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农业农村领域代表围绕“稳产增产显担当 乡村振兴立新功”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全国先进工作者、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受邀出席。
#2025款eπ007正式上市#刚刚,这位台州人亮相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
5月2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农业农村领域代表围绕“稳产增产显担当 乡村振兴立新功”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全国先进工作者、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受邀出席。
陈丽芝女,1983年出生,正高级工程师,省党代会代表,现任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百名“最美渔技员”、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今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让养殖户端稳“科技饭碗”
“大家好!我叫陈丽芝,来自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是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我的工作就是和全县6000多户养殖户一同解决生产难题、提升养殖技术、发展现代养殖。”发布会现场,陈丽芝分享了她与三门“鲜甜产业”的故事。
三门是中国青蟹之乡、中国小海鲜之乡、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水产养殖是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如何为三门水产养殖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是当地一代代“三农”工作者的使命。
从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陈丽芝毅然回乡,投身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二十年来,陈丽芝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养殖乡镇,深入了解养殖户的需求,为养殖户讲解推广先进技术,开展指导服务,组织引领渔业产业发展。
在陈丽芝看来,新技术推广,难的是改变养殖户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见面会上,陈丽芝与大家分享了十年前推广青蟹配合饲料的故事。当时,养殖户们都采用冰鲜小杂鱼投喂的“以鱼养蟹”传统模式,面对新模式,大家心有顾虑,不敢尝试。
为此,陈丽芝联合省市专家,在各个乡镇筛选出10多个愿意尝试新事物的科技示范户,团队的技术员们蹲点服务,指导示范户如何科学使用饲料、观察青蟹生长情况,及时帮他们解决水质管理、评估养殖效果。
“三个月后,示范户的青蟹个头不仅没比用小杂鱼喂的差,成本还降了一大截。”陈丽芝说,有了成功经验,周围的养殖户坐不住了,纷纷跑来取经。首批示范户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不少都成为了新技术推广的一员。
“干技术推广,说白了就是帮养殖户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不玩虚的,不搞花架子,站在他们的角度想办法,用效果说话。只要真能帮大伙儿增产增收,新技术自然会像长了腿似的,跑得又快又稳!”从事农技推广二十年,陈丽芝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
在陈丽芝与团队长努力下,推广面积达8.1万亩,减少冰鲜小杂鱼投喂量2.26万吨,带动了3300余养殖户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
让养殖户“富口袋”又“富脑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见面会现场,有记者向各位农业农村领域代表提问:“如何带动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作为一名基层‘三农’工作者,我和养殖户们打了二十年交道,最清楚他们想什么,所以我认为要扎实做好三件事。”陈丽芝表示。
第一件事是带好科技推广队伍。
科技推广仅靠一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在陈丽芝的带领下,团队培养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农英才、市农技标兵、市技术能手等一批先进个人以及水产养殖专业人才20余人,这些都是科技推广队伍中的“强兵悍将”。
第二件事是培育好创新主体。
不少曾经长期用冰鲜小杂鱼养青蟹的养殖户,如今都转变了养殖理念,使用配合饲料替代养殖技术。他们不仅改变了传统养殖模式,还学会了蛏子底铺网等新技术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综合效益提升15%以上。
第三件事则是发挥多元农技推广力量作用。
全省有100多支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团队,三门也积极借智借力科研院校、企业,成功突破青蟹苗种规模化繁育、全过程工厂化养殖等难题,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真正把书本上的新技术变成了老乡们塘里的好收成。
此外,三门建立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在拓展“蓝色粮仓”上,建设五子岛国家级海洋牧场,推广深水围网养殖技术。
“最让养殖户们踏实的,还得是实在的扶持政策。”陈丽芝一一列举,海水池塘养殖互助保险、青蟹饲料补贴……这些政策和补贴都给养殖户们吃下了“定心丸”。有了保险兜底和补贴,有的养殖户大胆搞起60亩青蟹精养,养出的蟹品质更好,一斤比别人多卖20元,钱包鼓了,养殖户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塘有限,值无限’是我的工作信条,接下来,我和同事们还会推广更多先进实用技术,让更多养殖户端稳“科技饭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陈丽芝说。
来源:澄江小桔灯一点号