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唐帝宅里的汉武唐宗早都搬走了,从阳宅搬出来住阴宅去了。西安最著名的皇帝阴宅肯定要数秦始皇之冢,那个冢现在没人敢动,倒是把他的陪葬坑给挖了。秦陵之后最著名的帝陵应该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汉唐帝宅里的汉武唐宗早都搬走了,从阳宅搬出来住阴宅去了。西安最著名的皇帝阴宅肯定要数秦始皇之冢,那个冢现在没人敢动,倒是把他的陪葬坑给挖了。秦陵之后最著名的帝陵应该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大秦亡。项羽刘邦楚汉相争若干年后,刘邦建立大汉,这是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2年)。立国之初,民生凋敝,国力基本为零。高祖刘邦只能以休养生息为策。裁军授田,减免税赋,以黄老“无为”之道治国。对外则是以和亲之术缓冲匈奴,苟延待机。刘邦之后,在吕后的主持下,萧规曹随,继续执行刘邦之策,国力稍长。西汉第一个崛起时期是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国库充实。对外是坚守边疆,和匈奴死扛,做战略防御。
武帝接手汉宫后,锐意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摒弃黄老,推崇儒家。军事上开启强军之道,重用狠将,出了一批名将,最著名的就是卫青和霍去病。卫霍二将的辉煌战绩彻底击溃匈奴,形成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卫青、霍去病死后,武帝为表彰其功绩,将二人葬于自己的茂陵之左。后人称汉茂陵乃汉代烈士陵园,因为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历史上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登基第二年就开始修建茂陵,这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直到他最后一个年号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方才竣工。刘彻就是在这一年去世的,死于郊外离宫五柞宫,死后葬入茂陵。
茂陵神路已经基本无痕,现在重修后,路两边立起一些仿西汉石灯。
走到茂陵遗迹前看看。
茂陵封土堆是汉墓中最大的,方形,下大上小的覆斗型。前有一块文保碑,茂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去看看墓碑。
前面是一块陕西省文保委1965年立的铭碑,“茂陵—汉武帝刘彻之墓”。后面才是上面图片中的墓碑。汉墓最初是没有墓碑的,现存的这块碑是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毕沅可是个牛人,乾隆二十五年得中状元,做过陕西巡抚,还做过湖广总督,最后死在乾隆之前。但是,死后受和珅牵连,被嘉靖帝革除世职,没能封妻荫子。这座碑下的驮碑赑屃(念必细)的脑袋丢失了,这是毕沅之前明代墓碑残物吗?史载明嘉靖帝和天启帝都曾派员祭祀汉帝陵墓。为了保护,这座墓碑外建了一座碑楼。
陵前建筑的夯土台基做过复原,还能看出模样。
两侧的台基应是便殿,后代来祭祖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墓碑的那个地方有陵墓中的主殿叫做寝殿,就是墓主灵位安息之殿。
汉墓遵循秦墓之制,规模庞大。看看武帝陵布局。
陵园有一圈围墙,墙内是帝陵和陪葬坑。封土堆下即是地宫,周边那些沟槽就是陪葬坑。
汉皇陵地宫中有特殊之处,一是金缕玉衣。用金线把玉片连接起来,做成像衣服一样的整体,套在遗体外面,叫做玉匣,俗称金缕玉衣。汉代人相信美玉可以保持遗体不腐。之前,帝王下葬只是用玉堵住遗体上的所有孔洞,到汉代才开始增加用玉包裹遗体。汉皇裹金缕玉衣下葬据说是从文帝刘恒开始的,刘恒的霸陵已经被盗,即使有金缕玉衣也都散失了。最早发现金缕玉衣是1968年发掘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墓,夫妻二人都有金缕玉衣裹身。因为地位差,刘胜妻窦绾(念窦晚)身上玉衣有一部分是丝线代替金缕。刘胜是汉武帝刘恒的异母兄,窦绾是窦太后的族人。
后来各地又出土若干件金缕玉衣。汉代时规定只有帝和刘姓王可以用金缕玉衣,下一等王侯可以用银缕玉衣,再下一等贵族可以用铜缕玉衣。1983年,广州发现了汉武帝时期的南越文王赵昧墓,里面发现了一副丝缕玉衣。
赵昧比刘胜早死九年,这副丝缕玉衣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汉代玉匣。汉高祖刘邦封赵昧的爷爷赵佗南越王,属于藩属国王,其孙赵昧是二代南越王。因为是藩属国王,连铜缕玉衣都不能用,只好用丝缕玉衣。这是目前出土唯一的一件丝缕玉衣。三国时期,曹魏施行薄葬,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匣下葬,此后,金缕玉衣退出帝王丧葬制度。
汉代帝王墓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叫做黄肠题凑。黄肠是黄心柏木;“题”是木棍的端头。西汉文学家杨雄曾有一赋赞汉武帝的甘泉宫,其中有“琁题玉英”一词,就是说的如玉般漂亮的宫殿椽头。黄肠题凑就是黄心柏木枋端头堆在一起做成的椁室四壁。我曾在1974年发现的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见过黄肠题凑椁室,那是广阳王刘建墓。刘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汉武帝那个早年悲催的曾孙宣帝刘洵立其为广阳王。黄肠题凑是皇帝所用,即使是刘姓王,也需要皇帝特批。
汉武帝的茂陵肯定是有金缕玉衣的,不知道有没有黄肠题凑,他爸爸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地宫中就没有黄肠题凑。历史传说“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
明代学问家李贽曾赞秦始皇“千古一帝”,另赞朱元璋“千万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实乃千古一帝。朱元璋收复华夏,并收复燕云十六州,也算是千古一帝。燕云十六州自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遭外族统治四百三十年。朱元璋是收复失地,可汉武帝是开疆拓土的中原皇帝,更能称得上是“千万古一帝”。汉武帝时期向北彻底打垮了匈奴;向南剿灭南越国;向西平定西羌;向东平定朝鲜。
汉武帝时期是中华民族“王者无外”强盛期,武帝的理论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即要统治天下,为四面八方去除危难平定祸乱。所以自古赞皇帝都是说“秦皇汉武”,没有说“秦皇明祖”的。现代伟人都说自刘邦建汉,虽有文景之治,但那是“萧规曹随”,乏善可陈。只有汉武帝有雄才大略,而且能晚年自查,知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
武帝的茂陵修建周期长,规格高,是西汉时期之最。武帝下葬时,倾三分之一国库殉之,地宫和陪葬坑内珍宝无数。因此,天下盗墓贼无不觊觎茂陵藏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入葬,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茂陵即遭蟊贼所盗。茂陵还多次被大规模挖掘,差不多都是官方行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5年),更始军退出长安时,不仅火烧未央宫,还盗掘了茂陵。更始军可以算是叛军,可是据传汉献帝的国相董卓都曾派吕布去挖过茂陵,此事无证,不知真假。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时再次盗掘茂陵是有记载的史实。
茂陵经过若干次盗掘,宝贝肯定是都丢失了,就算是有残渣余孽也是凤毛麟角。金缕玉衣肯定是没有了;如果有黄肠题凑,可能还在。现在茂陵地宫什么状态?不知道,因为不对游客开放。茂陵旁建了一座博物馆,把仅余的几件文物收集在那里展出。我去看看。
茂陵左手有三座墓,上位是卫青墓;卫青墓前左手是霍去病墓;霍去病墓左并排是金日磾墓。茂陵博物馆即是建在昔日霍去病墓园,上面图片中博物馆大门后的小山即是霍去病墓封土堆。
有一部关于汉武帝的电视剧,里面说了一套卫青的来路。这个戏说的细节虽不一定是史实,但梗概应该是差不多的。卫家是平阳公主家仆,其母是卫家女佣,三女是歌女,异父小弟是马僮。平阳公主向弟弟刘彻推送卫美女,为的是给求子若渴的皇帝找备胎。结果卫备胎生了儿子得到高升成为卫皇后,原来给平阳公主做马僮的卫青便被荫及。因为卫青做马僮时练就颇多武功,就被武帝安插进了军界,做了建章监,掌管建章宫卫戍。不久,卫青更是受栽培进殿上朝,参加议政,听文武大臣们和皇上说政论兵。
汉武帝对外要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必须要有将领全力执行他的战略。可是那些前朝老将们并不擅长进攻,而且对匈奴有畏惧心理。朝中还有一批主张和亲的绥靖派大臣掣肘。刘彻必须选择一个全心全意执行他的战略,又不受老路束缚的创新形将领。这就是卫青走向抗击匈奴将领的历史必然。卫青果然很快就取得战绩,他不是匈奴单于熟悉的对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进攻时毫不犹豫,攻击纵深目标坚决果断,完全把匈奴打蒙。
卫青的几次战果都是汉匈对抗的颠覆性结果,使得汉朝从防御彻底转向进攻。匈奴依靠蛮力羞辱汉朝的习惯被完全遏制,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到底是无法对抗有战略战术指导的汉军。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创新型将领,汉武帝必须把他立为标杆,一来树立军队将领们的信心;二来也是给他们做出榜样。武帝也很重用卫青,对其封侯拜将,令其执掌军权。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死后,武帝封其谥号“烈”,即“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因此,茂陵陪葬的卫青、霍去病陵园被称作汉代烈士陵园。
当年,汉武帝令将卫青墓冢建成卢山模样,以纪念卫青决胜匈奴的漠北大战。卢山是匈奴祭天的地方,山下即是匈奴单于王庭,就是龙城。现代考古已发掘出龙城遗址,在外蒙古乌兰巴托以西五百公里处。唐代王昌龄有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龙城即指匈奴王庭,飞将当然说的是卫青、霍去病。卫青在世时,极尽人臣之荣。死后墓冢也是非常奇特,两截封土堆让盗墓贼无处下手,很有可能他的墓没有被盗掘。
武帝抗匈成功,便想扩大战果,彻底消灭匈奴。当然靠卫青一师就不易达成灭匈大业。这时,霍去病开始上场。当年,卫青的二姐和三姐都在平阳公主家做工,三姐卫子夫是歌女,二姐卫少儿是女仆。霍去病是卫少儿和平阳公主府上霍差人所生,初不被霍差人所认,随母过活。卫子夫为武帝生子后受宠荫及家人,卫青和霍去病都得了军职。这霍去病也随舅舅卫青习了不少武功,武帝也曾有意栽培他,教他些兵法伍的。这霍去病不以兵法为意,自觉武艺够用。武帝只好安排他去卫青帐下效力。
元朔年间,卫青十万大军两出定襄攻击匈奴,定襄是在现今内蒙呼市一带。卫青令霍去病带五百壮士敢死队做游骑兵,专门攻击匈奴后方老家。霍去病快马奇袭,直捣匈奴大后方。一战斩杀单于留守看家的爷爷和相国。二战又抓回单于的叔叔。这边前线匈奴单于一听老巢被捣毁,老辈儿被灭亡,焉得不慌?汉军则闻信士气大振,那战场风气肯定是一边倒啊。卫青这一套前线大打,纵深偷家的打法后来成了兵法经典。1953年志愿军在金城战役中就是派出一支小部队实施穿插,结果掏了白虎团的老窝。
前面说的漠北大战也是卫青、霍去病舅甥二人前后配合的典范,卫青攻击卢山匈奴王庭;霍去病率穿插块骑东出代郡(今河北蔚县)。卫青拿下王庭,单于向西流亡。霍去病东路抄了匈奴左贤王中军大帐,追击直达狼居胥山(现今外蒙古),并在狼居胥山祭天立威,史称封狼居胥。
霍去病最大的功绩是打通西域之路。漠北之战后,武帝见霍去病完全是和卫青一个路子,便把卫青Hold在家里,让霍去病开始统帅大军西征追击流亡的匈奴单于。这一西进战役,单于手足和朝臣基本被霍去病搜刮殆尽,另一伙匈奴部落也归顺汉廷,大汉西北边塞基本无虞。武帝派张骞再次持节西行,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逐步建立起丝绸之路。若无霍去病兵马开道,则丝绸之路也难以开通。
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二十四岁的霍去病因病去世,电视剧里说他恐是染上了匈奴投放的瘟疫病毒。刘彻令将其葬在自己茂陵左手。就是上面图片里的那座墓冢。为纪念霍去病西征之功,他的墓冢建成了祁连山形状。这是在卫青去世之前。李白曾有一诗赞霍去病: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基本停止了进攻匈奴,因为没有战将了。卫青和霍去病以前几次攻击匈奴时,其他将领多是配合不力,不是晚到就是迷路。武帝知道他们是不服卫青,想坑他打败仗。幸亏有霍去病,否则卫青肯定独力难支。霍去病死后,卫青守家还可以威慑匈奴,但是出击是难有把握了。
现在的茂陵博物馆即是修建在霍去病墓园内,进了大门有一座水池,水池后便是霍去病墓冢。
墓冢前立着一块墓碑,也是毕沅所题。
除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烈士,茂陵还有几座陪葬墓。霍去病左手边是金日磾墓。
金日磾(念金密低)原是匈奴休屠王子,这休屠王统领好几个部落,最大的是休屠部和独孤部,北周著名的鲜卑人独孤信就是这个独孤部后裔。休屠王(念休厨王)和浑邪王(念浑爷王)是匈奴单于伊稚斜(念伊制茶)左膀右臂。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二十岁的骠骑将军(念票骑将军)霍去病西进夺取河西,两次战役杀敌近十万。缴获单于正妻王子五十多,匈奴五个大王和王妃,还绑回匈奴都尉以上大臣六十多,以下喽啰二千五。
战后,浑邪王每日哆嗦不止,马上就要惊恐而亡,便和汉廷暗通说“我降,我降”。武帝又派霍去病举着“缴枪不杀”大旗去河西受降。伊稚斜见这浑邪王和休屠王损兵折将还丢了五王老婆孩子,便要杀他二人泄愤。浑邪王揣出单于恶意,狠心杀了休屠王,然后赶快带队投奔了汉廷受降官。休屠王被杀后,他的老婆无以为生,只好带着十四岁的儿子也降了汉。做为战俘,休屠王妻在宫里浣衣,王子豢马。武帝偶见休屠王子所御之马膘肥体壮,便提拔他做了御马监,还赐姓金。
有人说金日磾的母亲是当年和亲的大汉公主,所以得到汉武帝照应。此论无据相佐,童言耳。若果真如此,金日磾如何会去豢马?金日磾得到赏识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对武帝忠心耿耿。因其有匈奴王基因,肯定也是对政事一学就会,武帝就不断提拔他,直至光禄大夫高位。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刘彻行将就木,任命了四位托孤大臣辅佐年幼的太子刘弗陵,就是继位后的汉昭帝。四位托孤大臣中就有金日磾。汉昭帝继位后一年,金日磾也病重去世,葬在霍去病墓左一百米。
看看汉茂陵布局。
卫青死后若干年,卫家势力逐渐做大,引起汉武帝忌惮。有人做了一个局叫做“巫蛊案”,武帝借此清剿了卫氏一伙,其实这局长是刘彻本尊。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被逼自杀,卫子夫被废除皇后,自绝于世。
卫子夫晚期容貌当然不似当年美丽,渐失宠爱。武帝御前歌星李延年乘机在给武帝演唱时唱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诧异,急问此女阿谁?真靓否?在旁听歌的平阳公主说此女乃是李延年和李广利将军的阿妹,实在是漂亮。武帝赶快招其入宫做妃宠之,名李夫人。李夫人为刘彻生下王子刘髆(念刘博),产后不久亡故。
这李夫人死于最漂亮的时候,当然刘彻就很伤心,令将其依皇后礼下葬。武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霍光发现其灵位旁没有皇后灵位。其时陈、卫两位皇后均已被废,而李夫人又还没有正式做皇后。霍光求得昭帝同意后,给武帝死前最宠爱的李夫人追尊为孝武皇后,入庙享祀。还将李夫人墓迁至茂陵武帝墓的右手。这么一来,卫子夫即使受冤而死,也再无机会翻案做皇后了。刘彻很喜欢李夫人,夫人亡后,武帝曾作《李夫人赋》悼之,开篇即是盖棺论定之句“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最后是顿首泣曰:“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除了倾城倾国的李夫人,武帝后宫还有一位美女赵婕妤,也就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念钩翼夫人)。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本是太子,母子死后,刘彻的另外几个儿子有争抢太子位的行为。李延年和李广利密谋推举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做太子,结果谋泄事败。刘彻最后选了赵婕妤的儿子刘弗陵继位,还把赵婕妤赐死。他这是防止主幼母壮窦太后干政事件重演,毕竟卫子夫也差点闹成窦太后那样。赵婕妤死后没有葬入茂陵,但是昭帝刘弗陵后来追封其为皇太后,另筑陵葬之。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之事在北魏成了例制,皇帝立太子前,先将其母赐死。
武帝死前为刘弗陵指定四位辅政大臣: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金日磾和霍光都是葬在茂陵,上官桀虽然因谋反被诛杀,但也葬在了茂陵。汉代墓葬不立墓碑,茂陵中的陪葬墓除了有历史记载的以外,还有一些是无法确定墓主的,这里面很有可能包括桑弘羊的墓。
茂陵这些陪葬墓里最牛的当然是卫青墓,他能占据陪葬墓的上位除了因为战功赫赫,还有就是因为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前夫死后,武帝做主将其嫁给卫青,这卫青也是丧妻再娶。婚后二人感情甚笃,死后合葬。说是合葬,其实汉代是“同茔不同穴”的。两人葬在一座陵园内,但是有不同的墓冢,平阳公主墓是在卫青墓左的“1号陪葬墓”,俗称阳信冢。阳信冢的陪葬坑里有大量金银财宝。
上面这些墓主我们都在电视剧里见过,在茂陵看看他们最终的归宿地也是很有感触。那真是:驱寇旌旗尚在望,一抔黄土埋忠骨。电视剧里的细节肯定是戏说,但是剧中大的历史事件都还是基本靠谱的,因为史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了。这要感谢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史记》只到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
·茂陵博物馆里展出了一些出土文物。看看室外的。
这个不是文物,这是新盖的仿汉楼。
看看下面这个。
这是文物了:室外最值得看的汉代石刻“马踏匈奴”。这是霍去病墓出土的石刻,是墓前神路那些石人石马之一。既然如此,那它的年代就是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距今二千一百四十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石刻雕像,也是现存最早的神路石像生。当年的石刻技术可能还不足以雕出四腿站立的马,所以马腹下保留了大块的原石做基座。整座雕像的下半部分就是一座浮雕,马头部分是圆雕。这匹马根本不看那匈奴人,表现出蔑视一切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底下的匈奴人四脚朝天,就是不堪一踢的狼狈相。马背上并无汉军勇士,这是古代战场上的无人马,相当于现代的无人机。
看看汉代陶俑,褒衣博带。
看看秦砖汉瓦的瓦当。
看看这个。
四神纹玉铺首,四神乃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霍去病墓冢出土的玉雕铺首,门环已丢失。这种玉铺首通常是用在墓室门上的。
看看这个。
《后汉书》中有隐士梁鸿娶妻名孟光。孟光“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上面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案”。
看看这个。
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武帝送给平阳公主和卫青的结婚礼物,出自阳信冢。
看看这个。
鎏金铜马,据说是模拟大宛国的汗血马,也是出自阳信冢。武帝时期已对马体解剖结构有相当了解。
看完汉武帝的阴宅茂陵,再去看一座唐皇阴宅。
北京昌平天寿山有明十三陵,唐代帝陵在咸阳,号称“关中十八唐帝陵”。唐高祖李渊的献陵是第一座唐帝陵,是积土为陵,就是挖大坑做墓室,上面堆土为宝顶。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开始,唐帝陵开始因山为陵,就是把墓室建在山体内。昭陵是规模最大的唐帝陵,其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则是最宏伟气派的唐帝陵。
唐高宗李治在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改元弘道,之后不到一个月即崩。弘道就是弘扬正道,这次改元之因并无史书记载,其时亦未见任何天时地利之事发生。此时李治已知自己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我估计他改元弘道很可能是给皇后武则天的简短遗言。
李治死后,太子李显继位,改年号嗣圣。武则天敕令开建乾陵,第二年,李治遗体葬入乾陵。第二年是什么年?李显在位一个月即被降职,其弟李旦继位,改元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乾陵开工到李治入葬时间很短,那就是为了让李治尽快进山为安。李治下葬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武则天死后,复辟上位的唐中宗李显在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下令将武则天葬入,乾陵还在继续建设地面工程,直到武则天孙子李隆基的开元年间才最后完工。
唐高宗李治其实算是一个有为的皇帝,北方平定了东突厥,西北剿灭了西突厥,向东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在他这一朝,大唐版图达到最大。后期丢掉了一部分既得地盘,东面的朝鲜半岛被新罗占据,西北又被吐蕃抢走一块。
李治还玩儿了一次泰山封禅,他是唐代第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后面也只有唐玄宗李隆基曾做过此等勾当。玩儿泰山封禅的开始是只有立过顶天功劳的皇帝,像秦始皇和汉武帝。后来就是阿猫阿狗都去泰山听大臣们唱赞歌,唐明皇不算,他有开元盛世之功。
乾陵中的女主人是武则天。她在贞观之治时就已入宫做了唐太宗的女才人。死后,其孙唐明皇创下开元盛世,她是大唐走向盛唐的承上启下人物。在中国各族历史上众多皇太后中,武则天是最牛的,政绩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好大喜功,上次说她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明堂。她还有一个沽名钓誉工程就是铸九鼎。传“禹铸九鼎”,象征中华九州,至秦时已佚。武则天又铸九鼎,至唐末又佚。
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做了十五年圣神皇帝。最后,她没有按照心意立武侄为太子,而是采纳了狄仁杰建议,立李显为太子。李显为防大事不好,在母亲病重时,抢走了她手里的印把子,尊其为“则天大圣皇帝”。此尊号被吴承恩听去,被他模仿,在明万历年间安装在一只神猴身上,叫“齐天大圣”。
武则天于神龙元年去世,享阳寿八十二年。虽然李显举着抢来的印把子登上了皇位,但武则天去世时的名号还是大圣皇帝,所以她是死于皇帝任上。武则天为了在唐太庙占一个顺应祖制的好位置,临死前下了一道遗诏,将“则天大圣皇帝”改成了“则天大圣皇后”。李显按照遗诏,打开乾陵地宫,将武则天灵柩按照高宗皇后之礼葬入。这一下,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汉代时期,西汉和东汉之间夹了一个历时十五年的新莽;而武周也是夹在李唐中间的十五年。新莽是被排除在汉代历史之外的,东西汉东西脱节;而武周是包含在唐代历史之内的,武周前后李唐一贯。因为是女人做皇帝,而评论历史的都是男人,所以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是抑多扬少,贬密褒稀。直到现代,才对武则天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说她“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发展了,并为唐玄宗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走去看看乾陵剩余物资。
乾陵坐北朝南,神路南端有一对墓柱。
转过身向北看去。
重修后的神路向北是一座山,那叫梁山,它真是一座山,不是墓冢封土堆。乾陵地宫就在山体内,有隧道进去。这个隧道口很隐蔽,只有修墓的人知道,地宫最终封闭后把所有图纸都毁了。盗墓的蟊贼只会挖封土堆,挖不了山里的隧道。唐末僖宗李儇(念李宣)的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起义时,为了筹集军饷,派出上万人开挖乾陵找珍宝当盘缠。结果还没等挖到那条隧道,唐军东北行营都统李克用部杀到,只好撤退,盗墓工程半截下马。因为乾陵的地宫隧道隐藏得非常好,比其它那些也是因山为陵的唐皇阴宅都隐藏得好,结果这座乾陵是关中十八唐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唐代虽然时兴薄葬,乾陵地宫中肯定还是有不少好东西。谁要是能打开地宫找到那些唐代宫廷遗物,一定会成为考古界名人,比挖井发现兵马俑的农民杨小伙不差。
顺着神路往前走,观赏两边遗存的石像生。神路也叫做天道,《易经》中有“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陵墓的神路算是死者的仪仗,看看这个。
这个不是简单的石马,而是皇帝仪仗队的马,全套马鞍,还戴着首饰。古人描写皇帝仪仗时有“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这座石仗马旁立着的无头石人即是御龙官,意为皇帝的马是龙马。
神路两边站着石翁仲。
石翁仲这东东很神奇,他是来自古代传说。说这阮翁仲乃是先秦长狄十二巨人之一,这十二巨人常犯中原,后被鲁国高手剿除。到秦始皇时,传说临洮出现十二巨人,始皇帝以为吉兆。下令用缴获的各国武器溶化铸造十二铜人,叫做铜翁仲,胸前还有李斯所撰铭文。这些铜翁仲被秦始皇立在咸阳宫门外做吉祥物,在南北朝时期被前秦苻坚销毁。
陵墓前设立翁仲在汉代并不常见,前面所见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是仅见,武帝墓前都没有。我在成都武侯祠刘备的惠陵前神道见过,但那可能是后人修墓时添加的。到唐代,帝陵前神路两边设石翁仲逐渐兴起,这些石翁仲已经不是皇帝宫前的吉祥物,而是代表死人的仪仗了。有地位的官府老爷可以在墓前树立石翁仲,有钱的地方财主就在墓里陪葬十二个玉雕翁仲。最近些年,活人也开始手里捏一个翁仲玩儿,有各种材质,大概是为图吉利。他们应该是从秦始皇十二铜人得来的灵感,绝对不会是从帝陵前“死人的仪仗”得来的灵感。
神路两边的石翁仲是按照文左武右站立的,看看十对石翁仲其一。
你别看他手里拄着剑,其实他是文官。唐朝文官可以佩剑,但通常是持笏或者系鱼袋。
看看武将。
乾陵神路上的石刻像中,最神奇的是这个。
一对鸵鸟,不是圆雕,而是一座高浮雕。鸵鸟石刻浮雕可能来自外国进贡鸵鸟,大唐昌盛,有万国来朝,进贡一些稀奇的鸵鸟是一定要有的。唐代帝陵虽有鸵鸟石刻,也不是每座都有。到宋代时,瑞禽代替了鸵鸟。再往后,明清连瑞禽都没有了。元代帝陵不算,他们都是密葬,没见有陵,连地面上的一抔黄土都没有。
走到神路北端,可见两边高高的阙台。
这是相当于阙门,在帝陵中就是礼制的大门。阙台上过去是有阙楼的。
阙门内两边有石狮,看看唐代的石狮。
这是官狮,不分雄雌,手下既没有幼师,也没有绣球。唐代的官狮非常雄壮,头上有螺卷,颌下有髯。后来演变下来的官狮形象变化不大,一直都是威风堂堂的,只是越来越苗条一些。
阙门内两边还有六十一座蕃臣像。
这个叫做宾王来朝。上一集中曾提到贾至在大明宫殿前候朝时作有一诗赞那皇宫巍峨,当时的吏部郎中诗人王维曾以一诗和之: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诗中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即是说的开元年间盛唐时期八方来拜的情景,“旒”就是帝冕前后挂着的那些玉珠串。
真正的化外之国群来朝拜中原皇帝是起于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有一百多个国家派使臣来朝贡,由此建立起中原皇帝的朝贡体制。汉时,最远有罗马帝国、马其顿等欧洲国家遣使来朝。“万国来朝”一词首见《隋书》,描写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当年来东都洛阳朝贡的盛况。到唐代,更是有不下三百国来长安朝贡。说有一次某小国仅派使臣来朝拜,太宗李世民见其国王未到,便要发兵讨伐。
当年这些蕃臣像是在庑殿内的,后来五殿倒塌仅余基座,石像就都在露天了,结果还把脑袋都丢失了。他们说这些石像的背后最初都刻有国家、民族、职务、职称和姓名,现在都风化不见了。
看看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唐高宗乾陵”碑,也是乾隆四十二年。
过去说方顶为碑、圆顶为碣,到清代已不分碑碣,都叫石碑。碑后那条石板路直通梁山顶观景台。
像汉代一样,唐代帝陵前最初也没有墓碑。但是唐代有例外,关中十八唐帝陵中乾陵最初是有墓碑的。最初有墓碑也没用,早就被毁了。上面这就是最老的墓碑了。
看看1963年郭沫若先生所题“乾陵—唐高宗与则天皇后合葬之墓”碑。
也是圆头碑,外面盖了一座碑楼。
站在献殿遗址台基上向南望。
陵前神路向南延伸,消失在两山之间。那两座山上建有阙台,上面过去肯定是有阙楼的。我说乾陵是最气派的大唐帝陵嘛,陵前两道阙门,前面还是以山为阙,无人能出其右。谁在这里远眺,都会被这气势折服,要是文人,就一定要写点什么字留下来。写点什么呢》看看这个。
作家冯骥才所书“大唐在此”,意到深处无词可述。
看看这个。
连作家都无词可说,这书法家就更没词了。陕西书法家张胜伟,心有不甘,便抄录武则天的《臣轨》,勒石丢于草中。“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
乾陵最著名的书法石刻是那座无字碑,那是因为上面没有书法。唐乾陵之前,帝王墓并无功德碑,墓室内也不置墓志铭。乾陵是首次在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以后就成了规制。乾陵的高宗李治功德碑在西阙台下,据说最初是金字,称作“金字碑”。现在金字肯定是脱落了,碑亭也没有了。碑文很长,是武则天撰写的乃夫七大文治武功。金字碑对面,东阙台下,是武则天的功德碑,因为上面没有字,便称作“无字碑”。为什么没有字?至今有各种解读,无法归一。
我想这李治是有很大难处。他最初肯定是打算立一块武则天的功德碑的,武则天的文治武功都可大书特书,而且据说当初已经拟好了稿子。可是,如果说那些都是女皇之功,就必须单建一座女皇陵。李治是不肯认账李唐天下有武周一朝的,连武则天本人都在遗诏中把自己的头衔从帝改成了后。所以,李治是将其母按皇后制葬入其夫李治之乾陵的,这就是唐高宗李治帝后合葬墓。
既然是合葬墓,当然就不好赞皇后功德,因此立一块无字碑,表示此后功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代皇帝功德碑上的赞歌是要继任皇帝亲撰的,李治把给母亲的功德碑文藏起来了,别人也没法儿写。后来的那些皇帝当然也会羞于重写,那座无字碑就那样一直下去了。明朝也有这种事情发生。明十三陵中,成组朱棣的长陵之后,从仁宗朱高炽开始有七座陵开始都没有功德碑,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璁后补的。
我来看乾陵遗迹的时候,李治的金字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都被围了起来,说是正在做保护性维修,要重做碑亭把它们罩起来。无奈,只好把围挡上的无字碑照片拍了一张,聊解心憾。
乾陵中还有一幢疑案。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用计得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后做为陪葬埋入昭陵地宫。唐后五代时期,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掘昭陵。盗墓记录中列出了众多战利品,包括很多大家书法真迹,但其中并没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人说太宗将《兰亭集序》传给了高宗李治,被李治卷进乾陵陪葬了。因为乾陵未被盗过,这一传说还未得验证。
乾陵也有很多陪葬墓,其中的懿德太子墓可以参观。
懿德太子李重润(念李众润)是当时的太子李显和韦太子妃唯一的儿子,嫡长子。满月后即被高宗李治立为太孙,并大赦天下,改年号永淳。李治临死前,令太子李显柩前继位。李显即位后,这太孙李重润并没有升格为太子,当时是“重大政事按遗诏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被武则天废除后,二岁的李重润被贬为庶人。此后,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被立为帝,其子李成器被封为太子。
武则天晚年决定还政于李氏,重立李显为太子,从幽居地接回洛阳。李显为解武李两族恩怨,与武家联姻,将女儿永泰郡主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一次,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私下聊天,说起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二人随意出入内宫,魅惑武则天,把持朝政。此聊天内容被人传到武则天耳朵里,还说他们说了好多武则天帏帐內香艳之事。武则天大怒,下令将三人杖杀无赦,此时李重润才十九岁。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李显复位,为李重润平反,追封太子,谥号“懿德”。李显迁都回长安后,把李重润灵柩也运回长安,还给安排了一场冥婚,女方是国子监丞裴粹亡女。这裴氏家族是唐代望族,叫河东裴氏。随后,李显将懿德太子和太子妃裴氏合葬于乾陵前左手侧,就是上面这座“唐懿德太子墓”。
和李重润一起冤死的永泰郡主和武延基也被迁回长安,葬在懿德太子墓左手并排。懿德太子和永泰郡主死的太惨,李显非常难过,便把他兄妹二人的墓升格为陵,按帝王规格下葬,这叫“号墓为陵”。唐代只有这两座墓是“号墓为陵”升格的。
既然是号墓为陵,那墓园里肯定要有石刻墓柱。
这个墓柱已经不是盘龙圆柱,而是八棱方柱。它脱离了古代图腾柱的形式,就算它是没有云板的华表吧。这个时期的墓柱已经受到武则天崇佛主义的影响,下面是覆盆莲花柱础,上面是莲花承露台,台上有摩尼宝珠,很有佛家情调。
当然还要有石狮。
这座石狮和乾陵的不太一样,它闭着嘴,象征祸从口出的教训。头上不是螺卷,而是披肩卷发,这是西方法官的头套,象征武则天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神路两边也有牛马翁仲。
懿德太子墓曾被盗,1970年代便做了考古发掘,所以地宫开放参观。地面上沿着地宫墓道有一队这个。
这是墓道中的天井,施工时通气、运土用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郡主墓都不是因山为陵,而就是掘地为坑,上有封土。这一队天井后面那就是高高的封土堆。
下去墓道看看。
墓道两边那些亮着灯的是小龛,里面是这些。
兵马仪仗俑,还有锅碗瓢盆。金银财宝都被盗走了。
墓道走到头是地宫,规模和汉墓差不多,真是很小。这地宫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地宫相比貞是差太多了,说明唐代皇帝丧葬并不特别铺张,也说明唐代皇家财力不及明代。
看看墓室墙上。
壁画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刻画的梁枋柱栱还清晰可辨,可以看出唐代小室的框架结构。
看看棺椁顶部。
这是石椁,刻成殿房模样。据说考古发掘时真见里面有男女两人遗骨,都已不完整。
看完这座懿德太子墓,他们说旁边的永泰公主墓也开放参观。算了,不去了,到此为止吧,看一座唐代陵墓地宫就行了。除了懿德太子和永泰郡主之外,乾陵还有一些陪葬墓,主要都是皇家子女。功臣陪葬的也有,最著名的是那位薛仁贵,灭高丽、击吐蕃、破突厥,屡立大功,死后得葬于乾陵。
看完汉唐帝宅,我这次春日西行就算大功告成了。
且诌一阕《思帝乡》记之:
春日游,春风吹白头。明皇紫台夕照, 失金裘。千年韶光暗晦,往事幽。遥忆汉唐时节,不到秋。
来源:看北京看中国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