好,自己是命不好。

所有的骗局,都是这样的套路。骗子之所以能得手,源头就在于傻子的脑子里,天天想的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么是想着不劳而获,要么是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存在不切实际的错觉,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形势的判断,认识不足。

傻子之所以屡屡上当,也根本不是每个骗局普法案例后边的“警示语”,诸如什么不要贪心、提高警惕性、要及时报警之类的,根源在于长期的信息来源单一性,以及缺乏信息的思辨认识能力,保持对于接受信息的质疑精神和求证能力。

按照正常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于凡是外界输入的信息,首先要有质疑的态度,就如《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说的“5W”信息确认模式: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即对所采信的信息,都是经过确认传播者的时间地点、信息内容的充分详细、是否有可借鉴的媒介渠道佐证、为何要向受众传播这样的信息、自己或大众采信了这样的信息会产生如何效果的分析,才决定信息的采信与否,是否纳入自己的生活、工作决策信息库。

奈何傻子们的信息基础都是来自,亲戚朋友都是这么说而且已经信了的、报纸电视上是这么说的,网络上有人是这么说的、这么说的人人设是多么高大上是如何承诺保证的等等,完全没有对信息的独立求证过程和怀疑意识。

可越是这样的人,只要自己信了,就会保持迷一样的自信,即便被身边人举证推翻了,被眼前现实无情打脸了,骗子被司法判刑了,也对骗子仍是痴迷不疑,还在幻想着那天骗子能满足其的愿望。

傻子的形成,是长期思维单一、缺乏社会阅历、不懂反思提升自己认知的表现。遇上这样的傻子,看着其一次次的上当,真的很无力啊!

注:本文系烟语法明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烟语法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