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照片:胡蝶打网球,苏联裹小脚的中国女孩,裕德龄公主受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08:56 2

摘要:暗室里浮动的显影液泛着薄荷色微光,当扫描仪的冷光掠过泛黄底片时,那些被岁月啃噬的边角、在霉斑下褪色的鬓角、藏在褶皱里的半个笑容,都在数码颜料的浸润中重新获得呼吸。

暗室里浮动的显影液泛着薄荷色微光,当扫描仪的冷光掠过泛黄底片时,那些被岁月啃噬的边角、在霉斑下褪色的鬓角、藏在褶皱里的半个笑容,都在数码颜料的浸润中重新获得呼吸。

20世纪30年代,有"民国第一影星"之称的胡蝶在上海江湾球场留下这帧网球运动影像。作为中国首位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主演、三届"电影皇后"票选得主,她身着无袖上衣配及膝短裤套装,实则是量身定制的法国品牌"派拉蒙"运动系列——该款曾在1933年《良友》画报第84期"都会摩登女性"专题中作为封面穿搭。值得关注的是,同期《申报》曾记载胡蝶参与"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女子网球队"活动,此类公众场合的运动着装,实为中国电影女明星引领社会风潮、突破女性身体规训的早期实践。

1937年7月11日,宛平城东门城墙下,第29军37师司令部少校参谋王启元身着白色布衫(非战斗人员标识),在士兵协助下系紧麻绳。此时距"七七事变"爆发已过去4天,日军以"搜寻失踪士兵"为由持续施压,中日代表正进行第二轮谈判。

根据《宋哲元回忆录》记载,29军为表谈判诚意,特选派熟悉日语的参谋人员化装出城(城防档案显示当日吊放绳索的城垛位于瓮城西北角)。王启元携带的牛皮文件袋内,装有秦德纯副军长签署的《现地协定》草案,而城外日军丰台联队指挥部已秘密接到"扩大事端"的军部密电。这张罕见的行动影像摄于下午14时17分,12分钟后王启元一行即被日军巡逻队扣押,成为谈判破裂的前兆——4天后,日军炮轰宛平城,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这帧由瑞典传教士Joel Eriksson(义克生)于1925-1929年拍摄的影像,记录了瑞蒙宣道会在内蒙古察哈尔地区的活动。画面中三人围坐炕上享用新年晚餐,画面中三人衣着虽为汉族样式,但炕桌饮食方式实为蒙汉文化交融的典型体现,桌上食物蒸腾的燕麦香气,作为阴山北麓「燕麦黄金产区」的核心区域,武川莜面(燕麦制品)是当地冬春季节的主食,其制作需历经「三生三熟」工艺,既耐储存又能提供高热量。

这张摄于1948年冬的影像,定格了沈阳(时称奉天)城破前夕的人间悲怆。画面中的难民身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袍——这种由东北土布制成的衣物,在零下20℃的严寒中几乎无法御寒。他颤抖的双手捧着的粗瓷碗里,浮着几粒玉米碴的稀粥。

据《沈阳市志·大事记》记载,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实行「计口授粮」,市民每月仅能领到4.5公斤高粱米,实际供应量常不足半数,街头「卖儿鬻女换口粮」的惨状屡见报端。此场景应摄于9月辽沈战役爆发至11月城防崩溃期间。当时国民党军队为固守城池,强征民间「战粮」,仅沈阳周边就掠夺粮食200余万公斤,导致乡村「十室九空」。

这张摄于1935年苏联喀山的照片,以强烈的视觉冲突定格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切片。画面中,裹着「三寸金莲」的中国女孩挎着竹篮叫卖纸翻花,与身后的俄罗斯古典建筑和路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时空错位的割裂感,实则折射出近代中国移民在异域生存的复杂图景。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部分中国劳工和商人陆续迁入俄罗斯。1917年十月革命后,部分白俄贵族流亡中国,而中国移民也开始在苏联境内形成零星社区。喀山作为伏尔加河流域的工业中心,吸引了来自中国东北的劳工和小商贩。这些移民多聚居在火车站附近的「中国街」,从事皮毛加工、餐饮等行业。至1930年代,喀山的华人人口约有数百人,形成相对封闭的社群。

尽管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已颁布禁缠令,但在偏远地区及海外,这一习俗仍延续至1940年代。例如,1957年中国驻苏联商务参赞吴习智的妻子仍为缠足农村妇女,可见传统观念在移民家庭中的顽固性。这个女孩很可能出生于苏联境内的华人家庭,其父母来自中国东北,在喀山经营小生意,仍保留着缠足的旧俗。

这帧摄于1930年1月3日的福克斯影音新闻画面,是裕德龄(笔名德龄公主)在纽约录音棚接受采访的珍贵影像。画面中,这位曾为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传奇女性,身着慈禧亲赐的绛红缂丝旗装,头戴点翠凤冠,腕间翡翠镯与胸前东珠朝珠相映生辉,刻意营造的「中国公主」形象。

裕德龄的「公主」头衔实为西方误译。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时,她与妹妹容龄被特封为郡主(满语「和硕格格」),但西方媒体将其翻译为「Princess」并沿用。这一误译被裕德龄默许并利用,成为她在海外传播影响力的工具。1930年采访当天,她特意穿戴慈禧赏赐的服饰,这种服饰选择既是对清宫岁月的怀旧,也是对西方猎奇心理的精准回应。

此次采访是裕德龄「东方叙事」计划的重要一环。1911年她出版《清宫二年记》后,已成为西方了解晚清宫廷的重要窗口。在福克斯影音新闻的镜头前,她以流利英文讲述:「中国的历史很长,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人类正经历战争,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多一些互相了解。」此次采访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初期,她在镜头前呼吁「世界和平」,既是对中日局势的隐晦表态,也暗合美国民众对战争阴云的焦虑。

这帧摄于1912年9月的赵秉钧内阁合影,画面中七位阁员的服饰选择——青缎马褂与西式三件套,恰如民国初年的政治光谱,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勾勒出特殊时代的精神肖像。

合影的座次排列暗藏玄机:赵秉钧居中而坐,左手边依次为刘揆一、梁如浩、陈振先,右手边是刘冠雄、段祺瑞、许世英。这种「文左武右」的布局,表面上延续了传统朝仪的礼制,实则折射出袁世凯政权的权力平衡术。

这张合影呈现的是国民党军界不同派系代表人物的历史交集,出身粤军第一师(邓铿嫡系)的黄琪翔(左)、新桂系「小诸葛」的白崇禧(中)、土木系首脑的陈诚(右)。

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为协调各派系力量,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如1938年1月南岳军事会议)。黄琪翔时任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白崇禧为参谋总长,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三人因共同参与武汉会战筹备而有合影契机。

来源:历史小破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