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诗宋词元曲里,各自只选一首所谓“巅峰之作”,究竟要选哪一首?我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今天选出的唐诗宋词巅峰之作的依据是“孤篇盖全唐,一词压两宋"。至于元曲,或许大家心里有底了。
唐诗宋词元曲里,各自只选一首所谓“巅峰之作”,究竟要选哪一首?我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今天选出的唐诗宋词巅峰之作的依据是“孤篇盖全唐,一词压两宋"。至于元曲,或许大家心里有底了。
01.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
唐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年—约720年),生年不详,初唐诗人,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记载较少,但他在唐朝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与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等诗人以“文词俊秀”而显名于京都。张若虚的诗歌作品大多散佚,现存于《全唐诗》中的仅有《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两首诗。
赏析: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以“月升”到“月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8句)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第二部分(9-16句)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第三部分(17-36句)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
全诗通过“月升”到“月落”的过程,描绘了春江月夜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这四幅图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画面清幽淡墨,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的诗歌风格,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虽然受六朝柔靡诗风的影响,但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的作品在唐代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明代才被重新发现并广为流传。张若虚将《春江花月夜》创作成了一首七言歌行,这首诗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诗中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
2.一词压两宋
《满江红 · 写怀》
宋 ·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急雨刚刚停歇。抬头放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披星戴月南北转战八千里。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赏析】
关于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的写作时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时所作。其二是,绍兴六年(1136),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可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撒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其三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该词气壮山河、传诵千古。词中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它情辞慷慨,意象宏壮,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热忱。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赞之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成千古箴铭。"
《满江红》不仅是岳飞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南宋时期抗金精神的象征。这首词在后世广为传颂,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03
元代散曲千古绝唱
《天净沙 · 秋思》
元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简析: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这样一幅秋郊夕照图:在一派凄伤肃杀的秋景中,一个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孤独穿越着无垠的天际。曲中透出伤感、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其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篇幅极短,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