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的定型——唐宋时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17:18 2

摘要: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认为《象经》多乱法,故持反对态度,“象戏”一时受到了抑制。至唐代,象棋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爱象棋,女皇帝武则天简直可说是个象棋迷。据《梁公九谏》记载,武则天竟做了一个与天神大罗天女下象棋的梦,还被天女战败。日有所想,夜有所

一、唐朝的象棋活动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认为《象经》多乱法,故持反对态度,“象戏”一时受到了抑制。至唐代,象棋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爱象棋,女皇帝武则天简直可说是个象棋迷。据《梁公九谏》记载,武则天竟做了一个与天神大罗天女下象棋的梦,还被天女战败。日有所想,夜有所梦,梦寐下棋,必与她平日嗜好象棋有关。丞相牛僧儒作《玄怪录》,其中两篇文章涉及古象棋的故事,描写某宅闹鬼,夜半三更有天马、上将、辐车、兵车等兵马厮杀不止。后人们在其宅下挖出一座古墓,墓里藏有一副象棋,有铜制的马、车、兵、卒棋子。这些虽为神话,但它是从实际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从中可窥见当时社会象棋之普及与受重视的程度。

唐玄宗李隆基登皇位后,将“棋待诏”(以围棋或象棋为正式职业,并领取朝廷薪棒的人)官职正式定下来,此后一直延续至南宋末,历时达500多年。李隆基既喜欢下围棋也喜爱下象棋。他常与杨贵妃对弈,其下象棋的方法又十分别致,不是在棋盘上落子,而是以人代棋子,命数十名宫女为棋手,在胸上级以棋子之名称,棋盘则绘图在宫殿金砖地上,在杨贵妃那“莺声燕语”中,宫女随之走动弈棋,博弈的情景的确奢华有趣。以人代棋的走法被传入日本后,蜕变成日本的“将棋”。

唐代立体棋子与抛石机模仿图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4个兵种,唐代以后,火器开始用于军事。据《唐书》记载,以机发石为攻城,号将军炮。所以那时的炮字还是“石”字为偏旁的。军事上火器的发展给模仿战斗场面的象棋带来了新的发展,使象棋逐渐改革成为拥有将、车、马、炮、土、象、卒7个兵种的棋类游戏,这就和现代象棋的兵种基本相似了。

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多为立体棋子。

二、两宋的象棋发展状况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

唐《续藏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由此可见,唐牛僧孺的时代以前,象棋没有炮,加炮以后,才成现代象棋的雏型。牛僧儒《玄怪录》中岑顺梦幻所见和挖掘古墓所发现的象棋,只有王、上将(象)、军师(士)、辐车、天马、六甲(步卒)等6个兵种,还没有炮。其时为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宝应象棋”。

打马图经

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沫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棋书问世,民间还流行“大小象戏”。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棋盘有河界,将在九宫之中等。根据历史记载推断,宋代流行的象棋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小象戏

小象戏盘纵9路、横10路,双方各有将1枚,卒5枚,车、马、炮、象各2枚,改神为士,各2枚。其形制、子力与现今中国象棋完全相同。

小象戏虽出现较晚,但到北宋即已一枝独秀。李清照《打马图经序》里,绘制的打马象棋两用盘选用了小象戏盘,而不选用大象戏盘,显示出小象戏的声势和深得人心。

象弈一首呈叶潜仲

(宋)刘克庄

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

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连营凛中权,四壁设坚械。

三十二子者,一一具变态。先登如挑敌,分布如备塞。

尽锐贾吾勇,持重伺彼忽。或迟如围莒,或速如入蔡。

远饱勿虚发,冗卒要精汰。负非己寡少,胜岂击强大。

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黯在。

献俘将策勋,得售众称快。我欲筑坛场,孰可建旗盖。

其中描述的棋盘、棋子和着法,与今天的完全相同。这首诗作于1219年以后。这一形制已被写入诗词,可见它流行的年代至少还可以上溯约百年之久,即北宋时期象棋已完全定型。

2.大象戏

大象戏棋盘纵棋11路,棋子34枚。共有8个兵,计每方有将、偏、碑各1枚,象、车、马、炮各2枚,卒6枚,每方17枚子。两炮置车侧,名称与走法与现在基本相同。

俞平伯绘大象戏图

3.七国象戏

“七国象戏”有“将”各一枚,分署战国时七国名秦、楚、齐、燕、韩、赵、魏,亦属象戏赛制的需要。“行人”1枚,不能吃子,也不能被敌方子吃,只起到阻塞敌子的作用,与北宋时传入日本经改制定型的“将棋”的“仲人”类似。“炮”的着法与现行象棋完全一致;“骑”即流行象棋的“马”,着法与现制象棋“马”相同;“刀”斜行一格,“剑”直行一格,正好是北宋时期流行象棋中“卒”着法的综合;新增加的“弓”和“弩”实力大于“刀”和“剑”,可按“卒”的着法,“弓”直斜行四格,“弩”直斜行五格。

明沈津《古局象棋图》对“七国象戏”有全面介绍:“七国象戏,用百有二十,周一,七图各十有七。周黄、秦白、楚赤、齐青、燕黑、韩丹、魏绿、赵紫,周居中央不动,诸侯王得犯,秦居西方,韩、楚居南方,魏、齐居东方,燕、赵居北方。七国各有将(直、斜行无远近)、一偏(直行无远近)、一禅(斜行无远近。虽名象戏,而无象及车者,车即将及偏、禅所乘,象不可用于中国故也),一行人(直、斜行无远近,不能役敌,敌亦不能役),一炮(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一弓(直、斜行四路),一琴(直、斜行五路)、二刀(斜行一路)、四剑(直行一路)、四骑(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三)。”

七国象戏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多大影响,史籍也未留下这种棋的记载,司马光死后即烟消云散,几乎煙没。七国象戏手稿是司马光死后25年被黄长睿在其孙家中发现,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小。

七国象戏图

4.广象戏

广象戏是宋代晁补之创制的一种象棋,他把棋局扩大为纵横19路,棋子加到98个,名之“广象戏”。晁补之《广象戏图序》记载了他着意新创的广象戏:“尝试拟局纵横路十九,棋九十八广之,意少放焉。然按图置物,计步而使,终亦胶柱而已矣。而智者用之,则十九路之间尽强弱之形,九十八者之间尽死生之势,而十九、九十八之外,死生强弱可循环于无穷。”但终因繁琐、冗赘而不得流行。广象戏除了留下晁林之本人作的序外,未见它史记载,其98枚子面目如何?每个兵种有几枚棋子?布局伊始每方49枚子如何排列等等,令人都不得而知。

由上可见,北宋时期中国象棋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形制上的推陈出新、争奇斗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象戏在士子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小象戏由于形制简单,便于操作,得以快速传播,而晃补之、司马光辈没有顺应民心,广象戏和七图象戏只能昙花一现。

广象戏的开局位置,有人推论,可能是靠近棋局中央每方最前一排各1子,第二排各3子,第三排各5子,第四排各7子,第五排各9子,第六排各11子,第七排即底线各13子,棋局的中央有缓冲地带5个交叉点,每方底线左右两端各空3个交又点。真实概况还有待史籍发掘。

据考古发现,宋代象棋正面多为楷体汉字,背面刻有实体象形图案,从此,铜铸或木制的阴文涂色棋子取代了以前的立体象形象棋。

北宋象戏棋子北宋象戏棋子直径42mm,厚12mm,正面为骑猛兽(何种猛兽难以判断)的人物,人物正面有文字“兵”,人物服饰及“兵”字写法明显是宋代风格。这枚棋子是北宋象棋形制变动的一个缩影。

《中兴瑞应图》

象棋在南宋社会得到普遍推广,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以致男女老幼都能玩“象戏”。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十分精通博弈,在她的《打马图经》中甚至附刻了副象棋盘。南宋丞相洪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完整地论述了象棋战术,写出了《棋经论》一卷十三篇,其中的棋法战术,已具有相当的战争艺术性。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出现了沈姑姑这样的女国手。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据《宋史》记载,南宋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对象棋有着特别的嗜好,从小就酷爱下象棋,有空就与人对弈。据邓光荐撰写的文丞相传中记载:“公居家,当暑日,喜溪浴。与弈者周子善,于水面的意为杆,行弈决胜负。他人久浸不自堪,皆走。惟公逾久逾乐,忘日早暮,或取酒炙,就饮唤。”不用棋盘下象棋,盲棋的创始人恐怕就是文天祥了。

又据邓光荐所撰文丞相传介绍:“公(文天祥)平生嗜象弈,以其危险制胜奇绝者,命名自《玉屠金鼎》至《单骑见虏》,为四十局势图,悉识其出处始末。”从中不难看出,他的棋艺水平相当高,以出奇制胜的着法创作了四十局棋图,堪称为排局专家了。

象棋定型以后,趣味性和竞争性都有了大大提高,棋子已是木制,方便城乡晋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象棋子和棋盘的手工业作坊,在西湖老人《繁胜录》及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当时杭州的小商店、小摊贩都有象棋子和象棋盘出售。

文天祥纪念馆雕像

1973年8月间,我国考古人员从福建泉州的后诸港发现了一批沉在航道边缘的宋代文物,其中有木制圆形象棋子20枚,阴刻加圆框书填红马棋1枚,墨书或双钩朱书有将、仕、士、车、象、炮、兵等10枚,字迹模糊不清者9枚,属红方的有将、士、仕各1枚,属黑方的有士、象、炮各1枚,车、兵各2枚,书写的象棋子,车已残损。据《中国象棋史》,这是已发现最早的木质象棋子,象棋史研究家正是通过这些棋子及旁证才做出现行象棋定型于宋代的结论。木质用于棋具是象棋走向民间的重要举措,为象棋的发展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很有可能是船员和乘客的游戏用具,说明南宋时代象棋已相当普及,这是我国出土最早的象棋实物。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象棋残局解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