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的今天,教育水平早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中国、美国、印度作为三个人口大国,文盲率却呈现出令人瞠目的断崖式对比,印度文盲率30%,美国21%。
全球化的今天,教育水平早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中国、美国、印度作为三个人口大国,文盲率却呈现出令人瞠目的断崖式对比,印度文盲率30%,美国21%。
对此,不少人估计都想知道,美国经济如此发达,为何文盲率还会如此之高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两国的文盲率居高不下?中国的文盲率又是多少呢?
印度拥有全球最多的青年人口,15-29岁群体占比高达三分之一,理论上这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但现实却充满矛盾。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2022年印度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为76.32%,文盲率接近24%,若以7岁以上人口计算,印度平均识字率为65.28%,文盲率仍高达30%。
其中女性识字率为69.1%,男性为83.5%,农村地区文盲率更远高于城市,尽管印度政府通过“全民教育运动”等政策推动基础教育普及,但扫盲任务依然艰巨。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女孩读书无用的观念,加上早婚习俗,导致女性文盲率显著高于男性,2022年,印度15-24岁青年女性识字率为95.5%,而男性为97.4%,差距依然明显。
印度种姓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低种姓群体在教育机会、资源获取上长期被边缘化,进一步拉大识字率差距。即便印度高校数量在过去20年疯狂扩张,大学从300所激增至1000余所,学院数量翻了五倍,然而规模膨胀并未带来质量提升。
而且印度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重理轻技倾向,虽然STEM专业毕业生占比超30%,但多数人只会死记硬背公式,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印度虽号称IT大国,但顶尖人才多服务于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只能承接低端编码工作。
印度有20多种官方语言,公立学校多以地方语言授课,而英语则是进入外企的通行证,国际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全英文教学,但学费高昂,成为少数精英的专属,普通家庭孩子即便考上大学,也因英语短板被挡在高薪岗位门外。
印度最顶尖的印度理工学院,以全国15%的教育经费培养不到1‰的学生,普通高校则常年吃不饱,这种资源垄断直接导致阶层固化,印度公务员考试每年录取率仅为万分之一,但成功者中90%来自富裕家庭,他们从小接受英语私教、国际课程,而农村考生连基础教材都买不起。
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文盲率却高达21%,甚至近五分之一成年人无法理解消毒水标签或计算折扣价格,这一结果看似荒谬,实则与其精英教育逻辑息息相关。
美国公立学校推崇快乐教育:无作业、不考试、课堂自由,一名学生即便混完12年,也可能仍是功能性文盲。这种现象在低收入社区尤为普遍,教师只需照本宣科,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无人问责,社交媒体上地球是平的、疫苗含芯片等反智言论盛行,与2100万文盲群体密不可分。
更荒诞的是,美国教育部的身份政治进一步稀释了教学重点,为了迎合LGBT群体,加州公立学校将97种性别认知纳入课本,历史课上大讲跨性别者贡献,数学题则变成计算彩虹旗的颜色比例。
美国教育信奉天才驱动论,资源向少数天才倾斜,普通人则被默认为螺丝钉,私立学校堪比学术集中营,学生凌晨两点刷题是常态,公立学校却放任自流,这套制度的确催生了硅谷巨头和诺贝尔奖得主,但也让底层陷入低技能、低收入的死循环。
美国大学学费年均6万美元,助学贷款利率高达6.5%,普通家庭孩子毕业即背债,进一步加剧阶层固化,哈佛校友捐赠基金超500亿美元,足以让所有学生免费入学,但实际录取的寒门子弟不足10%。
而且美国教育部不管教学,却热衷身份斗争,奥巴马时期推行跨性别者自由选厕所,拜登政府允许男生参加女子体育比赛。
学校为拿联邦经费不得不配合,LGBT课程、97种性别分类涌入课堂,保守派痛批教育部不务正业,特朗普扬言废除教育部,表面上迎合反精英情绪,实则将教育彻底推向党争工具,这种乱象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流失。
1949年,中国文盲率超80%,农村地区甚至十人九不识,如今这一数字已经降至2.67%,青年群体接近100%识字,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扫盲运动,靠的不是奇迹,而是一套笨功夫,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学习。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展三次扫盲高潮,到1960年,全国扫盲近1亿人,甚至改变了家庭结构。
从《义务教育法》到两基攻坚,中国将教育纳入五年规划,财政投入连续30年增长,贫困山区建起免费午餐,女童入学率与男生持平,2012年起,普通话普及率从70%升至80.7%,方言隔阂被打破,如今中国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8年,超越印度2035年预期值。
而且中国教育强调实用主义,农民工培训学校教数控机床操作,乡村教师用抖音直播教拼音,就连外卖骑手APP里都内置了识字模块,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哲学家,而是让每个孩子能看懂合同、算清工资。
与印度不同,中国制造业崛起与扫盲同步,流水线需要看懂图纸的工人,电商催生打字客服,外卖平台要求骑手用导航,这些岗位倒逼全民提升基础技能,教育不再孤立,而是嵌入工业化进程,形成越扫盲越富裕,越富裕越重视教育的良性循环。
未来,人工智能或将淘汰数亿岗位,但教育早已超越识字本身,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让教育更加普及,让人们都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当识字率接近饱和后,也应该让教育从扫盲迈向扫愚,人们不仅要读懂文字,更要读懂时代。
美国文盲率与快乐教育——《中国国家历史》2024-06-20
印度:教育与需求为何脱节?——环球时报2022-05/23
“印度人口超过中国”背后的教育考量——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10月23日
美国文盲率竟达21%,美国教育部要被废除了?——金投网2024-06-27
教育部: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 文盲率下降至2.67%——央视网2022-06-28
印度教育情况手册——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2019年12月
来源:初八没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