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珍藏着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记载了共青团百年的历史,每件档案背后都有一个团史故事。
张文亮日记:记载了毛泽东创建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初冬,毛泽东在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同时,还进行着创建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早在这之前,毛泽东就和蔡和森、何叔衡等成立了新民学会。1920年10月,毛泽东在收到北京、上海寄来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后,便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商业专门学校、第一中学的学生中物色对象,首先发展新民学会会员入团。1920年11月,毛泽东邀请陈独秀来长沙参加团的成立大会,但因陈独秀已经赴广东就任孙中山军政府的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没能到来,所以推迟到1921年1月13日召开成立大会,毛泽东任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
第一师范学生张文亮是毛泽东物色的建团工作骨干。他在1920年底的日记中多次写到毛泽东的建团过程:
11月17日,接泽东一信,送来青年团章程10本,宗旨在研究并实行社会改造。约我星期日上午去会他。并托我寻觅真同志。
11月21日,会见泽东(在通俗馆),云不日将赴醴陵考察教育,并嘱此时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
12月2日,泽东来时,他说:青年团等仲甫(陈独秀别号)来再开成立会,注意研究和实行,并嘱我多找真同志。
12月7日,到文化书社见泽东、殷柏(彭璜的别号)。
12月15日,接泽东复信:师范素无校风,你应努力找些中坚同志,造成一种很好的校风。青年团你可努力找寻团员,尽可能于本学期开一次会。
12月26日,泽东来此。青年团将于下周开成立会。
12月27日,泽东送来《共产党》9本。
张文亮日记里几次出现“找真同志”的字眼,而且要求“只宜从缓,不可急进”。可以看出毛泽东坚持积极慎重、注意质量的建团方针。当时,长沙许多中学里无政府主义思潮活跃。毛泽东通过青年同乐会的形式,组织大批青年每周聚会一次,或登山、泛舟、游泳,或谈主义、论时事,揭露和批判无政府主义,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张文亮日记
湖南“劳工会”的领导人黄爱、庞人铨,经过毛泽东的启发帮助,从信仰无政府主义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入团后,他们更加积极地从事工人运动,1922年1月17日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成为我国最早牺牲的青年团员。
由于毛泽东在建团过程中注重思想建设,湖南成为当时建团工作做得最好的地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由于缺乏经验,忽视质量,成员复杂,以至于不得不在1921年5月宣布解散。湖南的团组织避免了这段弯路。
两份手稿见证周恩来创建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有两份周恩来手稿,一份是周恩来起草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章程》;一份是《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报告第一号》。这两份手稿是周恩来创建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见证。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3月,他参加了中共旅法小组,成为中共最早的5名旅欧党员之一。1921年底,中共旅欧支部宣告成立,周恩来被选为三个支部委员之一。
留法学生经过三次斗争,特别是进占里大受挫后,先进青年们产生了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愿望。旅欧党组织于1921年底着手酝酿和准备。周恩来和赵世炎约请了工学世界社主要负责人李维汉到巴黎一个旅馆见面,就如何筹建青年共产主义组织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决定各自在所在地区和周围的群众中分头筹备。
筹备期间,周恩来往返奔波于德、法之间,传达和贯彻旅欧党组织的意见,并经常在各地青年中举行报告会,进行形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到1922年5月,已经物色了适合条件的先进青年30多人,建立统一的青年共产主义组织的条件成熟了。
1922年6月3日,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一块设有露天咖啡茶座的空地上,从法、德、比利时三国赶来的18位代表举行了旅欧青年共产主义组织成立大会。会议由赵世炎主持,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周恩来起草并报告了组织章程草案。周恩来提议组织名称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但多数人不同意,议决叫“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会议开了三天,讨论通过了周恩来起草的章程,选出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会后得知,一个月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已在广州成立,他们立即决定加入,并派李维汉回国联络。
周恩来起草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手稿
1923年2月17日—20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局总书记陈独秀的提议,将组织名称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这时,赵世炎等奉调莫斯科进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周恩来被选为新的书记。
会后不久,正式收到国内团中央同意他们加入的信函后,周恩来给团中央写了《报告第一号》。报告详细汇报了旅欧青年团的活动和工作,并热情地写道:我们现在已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旅欧战员了,我们已立在共产主义的统一旗帜之下,我们是何等荣幸!
此后,周恩来以极大的热情主持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日常工作,直到1924年7月回国。
周恩来十分重视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在筹建旅欧共青团时,一些人建议工学世界社全体成员集体加入团组织,周恩来坚持“严格主义”,认为不能把共产主义组织与一般群众团体混淆。在他起草的团章中,明确把“对共产主义已有信仰”规定为入团条件之一。团组织建立后,周恩来明确提出,团的基本任务和活动内容是要进行严格的“内部训练”,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工作”。在《章程》中,还对团员条件、入团手续、团的组织、纪律、会议、报告、机关、机关报、经费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的不平凡故事
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收藏着一面锦旗,这是1955年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赴江西垦殖场时上海团市委赠送的,这面队旗是当年垦荒队队员们青春的见证,而这面队旗能保留下来,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1955年8月30日,北京成立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萝北县垦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发表讲话。消息传来,上海青年热血沸腾,积极报名要求参加垦荒。上海团市委选了98人成立青年垦荒队。成立大会上,副市长金仲华和团市委书记把一面绣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锦旗授予了垦荒队。
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
1955年10月15日,98名垦荒队员来到江西革命老区德安。劳动时,队员们就把队旗插在田间,看到它,大家便干劲十足。
1957年底,垦荒队换到金湖地区,成立了共青垦殖农场。这个地方周围杂草丛生,血吸虫很厉害,不久,很多人又走了。当时有人要把队旗带走,还给上海团市委。周承立不同意,说只要有一个人留在共青农场,队旗就不能走,我不会走,我一定要保管好队旗。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要毁掉这面队旗,周承立冒着挨批斗的危险,让同为垦荒队员的爱人汤秀英把它缝在破棉衣的夹层里。为了防止队旗被虫子咬坏,每年他们都把队旗拿出来晒晒,怕别人看见,汤秀英就在上面放一块布挡着,晒好后再缝进棉衣里。
一直到1985年,垦荒队成立30周年,共青城召开纪念大会,这面队旗才重见天日。
至2006年,这面队旗一直由周承立和汤秀英保管。2006年9月,在团中央“我与祖国共奋进”征集“青春档案”活动中,垦荒队员们决定把这面队旗捐赠给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
2006年10月15日下午,原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周文英、陈家楼、周承立、汤秀英分别专程从江西和上海来到北京,向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捐赠了他们保存了51年的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
20世纪50年代青年突击队资料再现当年突击队队员风采
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有一批20世纪50年代青年突击队的资料,是2006年原张百发青年突击队队员刘强捐赠的。这些资料再现了当年青年突击队队员的风采。
“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1954年4月28日成立,全队12人,平均年龄18岁。1958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的人民大会堂工程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首,“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承担了人民大会堂常委办公楼工程的钢筋施工任务。他们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另一个钢筋队一起,在16天内绑扎完常委办公楼的680吨基础钢筋。他们确定施工方案,合理划分流水段,分三班包干,日夜突击,争分夺秒,奋战9个昼夜,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使常委办公楼的基础工程赶上了整个大会堂的施工进度。
张百发青年突击队的合影
20世纪50年代,青年木工李瑞环是人民大会堂建筑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队长。他通过自学,文化水平由初中提高到高中,并运用几何学的原理自创9种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为推广木工简易计算法,李瑞环编制讲稿向工人讲解,并编了十几种顺口溜,把表格变成便于记忆的“土公式”。这套方法即准确又简单,几分钟就能下好料,而且能严丝合缝地安装上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李瑞环木工简易计算法讲稿的油印讲义,1966年编辑成书出版
1959年,李瑞环所在的木工突击队接手了一项任务:8天内支起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李瑞环知道已经没时间去找大片空地“放大样”了,他用木工简易计算法,仅用3天就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1960年,这一事迹登上了《北京日报》。行内有句俗语叫“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李瑞环因此被誉为“青年鲁班”。他的故事还被搬上了荧幕。
信封“讲述”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过程
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收藏着一个特别的信封,是2004年7月12日朱伯颖捐赠的。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信封,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信封,就是这个信封,装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朱伯颖捐赠的装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信封
1963年2月,全国媒体都在宣传雷锋的事迹,《中国青年》杂志编委会决定为学习雷锋同志编一个专集。如何编好这个专集,思想修养组的同志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提议请毛主席题词,获得了一致响应。编委会肯定了他们的建议,并决定让朱伯颖起草信件。随后,朱伯颖拟好信件,经社领导反复斟酌,修改好后,请总编室毛笔字写得好的同志抄清,并在信封上写下“中南海,呈毛主席”。
1963年2月16日,信件送到了中南海。信送出去几天后,朱伯颖给主席办公室打电话,问毛主席的秘书林克,信收到没有?林克说,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没有表态。朱伯颖当时想:主席没有表态,也就是没有拒绝,还有希望。过几天她又给林克打电话,林克说,毛主席说他决定给你们题词。朱伯颖听了非常高兴,又说我们社里准备3月1日出《学习雷锋专集》,我们编辑印刷需要一周时间,希望毛主席在2月25日前题词。林克说:“好,我一定报告毛主席。”
2月22日下午3点多,林克给朱伯颖打来电话说:“毛主席的题词已经题好了,请你们派人到中南海西门的收发室去取。”朱伯颖马上报告社领导,社领导派通讯员刘全聚去取。20分钟后,刘全聚回来了。当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整个编辑部沸腾了。社领导决定做一个镜框把题词挂起来,信封就归朱伯颖了。
从那时起,朱伯颖一直珍藏着这个信封。她搬了好几次家,“文化大革命”时,她先后到河南潢川五七干校、江西五七干校,几年后又回到了北京,但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把信封带在身边,因为它是朱伯颖的精神支柱,其中寄予着毛主席的期望,激励着她向雷锋那样学习、生活。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