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守珪(684年—740年),字元宝,陕州河北(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张守圭任幽州节度使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偷羊贼,他见这位偷羊贼口气很大,于是让他和同乡去抓俘虏,还把他收为义子。这位偷羊贼的名字叫做安禄山,他的同乡则名叫史思明。由此,张守珪收养安禄山,无疑为唐朝留
张守珪(684年—740年),字元宝,陕州河北(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张守圭任幽州节度使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偷羊贼,他见这位偷羊贼口气很大,于是让他和同乡去抓俘虏,还把他收为义子。这位偷羊贼的名字叫做安禄山,他的同乡则名叫史思明。由此,张守珪收养安禄山,无疑为唐朝留下了祸患。当然,就张守珪的一生,则是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
具体来说,张守珪天资聪颖,生得高大魁伟,仪表俊堂,而且他性格豪爽大气,善奔骑精猎射,这显然具备了成为名将的天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张守珪以平乐府别将跟随郭虔瓘驻守北庭。在此期间,突厥入侵轮台,张守珪奉命领兵援救,在半路上与敌军相遇。值得注意的是,张守珪身先士卒,奋力苦战,杀敌千余人,生擒敌军统领一人。
开元初年,突厥又犯北庭,张守珪向朝廷上书,面陈利害,自请领兵,从蒲昌、轮台两翼进攻。因为击败了突厥,张守珪转为幽州良社府果毅都尉,并受到幽州刺史卢齐卿的敬重。后来,张守珪又累积战功升为左金吾卫将军、建康军使。
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进掠河西地区,攻陷瓜州,河西节度使王君毚被杀。对于唐朝来说,这是比较危急的情况,也即河西形势不稳。为了扭转战局,抵御吐蕃入侵,唐玄宗李隆基调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换而言之,此时的张守珪已经得到了唐朝皇帝的关注了。
二
张守珪接到任命后带少数亲兵往瓜州上任,当时,吐蕃军队撤离不久,瓜州城劫掠之余残破不堪,而吐蕃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面对危急的形势,张守珪马上组织留存的将士和百姓修筑州城,但刚把修城用的板堞立好,吐蕃军队突然驰临城下。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之前就遭到了吐蕃大军的洗劫,所以,瓜州城中的将士和百姓已经是惊弓之鸟了。
面对毫无斗志的部下,张守珪没有丝毫慌张,他借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即采取了空城计的策略。看到唐朝将士正在饮酒作乐,吐蕃大军一时摸不着头脑,迟疑观望半晌,不敢贸然攻城而退。
在此背景下,张守珪在城上见吐蕃退去,立刻命军士追击,此时吐蕃兵并无斗志,大败逃奔。在击破吐蕃大军后,张守珪修复官舍,收集流亡的人,使他们恢复旧业。因为立下了战功,张守珪被朝廷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左领卫率。
开元十六年(728年)秋,吐蕃大将悉末朗领兵进攻瓜州,结果,悉末朗被张守珪所败。这场战役后,张守珪被封为右羽林将军、兼鄯州都督、持节陇右经略节度使。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瓜州都督张守珪更是主动出击,取得了对吐蕃大军的胜利。眼看对方无法战胜,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遣使致书求和。
三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遂下令进调张守珪移镇幽州。不久之后,张守珪迁任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卢龙节度副大使。张守珪到任后,激励将士,伺机主动出击契丹,频频取得胜利。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对张守珪非常害怕,他们明白无法在正面击败对方,就采用了诈降的计策。不过,他们的计谋被张守珪识破,张守珪将计就计,成功劝诱李过折斩杀屈剌和可突干及其党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自赋诗推崇偏爱他,于是,张守珪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并赐予金银彩绸等奖赏。
但是,张守珪最后却晚节不保,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幽州期间收养了安禄山这个义子,也和隐瞒败绩而谎报大捷存在直接的关系。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部将赵堪、白真陁罗等人假借张守珪之名,令平卢军使乌知义率领骑兵截击反叛的奚人于潢水之北,结果唐军先胜后败。张守珪选择隐瞒消息,甚至向朝廷谎报战功。等到事情败露后,张守珪以旧功减罪,被贬为括州刺史。
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六日(740年6月4日),张守珪在括州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尽管晚节不保,不过,朝廷考虑到他的战功,还是将其追赠为凉州都督,并葬于洛阳北邙山。
来源: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