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评论界唐小林竟然敢“太岁头上动土”,指名道姓连续批评贾平凹文学作品。就天津的《文学自由谈》而言,唐小林在2018 年第 4 期上刊登《贾平凹为何越写越差》的长篇檄文,文章列举了《秦腔》《古炉》《鸡窝洼人家》《病相报告》《山本》《怀念狼》《带灯》等书中的一
贾平凹是否会起诉唐小林?
金新
在文学评论界唐小林竟然敢“太岁头上动土”,指名道姓连续批评贾平凹文学作品。就天津的《文学自由谈》而言,唐小林在2018 年第 4 期上刊登《贾平凹为何越写越差》的长篇檄文,文章列举了《秦腔》《古炉》《鸡窝洼人家》《病相报告》《山本》《怀念狼》《带灯》等书中的一些内容,认为贾平凹作品中存在大量诸如 “拉屎、撒尿、放屁、鼻涕、口痰、蛆虫、虱子、手淫、生殖器,以及无穷无尽的脏话”,读起来令人恶心。于2021 年第 1 期发表《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的长篇战书,文章批评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的诗歌是 “回车键分行写作”,认为其诗歌与其获得的荣誉并不相称,受到赞美更多是沾了其父贾平凹的光,将贾浅浅的诗歌问题与贾平凹联系起来,认为贾平凹对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能在贾浅浅的诗歌受关注中起到了作用。
著作等身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是否会起诉《文学自由谈》的特邀座上宾唐小林,比如以“侵犯名誉权”将其绳子以法!
假如贾平凹决意起诉唐小林,是否会走以下“流程”?
1.发微信,设法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与唐小林认识的某文学评论家那里骗到其手机号——
“某公好,这个唐某连写了四五篇,我不想网上骂架,没意思,想私下跟他交流下。您有他手机号吗?谢谢谢谢。”
2.骗到手机号后,化名求加唐小林微信朋友——
“伊伊:唐先生您好,《人病》是您的大作吧?我们想选用在最近一期。”
3.唐小林竟然不为所动,继续发中国移动短信——
“唐先生您好,我是济南慎行文化的王老师,《人病》是您大作吧?我们想用在最近一期,可否麻烦您提供您的通讯地址与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银行卡要求写出支行。杂志出来,即寄样刊。谢谢谢谢。”
4.唐小林居然视名利如粪土仍不上钩,只能通过先起诉刊发文章的公众号平台获取其信息——
《平台用户信息告知函》:”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积极配合提供上传用户信息,不应任何侵权责任。“
5.套取唐小林信息后,在广州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
事实与理由:“原告于某年某月初发现:某微信公众号以文字作品形式发表《贾平凹为何越写越差》《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文章诋毁原告在创作理念上是 ‘以丑为美’ ,在情节设定上走向低俗与雷同,作品中‘人物拉完屎用石头砸’的桥段在多部作品中频繁出现,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适,对原告进行人身攻击,并采取压低抑制声誉与人肉搜索等下作恶劣手段,煽动读者围攻原告。原告在文学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等主要语种及韩语、瑞典语、越南语、埃及语、保加利亚语、土耳其语等 30 多个语种,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着广泛影响,受到海外读者的认可和青睐。例如,《浮躁》英文版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法语版获得法国费米娜外国小说奖,《带灯》意大利语版获得意大利克拉丽丝・阿皮安翻译奖。光明网曾描述原告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鬼才’,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 ,是当代中国持续写作的重要象征,是当代文学稳步前行的缩影。被告恶意歪曲事实,造成了原告社会评价的降低,造成了原告精神损害。原告认为:唐小林发表传播了上述文章的内容,该行为侵害了原告对作品的名誉权,造成了原告社会评价的降低,构成侵权。被告应立即停止侵权(删除全网文章)、在全网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万元。”
6.立案后自己或雇用网络水军不断点击有争议的帖子——
根据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即由民事转为刑事,从而置唐小林于死地。
然而,大家毕竟是大家,绝不会小肚鸡肠,贾平凹对于咄咄逼人的唐小林没有做出任何公开回应,据说只是通过内部人士悄悄传话,表示 “不要再发关于唐小林的言论”。据说而已。此外,可以确认的是,贾平凹曾在一些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面对批评的态度,他以创作《创业史》的著名老一辈作家柳青的“挑着鸡蛋过闹市” 来比喻自己,称他人的造谣、诋毁、诽谤,自己都会默默以待,相信 “白就是白,黑就是黑,时间会证明黑白的”。
其实,贾平凹深知文坛本是龙腾虎跃之地。岂止唐小林——
近有“彭老批莫言”:原云南作协副主席、散文《驿路梨花处处开》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作者彭荆风在《莫言的枪投向哪里—— 评〈丰乳肥臀〉》一文中,揭露莫言书籍歪曲历史、诋毁先烈的问题,指出莫言不同于鲁迅,鲁迅在批判打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莫言在诅咒和嘲讽千千万万先烈为之奋斗的人民革命事业;远有“郭鲁笔墨相讥”:郭沫若曾称鲁迅为 “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与“法西斯蒂”,认为鲁迅的文学风格过于保守,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是封建思想的残留;鲁迅则进行了猛烈反击,他在燕京大学的演讲中,无情讥讽了创造社,还指名道姓批评郭沫若,对郭沫若把“工人阶级作为革命动力和主力写”的小说《一只手》提出批评,认为其内容与革命的主题不符。
其实,贾平凹深知当下中国文坛存在着两个值得探究的相反问题。
文学水平越高的人,越是不拒绝批评。这背后是认知、修养与价值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批评本质的深刻认知
其实,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 “遗憾的艺术”,高水平的创作者深知:
作品具有开放性:文学作品完成后即成为公共产品,属于读者,不同视角的深度解读与犀利批评是必然存在的。比如鲁迅就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批评具有建设性:真正的批评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帮助创作者发现视角盲区。比如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就隐含着子美对自我局限性的清醒认识。
审视具有历史性:文学大家常常站在文学史的高度来看待批评。比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提及,他曾因浪漫主义风格饱受争议,但历史证明了其价值,这种对时间的敬畏,让他更能以平常心看待批评。
2、自我认知的相对成熟
其实,文学水平的提升伴随自我认知的深化,高水平的创作者通常具备:
客观的自我评价体系:高水平创作者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会因批评而动摇对自身能力的基本判断。比如钱钟书面对外界对《围城》的批评时,曾笑言:“鸡蛋好吃就行,何必认识下蛋的鸡?”
主观的执着追求目标:高水平创作者的目标往往不是 “完美”,而是 “超越自我”。批评如同镜子,能照见未被察觉的瑕疵。比如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依然表示 :“愿意倾听不同声音。”
区分作品与自我的智慧:高水平创作者不会将对作品的批评等同于对个人的否定。比如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曾接受好友路易・布耶的激烈批评,但他坦言 :“我骂我的作品,和骂别人的一样狠。” 这种将创作与个人剥离的理性,是容纳批评的心理基础。
3、多元意识的刻骨铭心
其实,文学是洞察人性的人学,高水平的创作者清楚人性的复杂决定了文学需要多元声音:
理解批评的 “视角价值”:即便是尖锐的批评,也可能反映特定群体的真实感受。比如贾平凹在《废都》饱受争议时,曾深入分析犀利批评者的立场,最终在后续创作中调整了叙事策略。
反对“权威垄断”的自觉:在文学史上,许多经典都曾经历 “被误解 — 被接受 — 被推崇” 的过程,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高水平创作者明白,自己并非真理的垄断者,批评是打破思维固化的重要力量。
构建“批评共同体”的意识:优秀的作家与批评家往往是相互成就的。比如托尔斯泰与别林斯基的书信往来、沈从文与朱光潜的文学论辩,都展现了“批评 — 回应”这一良性互动如何推动文学发展。
4、对 谦逊与格局的价值认同
其实,文学越深入,越能感受到人类认知的有限性,高水平的创作者这种“知不足”催生了谦逊的品格:
对文学传统的敬畏:站在巨人肩上的高水平创作者,更能体会个人才华的渺小。比如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诗句,既表明对经典的继承,也暗含对多元学习的开放态度。
超越输赢的格局:高水平创作者关注批评背后的问题。比如木心说:“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接受批评不是“认输”,而是选择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对读者的责任感:高水平创作者往往将作品视为 “公共财富”。比如莫言曾说:“作家写作时要背对读者,但作品完成后要面对读者。”接受批评,本质上是对读者阅读权利的尊重,也是对文学公共性的回应。
文学水平越低的人,越是拒绝批评。这背后同样是认知、修养与价值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过度自负的创作心态:低水平创作者将批评视为 恶意“挑衅”,拒绝承认艺术上的缺陷。
2、批评性质的判断差异:低水平创作者把他人对于立场与观点的批评等同于对于人格与名誉的玷污。
3、文化语境的强烈限制:低水平创作者在某些强调 “权威” 的环境中因身份压力而难以公开接受批评。
贾平凹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他懂得——
一个人文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驾驭文字的技巧上,更体现在面对世界的包容度与自我更新的能力中。拒绝批评的人,往往被困在自我的一方小天地里;而愿意倾听不同声音的人,才能在与世界的碰撞中,让自己的作品真正抵达更广阔的人性深处。对于文学而言,批评不是敌人,而是让文学作品思想锋芒更锋利的“磨刀石”。
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家,其内心是非常强大的。
人类的寓言文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读过寓言,都想从这只“魔袋”里得到点什么,因为寓言是人类心理学智慧的结晶。《东亚的寓言》选编了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寓言故事,其中有则《老鼠的心》,讲述了一只胆小的老鼠很怕猫。它的主人就将这只胆小的老鼠变成了猫。老鼠变的猫看到真猫吓得发抖,逃回家后却撒谎说它怕的是狗。主人把这只胆小的老鼠变成了狗。老鼠变的狗还是怕猫,逃回家后撒谎说它怕的是老虎。主人就把这只胆小的老鼠变成了老虎,结果老鼠变成的老虎还是怕猫,怕得牙齿直打架。主人就把拥有老鼠心的老虎变回了小老鼠。这个故事中的老鼠,尽管变成猫、狗、老虎,它始终怕猫,因为,猫、狗、老虎是它的强大的躯壳,它的内心始终是弱小的、惧怕猫的老鼠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不由得赞叹起来:这是一只“聪明”的老鼠!它在每一次羞于承认怕猫时,都急中生智,说它怕的是体型更大的狗、更威风的老虎,以此掩盖它有一颗胆小的心这一事实。这胆小的心,常常使它因为不能正确思考和判断而做出错误的推断和反应,胆小的心导致自己吓坏了自己。故事中的主人一再地帮助胆小的老鼠,但始终帮不了它。主人最终领悟了拥有一颗老鼠的弱小的心,外表再强大也不是真正的强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则寓言故事可以给“文学水平越低”而“越是拒绝批评”的人 若干方面心理学启示——
第一,糟糕的自我认知:老鼠坚信自己是弱小且惧怕猫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形成了它的一种核心信念,即使外在形态发生再大的变化,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丝毫未改。核心信念在心理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影响着个体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感知、解释与反应。就像寓言故事中的老鼠,无论变成何种强大的动物,它依然基于自己原有的核心信念来应对外界,无法摆脱过去的认知模式。
第二,恐惧的条件反射:老鼠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将猫与危险、恐惧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种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顽固性。即使老鼠的外形变成了其他动物,当它遇到猫时,依然会触发这种恐惧的条件反射,导致老鼠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这体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即使情境发生变化,这种联结也难以轻易消除。
第三,合理的防御机制:老鼠每次逃回家里都撒谎,用害怕其他动物来解释自己的恐惧,这是一种合理的防御机制。合理是指个体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给自己的行为或情绪寻找看似合理的借口。老鼠通过声称害怕狗、老虎等更强大的动物,来掩盖自己对猫的恐惧,试图让自己和主人觉得它的恐惧是合理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胆小无能。这种防御机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鼠的心理压力,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它的恐惧问题,反而使其一直逃避面对真实的自己和恐惧的根源。
当代文学大师,说“舍贾其谁”有点绝对,但贾平凹为其中之一,那是毫无疑问的!
匆匆于2025年5月24日13时48分
来源:苦口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