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得糖尿病?提醒:若有这4种爱好,趁早戒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1:49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查出糖尿病,特别是二十几岁、三十出头的,不少人刚拿到人生第一张体检报告时整个人都懵了。

有的只是偶尔嘴干、多喝了几口水,根本没想到问题会出在血糖上。

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吃得不算太油腻,很多人还在健身、控卡路里、打卡早睡早起,怎么就轮上糖尿病了?

有医生说,问题不在于他们吃得多,而在于他们“活得太现代化”了。

生活方式一变,身体节奏就变了,而胰岛素这个系统最怕节奏乱。一乱,它就开始不听话,久了就出故障。

那故障是什么?不是一口糖吃多了,而是胰岛素分泌得多了还不够用,这才叫“耐受性变差”,也是糖尿病真正的开始。

有一个习惯,是很多年轻人都在做的,表面看是轻松娱乐,实际上是给代谢系统埋雷——躺着刷短视频。

这个事听起来像是鸡毛蒜皮,谁还不刷两眼呢?

可问题在于,“刷”这个动作看起来静态,实际上让身体处于一种极度懒散又兴奋的状态,肌肉几乎不动,但大脑持续接受信息轰炸,这种“不动+刺激”的状态,是最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的。

有研究团队用PET扫描仪追踪过人在看快节奏视频时的大脑反应,发现即便身体没动,大脑的快感区域仍然像在吃高糖食物一样兴奋。

而这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因为身体以为你要进食了。

时间久了,这种“假性进食刺激”越来越频繁,胰岛素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老是往外冒,久而久之,胰岛素受体疲劳了,不接收信号了,这就叫“胰岛素抵抗”。

新加坡国立大学有项对1.2万名青年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显示,平均每天刷短视频超过2小时的人群,糖耐量受损的比例高出对照组将近45%。

关键是,这些人很多并不肥,也不怎么吃甜食,只是一个个坐在床上、沙发上、地铁上,不停地“刷”,身体从外到内的代谢机制就被带偏了。

还有一个隐藏极深的爱好,是不少人都觉得“很正面”的——节食减肥。

不是说节食不好,而是节得太狠,节得没逻辑。

很多人搞“断糖断油断碳”,不吃饭只喝代餐,不碰碳水只吃蛋白粉,结果三天瘦两斤,一周瘦五斤,然后开始暴食,循环往复。

这种极端饮食方式,会对胰岛素系统造成巨大的反复刺激,久了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就丧失了。

特别是“碳水恐惧症”的人,完全把米饭面条拒之门外。

问题是,碳水其实是胰岛素工作的“训练器”,适量摄入碳水是帮助胰岛素维持敏感度的重要手段。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一项对比试验就发现,那些长期摄入碳水比例过低(低于总热量25%)的人,体内胰岛素敏感性在一年内下降幅度接近30%,比摄入平衡饮食的人要差一大截。

还有一些年轻人把“断食”当灵丹妙药,搞24小时、48小时那种极限操作。

这种操作短期内确实能让血糖下降,但一恢复饮食,胰岛素分泌就像冲破水闸一样飙升,血糖反而波动更大。

对胰岛功能是极大的挑战。北京协和医院的代谢研究中心已经提醒多次,短期极端节食只会造成胰岛负荷更重,不但不防糖尿病,反而容易把胰岛素系统提前“耗空”。

再一个是“长期晚上灯不关”的习惯,这个事听着像是小事,很多人就喜欢点着床头灯睡觉,或者电脑屏幕不关、电视亮着陪睡,甚至睡觉戴着耳机听播客。

这些光源和声音刺激,对身体是潜在的“昼夜节律破坏器”。

人类身体的胰岛素分泌跟昼夜节律密切相关,晚上该休息的时候光线一来,大脑就会误以为还在白天。

褪黑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反而继续活跃,这本来是夜里该“歇工”的系统,被光强行唤醒,日积月累就会出错。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2019年的一项睡眠研究表明,夜间暴露在低剂量蓝光下睡眠的受试者,其第二天早晨空腹胰岛素水平比正常黑暗睡眠环境下的高出17%,而且血糖波动幅度也明显增大。

这种持续的生物钟扰乱,会让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响应错位,身体陷入一种“该用时用不上、不该用时又乱用”的混乱状态。

还有个看着更像健康行为的,居然也能伤胰岛素,那就是“喝无糖饮料成瘾”。

太多年轻人为了控制热量,天天喝无糖可乐、无糖奶茶、无糖气泡水,觉得这比喝果汁健康得多,但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无糖饮料里的代糖成分,很多会让身体“误以为”进食了甜食,从而启动胰岛素释放反应。

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这些代糖物质,虽然热量低,但会刺激舌头上的甜味感受器,让大脑以为“糖进来了”,胰岛素也就跟着开始释放。

但血糖并没有上升,于是胰岛素“白跑一趟”,这种空耗会让胰岛素系统越来越迟钝。

一项发表于《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指出,长期饮用代糖饮料的人群,其胰岛素反应能力显著下降,特别是在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中,血糖下降速度比正常人慢了将近一倍。

这种看似“健康选择”的习惯,其实是一种隐形的胰岛素训练失衡。更麻烦的是,有些人越喝无糖饮料,越想吃高糖食物,这是心理补偿机制在作怪。

这些爱好,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入太多”,而是“刺激太多”。

胰岛素不是一个用完了就坏的东西,而是被“误调度”“被滥用”导致功能紊乱。

就像一个本来专门管收税的系统,天天被叫去搞突击查账,工作一多了、节奏乱了,最后系统瘫痪。

现在很多人都在盯着血糖数字看,等到发现异常了才想“怎么降”,但忽略了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身体其实早就通过皮肤出油、晚上多尿、饭后困倦、情绪不稳这些“小信号”提醒过,只不过没人当回事。

真正的糖尿病,不是血糖突然升上来的,而是这些生活习惯一天天把胰岛拖垮的结果。

[1]周霞,李亚云,杨梅.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质量评价及均衡性影响因素探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1(04):56-60.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