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林志炫垫底惨遭淘汰,本人回应给足了节目组体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12:26 2

摘要:这位曾以“ONE take”(一次成型录制)封神的“技术流天花板”,在直播镜头前坦然挥手告别:“没事儿,休息一段时间,未来会准备得更好。”

5月23日晚,《歌手2025》第二期播出后,59岁的林志炫因两场综合排名垫底被淘汰,瞬间冲上热搜。

这位曾以“ONE take”(一次成型录制)封神的“技术流天花板”,在直播镜头前坦然挥手告别:“没事儿,休息一段时间,未来会准备得更好。”

一句云淡风轻的回应,却撕开了音乐综艺的残酷真相——当“不修音”成为节目卖点,老艺术家的“纯粹”反而成了双刃剑。

事件时间线梳理:

首期翻车:林志炫改编《悟空》加入京剧元素,被吐槽“用力过猛”,最终排名第7。次期挣扎:回归经典《秋意浓》,虽唱功稳定,但缺乏新意,总排名仍垫底。导火索曝光:节目组曾拒绝其三首英文歌编曲,迫使他放弃擅长的艺术化改编。淘汰争议:同期揭榜歌手马嘉祺成功挑战白举纲,间接导致林志炫成为“双场末位”牺牲品。

1. 规则困境:赛制是公平还是“流量游戏”?

《歌手2025》的“三方评判机制”(现场观众+国际评委+网友投票)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

观众审美断层:林志炫的《秋意浓》在25岁以上观众中好评率78%,但18-24岁群体仅29%。年轻观众更青睐单依纯的“空灵炸场”,而老将的细腻唱功反被批“像催眠曲”。揭榜机制争议:马嘉祺击败白举纲后,林志炫因总排名末位被淘汰。网友质疑:“踢馆歌手抢了在线歌手的饭碗,这合理吗?”合同潜规则:业内爆料称,部分歌手通过“保底曝光协议”获得安全席位,而林志炫未签此类合同,成了“被献祭的老将”。

2. 艺术困境:

林志炫的困境,本质是“匠人精神”与“快餐审美”的碰撞。

改编VS经典:首期《悟空》加入京剧唱腔,被乐评人丁太升批“放大歌曲糟粕”;次期回归经典《秋意浓》,又被吐槽“没有突破”。细节成致命伤:直播时代,林志炫的换气声、尾音颤抖被镜头放大,网友调侃:“显微镜女孩看不得一丝瑕疵。”行业潜台词:业内人士透露,音综为保热度常“牺牲”老将:“观众想看的是冲突和话题,不是《声乐鉴赏课》。”

3. 舆论困境:

林志炫的回应被赞“教科书级体面”,却难掩老牌歌手的尴尬处境。

粉丝怒撕节目组:“毙掉三首英文歌,逼他唱烂大街情歌,这就是‘尊重音乐’?”路人理性分析:“技术流歌手在直播时代暴露短板,换气声、台风僵硬,确实难敌00后的‘视听轰炸’。”自黑式玩梗:网友改编《秋意浓》歌词:“爱像候鸟飞走,节目组不留情面……”

林志炫的淘汰,撕开了音综生态的三大痛点:

1. 内容空心化:情怀牌打不动了

数据打脸:林志炫淘汰后,节目组热度飙升,但豆瓣评分跌至6.2分,创历季新低。观众觉醒:“我们不是拒绝经典,而是拒绝用情怀绑架创新!”

2. 规则双标:流量为王的时代

马嘉祺现象:00后歌手凭《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揭榜成功,粉丝控评“数据奇迹”,但专业人士批评其唱功“机械化”。资源倾斜:国际歌手BENI红、Grace Kinstler占据热搜,本土老将沦为“气氛组”。

对林志炫:危机即转机

巡演预售爆满:淘汰后官宣巡演,门票秒光,网友:“用实力打脸节目组!”商业价值不降反升:某奢侈品牌连夜接洽,称其“符合我们‘经典永存’的调性”。

对节目组:口碑与流量如何两全?

补救措施:紧急宣布“复活赛制”,但网友不买账:“复活谁?马嘉祺还是AI歌手?”改版呼声:观众提议增加“艺术评审团”,减少流量权重。线下回归:业内预测,林志炫等歌手将转向Livehouse、音乐节,避开综艺“修罗场”。新人困境:00后歌手靠流量上位,但缺乏代表作,沦为“数据工具人”。

林志炫的淘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音乐综艺的困局——当“数据为王”成为铁律,艺术探索只能退居二线。但换个角度看,这场风波或许也是好事:

对观众:开始反思“我们到底要听什么?”对歌手:逼着他们重新思考“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对行业:是时候打破“流量-话题-变现”的死循环了。

正如林志炫所说:“音乐是长跑,不在C位,却在路上。”这场“体面告别”,或许正是音乐行业重生的起点。

来源:畅享娱乐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