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伫立在三月里,不为欣赏桃芬梨艳。三月,自有一种向上的力量。那种力量似乎就在我的脚下顶,在我的头顶冒。那种力量的象征物便是新笋。在荫郁浓密的竹林里,斑驳的光影与翠绿的摇曳相互啃啮的空间,三月的细雨,润物无声的细雨,很难湿润深裹新笋的土地,雨后春笋的盛象,很多时候
聆听三月
文/于光明
1
伫立在三月里,不为欣赏桃芬梨艳。三月,自有一种向上的力量。那种力量似乎就在我的脚下顶,在我的头顶冒。那种力量的象征物便是新笋。在荫郁浓密的竹林里,斑驳的光影与翠绿的摇曳相互啃啮的空间,三月的细雨,润物无声的细雨,很难湿润深裹新笋的土地,雨后春笋的盛象,很多时候并不在切实的竹林里,只存于人们的想象中。而且,成竹们多年不懈地根植,属于它们的领地根须纵横,把竹杪笼罩的地下结成了一铺看不见的密网,错综交互,坚实而板结。没有持续的滂沱大雨去旁敲侧击是无法将它们盘踞的土地湿润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三月新笋的繁衍与破土,毕竟三月的力量是无敌的,它们顽强地往外挤,拼命地探出头来,亮出个儿来,吼出嗓来。
就如新笋的活力,仿佛应了谁的召唤,无论何等境况,都改变不了它们向上的决心与行动。静下来——竹林一定是静的,竹枝间的鸟鸣伴着扑棱翅膀的欣喜,把竹林里的安静放大了,仿佛我们的怦然放大的宁静。鸟鸣,是竹林的呼吸声,竹林的怦然声。在这样的静谧中,不用全神凝然,便能够听见新笋的呓语。说呓语也许有些夸张,那种一丝一丝往外拱的声音毕竟是细微的。比我们的心跳还要细微,非特别的宁静,便无法捕捉。那就屏息吧,说不定脚下就有一棵新笋在发力,它甚至在呻吟,痛快的呻吟正是三月的主旋律。大地之下,播种着这样的旋律,在无边细雨中,在草木芬芳中,一点点地清晰,一点点明朗。
如三月的桃花水。三月,离不开桃花的抒情,哪怕是“夜来风雨声”之下的飘零。淡红的,粉红的,绯红的……它们的笑靥各有特点,笑声也各有分别,温婉与直白,矜持与放纵,审美的视角没有优劣,只有风格的秉异。东风无力,笑声有致。瓣朵的盘桓之下是三月的春水,宛转的萦绕,淙淙的琴音,流淌成一路的欣然。闪烁的波峰间,高光乍显的波峰间,掠过桃花瓣的惊诧,被裹挟的惊诧,顺着波浪,就如当初萌发时顺应时令的召唤。顺应潮流的桃花水是逍遥的吧?至于逍遥里面些微的落寞,早已顺水而去了。到底,我们无法圆满桃花瓣的归宿。谁说春水春花的合流不是自然大道的呼应呢?“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花冢,爱怜是令人爱怜的,但却是以人观花的结果,如果以花观花呢?
2
霏霏的春雨,其景象在作家诗人笔端的写意已足够。那就闭眼聆听吧,聆听的意象自涵超拔的捕捉与想象,或许,还能带来意外的惊喜,带来“旷古烁今”的飞越,飞越关山,飞越时空,飞越关山与时空的阻隔,最后都融合在沙沙的呢喃中。因此,听雨,听春雨,最好在灯阑夜黑的午夜。当一切都偃旗息鼓,那只“独醒”的耳朵有福了。
听,听雨的呢喃,远隔人生的意象,专注于四围的天籁之声,收于耳,藏于心,放纵它在黑夜里的繁衍与渗透。听,夜风姗姗而来,把雨脚洒在窗玻璃上,那声音被平展的窗玻璃回击、放大,清晰而跳跃,脆利而爽朗,似鼓点密集而来的气场,带动一个又一个乐队的合鸣。遐想,的确把它放大了。实际上,夜风温婉悠悠,来去匆匆,它的后面,似乎还拖着揶揄式的窃笑,掩嘴的窃笑却透着花香。整个三月,都是花香的道场。于是,花香也是可以听的,听它傩戏般虔诚的颂祝如何在白日黑夜间穿行,听它御风而行的逍遥如何点拨诗意的平仄,听它盘桓于暗香盈盈的窗口,如何吸引离人闪烁的泪光,听它如何摆脱蜜蜂的追逐而悄然地在暗夜里潜行……
窗外,比雨脚与花香更显赫的溪流,如大自然的刻录机,正丝缕不差地嵌入时光的跫响。其实,它本就代表时光的脉搏。在山中,时光就是溪流的模样。时光的音步也就是溪流的节奏。顿挫之间,四季轮回之间,时序推移之间,它自在的律动并没有改变。也许,它并不在乎春来春去的欣喜与惋叹。甚至,连遮蔽它的声律的白日嘈杂也毫不在意。夜阑人静的时刻,比如这午夜之时,它的音步自能被独醒的耳朵、被活泛的心绪紧紧地拽住,让敏感的可怜人拽着时间的节律,徒劳地生发出人生的感叹。那时的溪流怕是会掩嘴而乐的。
但无论怎么着,这三月的春溪是活泼的。溪水的丰腴与朗润自不待言,只说岸畔的杂沓花树草青吧,凭着“近水楼台”的优越,早已氤氲成丰茂之象。丰茂之间的每一寸罅隙,都塞满了不眠的虫鸣的叽呱,无疑正是一场节奏起伏的交响乐——这河畔的“居民”个个都是乐师,操起各自的乐器,加入到这春夜的盛场。屏息而听,细雨的呢喃仍在,音量恰好,节律恰好,隐约闪现恰好,恰好成了它们的背景音乐,把这场半夜的声场衬托得华丽而浑厚、旷远而通透。
拂不去的暗影,则是鬼柳的轻曳。鬼柳非柳,却喜欢青青河边,和我们一道成为这临水而居的原住民。便以注定无法逃避它的“鬼气”了。鬼气在三月之后,那恐怖而温柔的“钱串串” 数不胜数,当然,淡泊民利的眼睛也无须去数。抬头一望,一树钱绿飘拂、摇摆,一架河边的“编钟”便开启了它华丽的大幕……且摁下不表。
三月里,枝叶嫩绿,一树婆娑。白日的所见完全可以在此时复盘——闪着油彩的绿,闪着溪水的精壮之气,溢出日月萃华取之不尽的活力。那顽皮的几枝,蹭着玻璃,时远时近,独自摇晃。靡靡的细雨洒在它的娇叶上,细雨的音阶便自与别处不同。它是软的,软得一塌糊涂,软得模糊了高低变化;却又是抒情的,仿若离妇的婆娑,佳人的呓语,扯起无际的惆怅。此时的耳朵,需要琢磨了。琢磨它偶尔跳跃的姿势,琢磨它被风提线作弄的摇摆,琢磨它的鬼气是如何被夜雨洗礼而化为春夜的宛转的。
3
眼前仍是一片枯褐的白茅草,虽然枯褐,却仍不失丰茂。它们,好像被这个春天抛弃了,或者说三月的桃红柳绿也没能将它们唤醒。远望,整个山头早已返绿。早春时节的萧瑟悄无声息地隐退,冬日的老气横秋更是被扫荡一空,“颜色革命”日复一日的嬗变,到此时已趋明朗,连苍翠的松林也显出返老还童的意思来。
但是,眼前仍有这样一片白茅草。真难想象,这个春天如何收拾这份残局。摇摇头,本想走开,但好奇心却不允许。随手扒开一丛,哗啦地划出一圈旋涡。凝神看,侧耳听……听见了,盈耳的笑靥,闪着溢汁的绿,诱惑着秀色可餐的嫩绿,像一股枯林中的泉,汩汩地冒出来,淙淙地流淌开来……不错,草根下那簇齐头蒿再也藏不住了。
到底是三月。白茅草的遗老们,兴许早就感觉到代谢的力道了。在这片“鸟鸣山更幽”的静默里,听见了埋藏在下面的潮流,却成了这片枯草的底蕴。草已枯,它们进入另一番轮回想必是迟早的事。暂因雨水不足,还没能开启“化泥护花”的旅程。它们的脚下,除了潜滋暗长的齐头蒿,新一代的白茅草也起来了。它们的那一绺独叶刚从卷筒的草芯里展开来,从泛白的初绿渐变成坚挺的草绿。那草绿代表着新生的力量,还不知道收敛自己的锐气,像一柄长剑,直指霄汉。静默中似乎还能够听见它的吼声,初生牛犊的豪气中,夹着几缕喜气。当我扒开那些遗老后,它们用欣然的眼光打量着俯视它们的“老朽”。当我移动脚步,为它们闪开道路时,“嘁嚓嘁嚓”的声音像是从地底下挤出来的,贴着草根挤出来,发散开来。
一圈枯草的下面,便是一个微型的春天。暗自生长的声音我们听不见,但能感觉得到,感觉到脚底下有声息在往上顶,往上蹿。往上蹿的微声,让齐头蒿嫩绿油亮,叫新生的白茅草坚挺有力。其间,还孕育出贴地生长的鹅儿草。与菜地里的毛绒绒的鹅儿草比稀疏了些,但春的气息一点都不少,一样地如婴儿般稚嫩,每一截细茎,每一片小叶都嫩汪汪地。春天,真是贴着地面蔓延的。当然,也扎根地头蹿个儿。如此想来,连移动脚步都要担惊受怕的了。每一丝轻响,都将是一阵悸痛。
不用担惊受怕的想必只有飞鸟。“扑啦——扑啦——”这声音来得如此突兀,怪吓人的。没错,从那头的草丛里蹿出来的正是地雀,落在“鹤立鸡群”的刺槐枝上,有了稀疏的春叶的反衬,看过去并不费力气。大概,它们也懂得这是万物生发的时节,想必早已把巢筑在了这片草丛里,或是旁边的灌木丛里也未可知。地雀总是成双的,如果用人的情思来看,又是令人神往的一对。
正愣神间,“叽溜溜——叽溜溜——”扶摇而上,它们扑扇的气流,活泼的影儿,早已隐没在热闹的小松林里,加入到那边大合唱的队伍……
作者简介:
于光明,重庆云阳人。第二届昭明文学奖获得者。多篇诗文公开发表。数篇短篇小说散文诗词赋联作品分获省级、国家级征文奖。多篇诗文辞赋等入选各类文集。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来源:萧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